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喜歡過年,因喜歡從臘月二十三的小年起,就可以“換好飯”了,由常年吃餅子、地瓜幹、黑麵兌著玉米麵的饅頭,換成了吃母親包的豆沙包、頭伏白麵的饅頭,吃父母親煮的豬下貨,用豬蹄和蘆花大公雞打的“凍”,這時間是一年最幸福的時刻無以言表。
過年放鞭炮源於古代驅除鬼怪的行為,人們認為鞭炮能驅邪、避瘟,保佑家人平安吉祥。後來這個習俗被流傳了下來,並把放鞭炮作為過年的一種喜慶方式,過年大家都要放鞭炮。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貼紅聯、放鞭炮、掛紅燈等過年民俗。
正月初一,早晨四點前,有一個不成文“開門大吉”的講究和規矩,家裡的街門是不能開的,先放鞭炮,叫做“開門炮仗”。午更起來,跟著大哥拿出鞭炮掛到院子裡的鐵絲上點燃,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院瑞氣,喜氣洋洋。在寒冷的夜色裡,凜冽的寒風刺骨,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不間斷從一個個左鄰右舍農家小院升空響徹整個村莊,天空是一片片紅色禮花璀璨開放。
父親早起先把堂屋鍋灶的火生好,母親收拾好坑上需要鋪好的毛毯,擺好花生、糖塊、瓜子、黑軟棗等,還有煙、茶水,以供來拜年客人分享品嚐。這時間,父親燒開了鍋裡的水,母親開始煮餃子。餃子煮好後,開始上貢,供祖先及爺爺奶奶。母親擺好上供的棗餑餑後,父親先行磕頭,我和大哥稍後磕頭祭祀祖先,再給父母親磕頭拜年,姐姐妹妹不用磕頭。然後,就開始吃餃子,當吃到錢後,還要說一些過年吉利的話,寓意來年興旺發達。父母親又開始分屈指可數的壓歲錢,卻給我們兄弟姐妹寄予了新的希望。
沒等吃完餃子,就有人敲門拜年,每年來得最早是本家大叔,還有五府內宗族兄弟的幾大家人。母親找來乾淨的灰毛氈疊成雙層鋪在家譜前的地面,以供本家五府之內宗族兄弟磕頭。爺爺和父親這兩輩人都是排行老大,更是哥哥頭,所以來家拜年的多,一波接一波。進門後,年長者先朝家譜作揖高喊:“祖宗在上,我給您拜年磕頭了。”先是給祖先磕頭,後是給父母親磕頭。父母親趕緊說:“別磕了,來到就有了。”拜完年,父親給家族叔叔平輩的哥哥們遞煙,母親忙著給年幼的孩子分糖塊。然後大家都坐下來,叔叔和哥哥們問父母的身體狀況,父母親也問他們家的狀況。
櫃頂上,放著祖傳的紅色漆面楸木長方形盤子,盤子裡擺放著“竹葉青”和“龍口白酒”,有“五餐肉”、“凍”、“炸花生米”、“小燕魚米”四盤,盤子裡還放著幾雙紅色的筷子,酒盅是三錢的玻璃小杯。族人兄弟們給父母親拜完年後,才能品嚐,只是象徵性地喝一蠱,呷一口菜,父親這時也陪著喝兩盅。如果遇見想多喝的人,父親也不礙情面婉拒少喝點,以免喝多了傷害了身體,話是這麼說來,實際是家裡窮的不捨得再給拜年來的人有更多的酒喝了。
瞬間,拜年的人,喊什麼的都有,把父母親忙得不亦樂乎。拜年的鄰里鄰居,三人一夥,五人一幫。不經意間,十多個人就擠滿了屋子。這夥拜年的人沒走,那幫拜年的人又來了,不大的屋裡擠不下那麼多拜年的人就在院裡磕頭。看著拜年的人群中,弟兄們一夥,妯娌們一幫,一群群拜年的人說著笑著從眼前走過,看著他們從父母親家出出進進,那年味的感覺真好。過去拜年,確實很重視,禮節也很多。在這一跪一拜中體現了晚輩對長輩的尊敬,反映了一個家族的家風和興盛。
