幼兒園與小學銜接被稱為“幼小銜接”,以往主要由幼兒園、校外教育機構和家長完成,以講授小學知識,訓練幼兒的學習、行為習慣為主,幫助幼兒順利適應小學的生活環境、學習節奏。隨著教育政策的相繼出臺,更多的銜接任務落在了小學。就小學銜接教育而言,如何使“雙減”政策真正落地,讓兒童興趣盎然、自然有序地開始小學生活是關鍵。
學校本位的銜接教育,是一種錯位的小學銜接教育。讓兒童與設計好的教育制度和模式相對接,本質是學校本位的、看不見兒童的教育,這是銜接教育存在的根本問題。造成這個問題長期存在的直接原因是,幼兒園與小學是兩個獨立的教育體系,在教學要求、教學方法、活動形式和管理制度等各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所以銜接成了一個教育問題。缺失兒童立場,這些設計好的小學教育制度和模式獨立於兒童存在,對於兒童來講是外在化的行為規範和道德規則,然後以道德的名義把它們從外面注入兒童行為之中,唯一的目的是維持學校運轉,使各項工作順利開展下去。
兒童本位,才是小學銜接教育的正確開啟方式。
“教育是生活的過程”,應該具有連貫性,因此銜接教育更多的應該由小學來承擔,稱為“小幼銜接”更為合適,在小學一年級第一學期開展。銜接教育要讓小學的教育制度和模式對接兒童,尊重兒童在幼兒階段的成長經驗,以符合兒童成長的方式進行。目標是讓兒童學會思考,在思考中參與構建自己的生活,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筆者建議從以下四個關鍵點著手突破現有教育模式。
第一,與兒童討論“我為什麼要上學”,養成兒童哲思的習慣。
每個人都要從幼兒園升入小學讀書,這固然是國家的制度安排。但兒童是好奇的,“我為什麼要上學?”這個問題是兒童面對變化的本能發問,也是兒童在探尋自己當下生活的意義。教育需要關照和回應兒童的內在需求,和兒童一起閱讀相關內容的繪本,討論這個帶有哲思性質的問題並不是要得到一個確定性的和知識性的答案,而是將兒童與他周圍的生活環境聯絡起來,促進兒童心靈的成長,因為童年是人類心靈成長、精神發展的關鍵階段。
第二,建立有情有愛的師生關係、生生關係,讓兒童安全、自在的生活。
進入小學後的兒童需要認識和維繫自己的社會關係——師生關係、同學關係。兒童是有充沛情感的,喜歡結交新朋友的。教師要讓兒童透過各種形式的自我介紹,在教育過程中多開展團體小遊戲,與同學逐步建立、融洽關係。教師也要用有趣的方式介紹自己,面帶微笑,態度和藹,讓兒童感受到教師的真摯情感,並喜歡上自己,給兒童創造一個安全的、自由的、尊重的和信任的學習生活空間。
第三,初步制定集體學習規則,進行班集體建設,讓兒童學習自我管理。
兒童在經歷了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之後,對規則有一定的經驗和認識。讓兒童構建屬於他們自己的學習規則,是兒童自我管理的開始。這需要教師用關於規則的一些小故事、小詩歌,或者根據兒童進入小學之後的生活現實自己去發現。由兒童自己構建的生活規則,他更願意遵守和執行。
第四,課堂教學與銜接教育有機整合,讓兒童有趣味地開始學習。
課堂教學是開展銜接教育的重要途徑。建議教師根據第一學期的學科教學內容與銜接教育目標相結合。兒童精力充沛、好動,要在遊戲和活動中完成學習。課堂教學設計要符合兒童的這些特點。比如數學課可以讓兒童走出教室,認識校園,瞭解新的生活環境,數數校園中各種事物的個數;美術課可以讓兒童畫一畫我喜歡的校園,或者我新認識的小朋友;語文課可以讓兒童來講故事等。
(作者:趙瀾波,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