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物聯網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基石,它透過將感測器、控制器、網際網路、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技術等融入到工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來提高效率、改善質量、降低資源消耗,最終實現工業智慧化。
MEMS感測器是工業物聯網系統的感知層的一部分,是完成物聯網資料採集最直接的系統單元。透過對感測器讀取的資料進行分析,企業可以決定如何對業務流程進行最佳化、對整體生產效率進行提升。
作為一家專注於模擬領域的全球領先半導體公司,ADI是最早在工業領域和MEMS技術領域進行研究的技術提供商之一,擁有深厚的工業領域專業知識、技術經驗和廣泛的產品解決方案。作為上游供應商,ADI 一直致力於技術創新,踐行著“超越一切可能”的發展理念。
近日,感知芯視界記者對ADI亞太區工業自動化行業市場部經理於常濤先生進行專訪,與他探討了ADI為客戶打造最適合感測器產品背後的金鑰、幫助工業行業克服挑戰的策略等多個話題。
於常濤,2010年加入ADI,自2014年起,負責ADI亞太區工業自動化相關業務,比如電機控制PLC/DCS 現場儀表,軌道交通等的市場拓展,包括市場策略、新產品、新方案、客戶支援等。
以下是對話內容:
大咖觀點
打造感測器標杆產品背後的金鑰
Q:近年來ADI的營業收入近一半自於工業產品。請您介紹ADI為工業客戶提供感知、測量、解讀、連線、安全等各個環節的領先技術和發展情況。
於常濤:如何理解領先?我個人從幾個不同的維度解讀。從市場應用和技術層面ADI可能相對比較領先,或者跟我們的競爭對手相比,可能創意比較領先。在不同的維度,領先有不同的含義。從我負責的實際工作而言,我們更願意看到的是,在特定的市場場景和某種具體應用上,我們某種技術可能是最合適的和有特色的。
從整個產品設計角度講,包含了各個環節。感測器就是把資料採進來,然後進行訊號處理,處理要用處理器做解析,解析完之後要傳輸,傳輸可能要有云端一些演算法和一些大資料,這是非常典型的一個訊號鏈。
那麼在這個訊號鏈各個環節中,我們都有有特色的以及比較領先的產品。我們關注比較多的還是從底層開始,做連線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橋樑。那這當中可能最核心的、最底層的就是感測器。
縱觀ADI的感測器產品線,依賴於不同的實際場景,種類很多。基於MEMS技術派生的各種產品相對優勢比較突出,包括在市場中的一些技術先進性,客戶的接受度,產品價效比等。比如像我們以MEMS技術為基礎的加速度計,以及將陀螺儀和加速度計融合在一起的IMU。
感測器把資料採集上來之後,無論是數字的介面還是模擬介面都需要訊號處理。訊號處理涉及到的產品比如運算放大器、參考、開關ADC,這些都是ADI若干年以來的專注所在。基本上說只要有需求,我們都能有相應的產品。特別是收購美信之後,又有了很大的補足。
ADI針對處理器的策略是不做通用的處理器,而是針對某個行業應用研發處理器產品,所以你會發現,這種處理器當中都加上了一些行業特定應用的功能。連線這塊,處理基站通訊相關產品外,針對工業物聯網,我們現在主推的2.4GHz頻段的SmartMesh IP網路就是其中的卓越代表。這個網路最大的特點是實現了達到99.999%的高資料傳輸可靠性Mesh網路,並且功耗極低。同時,SmartMesh還是一個時間同步網路,可以做到各個節點的時間精確同步,便於很多需要同步的場合。由於其高可靠性,非常適合於對網路傳輸可靠性要求很高且希望免維護使用的工業應用場合。
Q:做出可靠和高效能的感測器產品離不開對應用領域的深耕,請您談談ADI如何深耕工業行業打造業界一流的產品?