每家每戶掛著燈籠,貼著春聯,門上貼有門箋,插著桃樹枝,以示鎮宅避邪,驅鬼避歲。村裡衚衕多,狹窄細長,大街上有燈光,也顯得和螢火蟲一樣,跟隨本家大叔和大哥又湧入拜年的人流中,滿街是成群打夥的拜年隊伍,互相碰面、接踵而至的現象屢見不鮮,有說笑聲、有嬉鬧聲,此起彼伏。那種熱鬧的場面可以和廟會相媲美,見面問候、打招呼的比比皆是,都是說一些過年話,整個村子都沸騰起來了,過年拜宗族和鄉鄰是非常熱鬧充滿了祥和氣氛。
我穿著大哥穿少的棉皮鞋,還有點跟不上腳,走起路來把腳後跟弄得快破皮了,這樣我也很高興,總算穿上皮鞋了。上衣穿著母親洗乾淨大哥穿剩下來的更生布“棉猴”,藍色布褲子,依然顯得很有精神。每進了一家,總是先彎腰瞅一瞅放鞭炮的地方,手腳並用,撥拉打碎的鞭炮紙皮,尋找掉落的和沒炸響的鞭炮。
把我拉進屋內,大爺、大娘,叔叔和嬸嬸往布兜裡塞糖塊、花生、瓜子,在這一抓一塞中,體現了長輩對晚輩的愛護。小時候,我靦靦腆腆不太愛說話,也不願意磕頭行禮,但還是挺討人喜歡,大爺、大娘,叔叔和嬸嬸都說:“曙光,長得文靜斯文,大了後肯定有出息……” 過年了,到處充滿和諧的氣氛。
本家當戶拜完年後,就開始拜左鄰右舍,一個生產隊的社員,基本上是排著拜年。進一家,出一家,速度很快,來到見面就好,也不用磕頭了。由本家大叔開場白,以示尊重。遇見衚衕長而狹窄的人家,只好速戰速決,進到院子裡喊一聲就走,怕碰上拜年的人多了,人都錯不開身。過年是一種千百年流傳下來的禮儀,也是一種約定俗成大事。
雞叫三遍天快亮了,村裡大街小巷拜年的人越來越多了,隨本家大叔和大哥拜年的任務也快結束了。我的手腳凍得麻木了,穿著空心衛生衣褲透風撒氣不暖和。好在走路多,喜歡看熱鬧,喜歡拜年享用的糖塊、花生等平時吃不到的東西,也算是一種過年的快樂,增加了一點點抗凍的毅力。
本家大叔和大哥我們在村裡大隊處分開了,又隨大哥去了幾家忘了的近鄰拜了年,才回到了家中。回家後,看到家的地上全部是吃得糖紙、花生皮、瓜子皮厚厚的一層,“大金鹿”和“大前門”煙,讓來拜年這些人抽的煙霧繚繞,燻得都睜不開眼,看到父母親依然高興地招待拜年來的宗族親人和左鄰右舍。天亮時分,本家的大娘和嬸子們都來給父母親拜年,這樣的親情留存小時候的記憶裡。
父母親看八點多了,拜年的大流已經過去了,母親讓我在家看著上香。父親穿著黑色“列寧式”雙排扣布面大麾,領子是黑棕黃色狗皮毛領,頭戴狗皮毛棉帽子,腳穿大頭鞋,鄭重其事去給年長者或左鄰右舍去拜年了。
因父親是生產隊長,還要到全生產隊的社員家裡去看看。父親喜歡喝酒,大半個村轉下來,互相敬酒,把父親也喝得招架不住了,中午回家時,飯也不吃就去睡覺了。母親看到父親這樣,總是埋怨父親,每一年過年都不能在一起吃個團圓飯。這樣的年過了好長時間,我繼承了父親喝酒的基因。以後過年時,也會陪著父親喝酒,讓忙碌了一年的父親為之高興。
從初二開始走親戚拜年,父母親身上也沒有過多的親戚走。我和大哥要走舅舅家,母親吃完早飯,把東西準備好,有棗餑餑、蛋糕點心、酒等。大哥用“大金鹿”腳踏車戴著我,去五里外的中村舅舅家拜年。姥爺哥四個,排行老二,從少末見過大姥爺和姥爺,只見過姥娘。到了舅舅家,先給姥娘拜年,後帶著東西去給三姥爺和四姥爺拜年。因幾個姥爺都在東北做布匹生意,商號挺多,母親也屬大家閨秀。拜年後,三姥爺和四姥爺都拿取十元錢壓歲錢的新票給我,這時間別提有多高興了,再加上姥娘和舅舅給得壓歲錢,有四十塊錢,幾乎是當時一家人大半年的收入,這些壓歲錢只是先拿著沒等握熱時,回家就交給母親了。
