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特
《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毛姆教你如何讀書》 [英]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著 夏高娃 譯 果麥文化·江西人民出版社 2020年7月版
古希臘哲學先賢蘇格拉底,受到德爾斐神諭的啟示,認為人應該“認識你自己”。閱讀就是一種認識你自己的方式。
閱讀是一種向內探尋的過程。在閱讀的過程當中,我們會接觸到不同的事物、觀點,其中有我們認同的、理解的,與這樣一個有趣的靈魂相遇,與這樣一種觀念相碰撞,我們會獲得內心的暢通與頓悟,因為它說出了我們心中所感所想。從這些契合的事物、觀點、靈魂中,我們逐漸在閱讀中與自己對話,也更完整地認識了自己。當然,這種“認識”不僅僅是從“契合”當中向內看,來與自己對話;還包括從“互異”當中向外看,去拓寬自己的邊界,從認識自己作為起點,承認自己的無知,承認人的有限。雅典到底有沒有比蘇格拉底更有智慧的人?他後來發現的確沒有,因為蘇格拉底唯一的智慧是否定性的智慧,即承認自己的無知。
閱讀這樣一個與自己對話的過程,就是認識無知的過程。我們這裡所談的閱讀,更多的是教科書以外的閱讀,因為這樣的閱讀是平等自由的而不是被動宣教的;是有契合有認同,也有不解有反駁的。兩個不能相容的系統相碰撞,除了觀念、文化的互斥外,也讓我們看到自身系統以外的多種可能性。誠如羅曼·羅蘭說的,“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有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我們讀希臘神話,訝異於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卻也讀到了神的七情六慾、虛榮與傲慢、冷漠與怯懦,也從中看到了神的“人性”;我們讀史,驚歎於歷史長河的波瀾壯闊,也看到自己渺如滄海一粟,我們嘆長江之無窮,也哀吾生之須臾;我們讀文學,看到稀缺的大愛與勇氣、浪漫與情懷,才看到自己的自私與怯懦、粗俗與短淺……
閱讀這樣一個與自己對話的過程,就是發現與承認自己有限的過程。基於此,我們承認自己邏輯的有限性、承認理性的有限性、承認閱讀和觀看的有限性,繼而承認我們整個人或許都活在狹隘的偏見之中。只有如此,我們才會慢慢獲得反思,認識自己,走出偏見。但,遺憾的是,無論是在古希臘雅典城邦,還是在當下的網路社會,認識自己都是一件稀缺的事情,承認自己無知和有限的人少之又少。在資訊高度發達的今天,網際網路給我們以便捷、以在場、以賦權的同時也在改變我們的閱讀習慣、甚至思維方式:瞬息萬變的網路社會使我們習慣於瀏覽型的淺閱讀,努力抓住稀缺注意力資源的媒體不放過任何一個“餵食”資訊與觀點的機會,我們從一個熱點的情緒狂歡中迅速抽身又投入另一場風波中主持正義。很多時候,大多數我們,是懶惰的、浮躁的、充滿戾氣的。
靜下心來閱讀,變成了一種稀缺的品質。所以,我們看到在新冠肺炎疫情恐怖情緒籠罩之下,方艙“讀書哥”走紅。誠如毛姆所說,“閱讀是一座可以隨身攜帶的避難所”,在對未知的恐懼威脅之中,我們藉由網路社交媒體向外探尋,與他人對話,以求獲取更多資訊來換得安全感;而在閱讀之中向內探尋,則是摒棄繁雜的聲音與自己對話,以求擺脫浮躁怯懦、獲得內心的寧靜。在這樣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有太多的機會與渠道向外去收集觀點、甚至是被動接受觀點的灌輸,與他人進行對話;而從嘈雜的疾呼之聲中,關注自己的內心,與自己進行對話尤為可貴。因此“讀書哥”的境界才為人稱道,因此,我們才重新開始強調在閱讀中與自己對話。
我們應該怎樣在閱讀中與自己對話呢?王國維為讀書做學問總結了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第一境界為求學與立志之境,此為“知”之大境界;第二境界為“行”之境界,為實現遠大理想而堅忍不拔。第三境界為“得”之境界,最終成就須得返璞歸真,體悟自然規律,順應規律。也就是儒家學說當中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在道家中表現為“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禪學中是為第三境“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抑或是禪學,最終講的是迴歸;而閱讀當中的迴歸就是回到自己。透過知識的累積向外看,看到天地之廣闊、學海之無涯;透過知識的理解、內化,認識自己與自己對話,最終實現知行合一。
這裡所說的閱讀,並非一種簡單的對知識本身的純粹崇拜,而是一種對知識本身有思考、有質疑、甚至有批判的閱讀。孔子認為“學而不思則罔”;西方哲學中笛卡爾主張“我思故我在”。這些都是對思考的一種美的、理性的認識,但“我思故我在”經常讓我們沉浸於某種幻想當中,即認為我們只要思考到了,我就能做到。但實際上人最大的痛苦,就來源於無法跨越“知道”與“做到”的鴻溝。因此閱讀過程中的思考,與自己對話、認識自己,最終還要透過踐行去檢驗。
林清玄在《玄想》中提到,人不是隻有向外奔走才是旅行,靜坐中思接千載也是旅行。凡是探索、追尋、觸及那些不可知的情境,無論是風土的,或是心靈的,都是一種旅行。而閱讀就是這樣一種創造探尋不可知情境旅行的過程。讓我們在靜默中閱讀,聆聽文字流淌進心靈的泠泠水聲,找到自己的內在價值與向上生長的力量,認識世界,找到世界之於己、己之於世界的關聯與意義,最終獲得指向內心真實意願的生活,抵達知行合一、物我兩忘之化境。
本文來自【讀特】,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