於常濤:這是一個公司多年以來長期的積累,依賴於對產品的不斷迭代、對市場的不斷理解、與客戶持續溝通,才有了今天的結果。這個深耕的過程需要耗費很長時間。現在有一些公司往往省去了前期真正需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的工作。原因很簡單,他們只看市場上明星產品是什麼,照著做一模一樣的就好,這屬於實現的過程。以我的認知來說,第一,公司要重視這樣深耕的企業文化。第二,要有專門的團隊去深耕行業,跟客戶甚至目標行業有長期深入的理解。
Q:請您分享ADI從產品構想、設計開始就和客戶交流互動,直到打造出最符合客戶需求產品的寶貴經驗。
於常濤:其實這類事情,我們做的越來越多。舉一個我們跟某個大的跨國公司合作的案例(此跨國公司在國內有研發團隊和有生產線,且也是針對工業控制的領域)。我們之間整個合作可以追溯到數年前,客戶處在對新產品的構想期。在那個時間段,我們就進行接觸,聽客戶反饋需求以及設想中的產品等,然後我們把對於客戶系統的理解,融入到產品設計中。
經過我們的努力,我們的新產品釋出的時間,正好趕上這個跨國公司下一輪新產品的專案啟動視窗期,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對於我們ADI的客戶而言,有一個非常重要或值得考慮的事情,就是一定要有一個非常好的技術合作夥伴,這個技術合作夥伴不光是現有的產品可以非常匹配公司現有的發展,同時技術路線跟公司未來的發展一脈相承,大家可保持非常一致的步調。
大咖觀點
工業物聯網發展:進步明顯,提升空間仍存
Q:工業物聯網近年來發展火熱,更是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支撐。請談談您對工業物聯網的理解?
於常濤:從工業物聯網這幾個詞來看,第一強調工業,第二強調“聯”,把人和裝置、人與人聯絡在一起。我的理解是物聯網這種概念,最終需要找到一個落地的應用場景。而工業又正好處在技術層面升級且不斷帶來價值的階段,所以工業物聯網話題越來越熱。
另外,工業物聯網同樣是非常龐大的概念,包括智慧交通、智慧農業、智慧城市、智慧工廠、智慧醫療等。從客戶端角度講,首先要弄清楚工業物聯網從概念階段落實到實際應用,對終端使用者帶來的價值是什麼?
如果沒有很清楚的抓取到這個價值點,那麼工業物聯網永遠就是大家談論的話題。做個試點示範沒有問題,但沒有辦法做批次化和規模化的推廣應用,所以這很關鍵。
其實在這當中,慢慢的大家也發現一些新的機會。比如和我們產品相關且也是當下熱點的詞叫“裝置健康監控”,這是工業物聯網很好的落地實踐。
因為這種應用對裝置當前工作狀態做出判斷,依賴於感測器收集到機器的一些原始資料。裝置本身的引數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有電流、電壓、功率、溫度、振動等。
這麼多年發展過來,大家發現裝置工作狀態和健康狀態監控有兩種非常成熟且價效比非常高的方式,一個是振動監測,另一個溫度監測。那監測振動就回到ADI的MEMS 感測器——加速度計。現在很多振動的監測有低噪聲、單軸、多軸、高頻寬等要求,ADI都有很好的產品可以滿足。
Q:現在談物聯網也蠻多年了,請從您的視角談談目前工業物聯網的進展。
於常濤:客觀上來說,這要分行業各自的情況。我的認知是從整體來看,這個概念從若干年被大家談論到現在,一直在持續不斷的往前走,這當中取得的進步是顯而易見的。其中最明顯的進步是我們看到了很多的落地場景。但工業物聯網發展是否達到了峰值?我不這樣認為,這遠遠沒到這種程度。無論從市場培育、客戶培育,還是技術本身的培育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Q:請您談談工業物聯網在後續發展中還有哪些挑戰?