說起壓歲錢,又名壓“祟”錢。“祟”就是不吉利的東西,古人借這個習俗來表達來年不要有任何不吉利的事情發生。年節習俗之一,是由長輩派發給晚輩的,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長輩給晚輩派發的壓歲錢中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
正月初四,我和大哥又要到十里以外的後埠欒村姑姑家去拜年,姑姑家並不富裕,聽母親說,奶奶生前接濟不少姑姑一家。姑姑從我記事起就花白了頭髮,冬天的臉凍得和地瓜長了丁一樣,一塊塊紫紅色,穿著粗灰布大襟衣服,下身穿黑色粗布扎腿的棉褲,腳穿圓頭氈鞋。姑夫頭戴棉帽,一個帽耳朵搭拉下來,穿著對襟盤扣,染黑色粗布上衣,下穿帶白腰棉褲,能看出來針角帶出來的棉絮,腳穿朝天登條絨棉鞋,把雙手插在衣袖裡,目光呆滯,看到我和大哥來,頓時有了精神,話也多了起來。
姑父木訥,不善言談,上知天文,下懂地理,無所不能,包括國家大事講得頭頭是道。姑父很樂觀,以十二分的熱情給我們讓座倒茶。每一年過年拜年走親戚,非常喜歡去姑姑家,聽姑夫講那些歷史經典的故事。姑姑看著孃家兩個侄子來拜年,高興得語無倫次,很麻利地為我們哥倆抓瓜子,糖塊、地瓜糖,趕緊往我手裡塞。姑姑心裡面樂開了花,又問我說:“你爸媽都挺好?”我說:“都挺好。”姑姑開心爽朗地又笑了起來。
姑姑賢淑幹練,對孃家侄過來拜年的確很高興,趕緊忙活做飯,做好十個菜招待我和大哥,正月初四去姑姑家,還有姑夫的兩個外甥一起去,酒也挺能喝,每年碰到一起總要比酒,姑夫的兩個外甥喝多了酒,趕緊扶著腳踏車先走。姑夫和姑姑送走外甥,姑姑趕緊掏出了,積攢一年的五元壓歲錢對我說:“侄,你姑姑給壓歲錢不多,這是我的一點心意。”這些美好,留在歲月的印記裡。
在農村的老家,有一句民諺:“難過的日子,好過的年”,等過了正月初十,母親又開始張羅要“換飯”了。換成玉米麵兌黑麵的饅頭,饅頭年前做好後放在缸裡面,時間長了會“發鹼”吃起來味道有點發酸,硬度基本和石頭一樣。勤儉持家的母親總是把像白開水一樣的家,艱難過得有滋有味。正月十四日,母親從早晨起來,忙忙活活地包一頓大白菜包子,全家人又高興吃起來。過了正月十五日,年就這樣過去了,穿新衣、吃好飯、放鞭炮的幸福,我才感到由衷地喜悅和年的味道。
如今,父母親已不在,沒有了家,不再去拜年。我卻懷念曾經的那時那景,懷念那年的味道,懷念那美麗的淳樸的充滿幻想與憧憬的童心。然而,不管你喜不喜歡,期不期待,年年依舊。
過年的習俗源遠流長,遠古的人們因為防禦能力低,聚在一起,燃放鞭炮,點亮燈火,是為了嚇跑猛獸。野獸不敢來侵襲人們,大家成群結隊,互相慶祝。後來演化成拜年的節日,人們每年的開端,都接受這樣的洗禮,也正是週而復始、代代相傳的拜年,一直延續至今。
山東省散文學會龍口創作之家郵箱:[email protected] 壹點號龍口文學郵箱:[email protected]
壹點號龍口文學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