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髮老人
在我國古籍中,從嬰孩呱呱墜地到百歲老翁,每個年齡段都有特定的稱謂。細細品味這些稱謂,可以看出古人的雅緻和瀟灑,比我們現代人還會生活!
初度,指出生年時,出自《楚辭·離騷》:“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後來稱生日為初度,如《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賀。”
赤子,初生的嬰兒。《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襁褓,本意是揹負嬰兒用的寬頻和包裹嬰兒的被子,後借指未滿週歲的嬰兒。
孩提,指兩三歲的幼兒。《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愛其親者”,就是可以提抱而未能獨立行走的兒童。
齠齔,兒童換齒的年齡。《韓詩外傳》:“男八月生齒,八歲齠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齠齒。”即指七八歲的兒童。
豆蔻,本是植物名,指代十三四歲少女。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後稱女子十三四歲為豆蔻年華。
舞勺之年,男孩子十三到十五歲間。《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勺,一種樂舞,古未成童者習之。
及笄,十五歲少女的年齡。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志學之年,十五歲,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後稱十五歲為志學之年。
束髮,成童的年齡,十五到二十歲。《漢書》:“兒生亹亹,束髮修學,偕列名臣,從政輔治。”
垂髫,指兒童,古時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幼學,十歲左右。《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鄭玄注:“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後引申為幼時的學業。
總角,幼年兒童的年齡。語出《詩經》:“總角之宴”。
黃口,本指雛鳥,因出生時,嘴為黃色。後指代幼小的孩童。《淮南子·泛論》:“古之伐國,不殺黃口。”
金釵之年,女子十二歲的年齡。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古代女子十二歲開始戴釵梳妝。
舞象之年,男子十五到二十歲時的年齡,也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破瓜,女子十六歲。因瓜字在隸書及南北朝的魏碑體中,可拆成兩個八字,二八一十六,故時人以“破瓜”表示女子芳齡。
加冠,古時男子年滿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進入成年,漢劉向《說苑·修文》:“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屬其心。”
結髮,初成年時,古代漢族男子二十歲束髮而冠,女子十五歲束髮笄,表示成年。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但體還未壯,所以稱作弱冠。《禮記·曲禮》:“二十曰弱冠。”
花信年華,女子的年齡二十四歲,或女子正處年輕貌美之時。宋·范成大《元夕後連陰》:“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揚州百面雷。”
而立之年,三十歲。《論語·為政》:“三十而立。”是說這個年紀該立業了。
不惑,四十歲。《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到此年齡遇事能明辨不疑。
知天命,五十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後以此代稱五十歲。
耳順,六十歲。《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人到六十,聽到別人的話,就能知道他的意思了,後以此為六十歲的代稱。
花甲,六十歲。以天干、地支組合,六十年一甲子。因干支錯綜參互,故稱為“花甲”。
耆,六十歲以上的人。《禮記·曲禮》:“六十曰耆。”
還歷,六十一的壽辰。由於按干支紀年法,六十歲為一輪,六十一歲正是新一輪的開始,故稱“還歷”。
從心之年,七十歲。《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後以從心之年為七十歲的代稱。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詩有“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之句;懸車:古人一般到七十歲辭官家居,廢車不用。
喜壽,七十七歲的雅稱。因“喜”字的草書近似豎寫的“七十七”,故得此名。
耋,七八十歲的年紀。出自曹操《對酒歌》:“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耄,八九十歲的年紀。《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
米壽,八十八歲的雅稱。因“米”字拆開,其上下各是八,中間是十,讀作八十八。
白壽,九十九歲的雅稱。因“百”字去掉上邊的一是“白”字,“百”數去一為九十九,故雅稱九十九歲為“白壽”。
上壽,古稱長壽之尤者為上壽。其說有三:一百二十歲、一百歲、九十歲。《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尓何知中壽。”孔穎達《正義》:“上壽百二十,中壽百,下壽八十。”
期頤,一百歲以上的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茶壽,有一種說法是一百零八歲。“茶”字形,像“米”字之上加草字頭,而草字頭與數字“廿”相似。“米”字(八十八)加上“廿”,就是一百零八。
雙稀,雙慶,古稀是七十歲,所以雙稀是一百四十歲。
看罷古人對不同年齡的稱謂。你會發現,一年一歲的年齡,原來可以這麼趣味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