於常濤:一個行業應用場景能落地,挑戰應該非常多。工業物聯網有很多的應用場景,但無論怎麼發展,由感測器採集資料,透過處理再傳輸、連線等這個過程是永遠不變的。
從這個維度來說,我認為主要挑戰來自於核心的技術問題。這當中涉及到感測器的可靠性、效能、價效比,涉及到資料的真實性、可持續性、穩定性,涉及到好的原始資料能否充分利用,涉及到是否有一個很好的傳輸通道等方方面面的問題。那這當中還有很重要的標準化的問題。如果大家都不按照標準化來做,整個產業很難做大做強。所以各個環節的技術水平和標準化都有待提高。
大咖觀點
幫助工業行業克服挑戰的策略
Q:請從您的角度談談中國MEMS市場的發展情況。
於常濤:從我專注的行業來回答這個問題。從MEMS產品線角度,我們花了比較多的時間放在工業行業。工業行業有很多應用場景且有一些低功耗、低噪聲、高頻寬、高穩定性的要求。從這一步來講,我相信ADI做的非常不錯,可能在國內外都是排在前列的,我們很多的產品都有獨特的一些技術來支撐。
如果把一些國內客戶的MEMS產品相對梳理一下,可能會發現有這種趨勢在裡面:至少到目前為止,很多國內客戶針對更多的是技術指標要求相對偏低、市場量偏大的民用產品。
其實從這個維度來說,大家也不存在嚴格上的競爭的關係,因為我們針對的是不同的訴求。一些國產MEMS 公司針對的一些行業,歷史上我們也很少去碰,但毋庸置疑的是國產技術和產品確實發展很快。而且大家各有各的清楚定位,清楚自身的價值點在哪裡。
Q:請您分享ADI在中國工業智慧化的成長與發展中解決了哪些痛點?
於常濤:從我們可以解決或能夠幫助的這幾個維度出發,我們發現國內很多客戶有幾個普遍共性的痛點。第一,他們的研發程序非常快,也就是我們講求的產品迭代速度很快。大家可以想象,“快”意味著對整個研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二是客戶觀望情緒很明顯,這體現出他們在做一個決定和投資的時候,往往不願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第三是降本,很多公司為了在市場擴大份額,把降本、低成本當做一個王牌來進攻目標市場。
綜合來說,這三點是非常普遍的的訴求。ADI 就要想一些相應的辦法去幫助客戶,或者說某種程度上解決問題。
從客戶研發程序快的角度看,作為上游晶片企業,如果只提供晶片和器件手冊,這很容易導致客戶要花大量時間來學習如何使用。相反,如果我把晶片做成參考設計、甚至一個評估版,然後進行測試和驗證,從更多的維度上幫助客戶解決更多的問題,就可以消除客戶整個研發的不確定性,從而大大提升研發進度。
圍繞觀望情緒,ADI作為一個跨國公司,我們內部在不同區域之間的溝通和配合非常密切。以我們團隊為例,我們能夠很快的知道某一種技術在哪個區域的應用情況以及整個行業的進展情況。國內的客戶往往對這些資訊非常歡迎,因為他越多得到這些資訊,他就越有信心減少他的觀望情緒,可以快速的做出決定。我們的很多客戶也非常認同這一點。
回到成本問題,傳統意義來講,降本一般是透過採購來進行的,但其實很多時候透過採購渠道的降本是有限制的。我們的理念是幫助客戶節省總體的系統成本來達到降本的訴求,系統成本不單單是BOM成本,還包括物流、生產管理、售後服務等方面引入的成本。
如果沿用過往比較老的方案,成本一定是很難再降低,只有嘗試一些更整合、更簡單、價效比更高的新技術方案才能降本。比如ADI將客戶傳統的開關、參考、執行、ASIC 要用的4顆晶片,整合在一顆晶片上。客戶不需要去校準且我們可以保證足夠的精度,那麼從產品的可靠性、管理成本、甚至包括整個方案的成本都可以做到降低。所以,我們一直在嘗試著跟客戶做這方面的溝通,這是我們所理解的真正的降本。
*免責宣告: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圖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刪除。本平臺旨在讀者提供行業研究型深度資訊。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感知芯視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