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建設部副部長、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原會長、中國建築協會原理事長宋春華
宋春華提醒說,在新格局下,我們對城市更新內涵要有一個全面認識,不是原來的舊城改造,也不是簡單的房地產開發,而是一種新形態下的發展方式。“將一般建築壽命從50年延長至75~100年。”
中房報記者 許倩 北京報道
“當城鎮化率接近70%時,我們不是不發展,而是轉成另外一種形式的發展,那就是改變原來大規模增量型外延式發展為主,轉向存量提質和增量結構調整並重的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 12月23日,原建設部副部長、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原會長、中國建築協會原理事長宋春華在以“長期主義:應勢與圖新”為主題的中國房地產行業趨勢展望暨CIHAF2021第二十二屆中國住交會上表示。
本次大會由中國房地產報、中國城市與區域治理研究院、優博集團及中國住交會聯合主辦。會上,宋春華髮表了主題為《城鄉建設新格局下的城市更新》的重要演講。
他表示,城鄉建設已轉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對其發展預期我們充滿著自信與期待,因為我們有顯著的制度優勢,經濟長期向好,社會穩定和諧,城市硬體已具有較好的基礎,管理水平也在逐步提高。我們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善於認識和把握城市發展規律,做好頂層設計,堅持底線思維,主動應對挑戰,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不斷開創城鄉建設新局面。
城鎮化率接近70%時要轉型
“城鄉建設關乎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安全、人民福祉和生命健康,應該在國家大格局引領下釐清思路,抓住關鍵環節,開創新局面。城,主要是推進新型城鎮化;鄉,主要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共同繁榮。”宋春華說。
這是民生需要,也是當下我國城鎮化發展新階段的現實需要。
宋春華介紹說,我國城鎮化建設已走過71年曆程,近21年(1999年-2020年)城鎮化率增長了33個百分點,前50年(1949年-1999年)只增長了20個百分點。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有兩個拐點:一個拐點是1999年城鎮化率超過30%後,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第二個拐點是城鎮化率達到70%,超過70%後城鎮化率曲線會走向平穩,不會再有此前那麼高的速度。
“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64%,已接近70%的拐點水平,這是對於大發展態勢的定位,即我國處在高速城鎮化的中後期。”他表示,從歷史情況看,當城鎮化率接近70%的時候,各個國家都要實現轉型,就是從增量型轉向存量型,所以我們的發展方式也要轉變,要實施城市更新。
構建六個層次的城鄉空間格局
實施城市更新,也是最佳化城鄉空間格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質的重要抓手。
宋春華認為,城鄉空間格局是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發展壯大城市群和城市圈,以後城市恐怕不是更多地按縣來分,而是按群來分,看你在哪個群裡,而不是一線或者二線城市。
他提出,構建六個層次的城鄉空間格局:
一是城市群。建立健全城市群一體化協同發展機制,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路型城市群佈局。
二是城市圈。依託中心城市,提高一個小時通勤圈內協同發展,發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現代化都市圈。
三是超大和特大城市。要最佳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區功能,堅持產城融合,合理降低開發強度和人口密度,實現多中心、組團式發展。
四是大中城市。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業功能,主動承接超大、特大城市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最佳化市政公共設施,提升生活品質。
五是縣城。加快縣城補短板強弱項建設,增強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水平;因地制宜發展小城鎮,使它們成為城鎮化的重要載體。
六是縣域城鎮和村鎮。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最佳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宋春華提醒說,在新格局下,對城市更新內涵應該有一個全面認識,不是原來的舊城改造,也不是簡單的房地產開發,而是一種新形態下的發展方式。
建築房地產業要總體部署雙碳行動
實現“雙碳”目標,就要賦能城市綠色發展。宋春華說,“我們已經向國際社會作出了承諾,就是3060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這要求在城鄉建設中,建築業、房地產業應加強雙碳目標戰略研究,儘快制定行動方案,要做出總體部署,這是一個大的頂層設計。”
在他看來,加快相關標準規範的制定和修訂,這是最為關鍵的事,當務之急有兩個:一是延長建築安全使用期年限,將50年(一般建築)延長至75~100年;二是提高建築節能標準,推廣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和零能耗建築,並在有條件提前達峰的地區強制推行近零能耗建築,有效降低運維階段的能耗。
宋春華還提出,要杜絕大拆大建,建立建築拆除方面的法規,未經鑑定、論證、報批的公共建築及老舊樓宇不得隨意拆除。大力推廣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和零能耗的建築,有些地方要提前達峰,這些地方應該強制推行近零能耗的建築,因為大量的能耗是在運維階段。
未來需要“六好”城市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未來城市應該是什麼樣的?我國“十四五”規劃給出了目標,即“順應城市發展新理念新趨勢,開展城市現代化試點示範,建設宜居、創新、智慧、綠色、人文、韌性城市。”
在建設模式選擇上,宋春華說,要選擇集約緊湊型建設模式,即推行功能複合、立體開發、公交導向、站城一體、產城融合的新模式,要統籌安排城市建設、產業發展、生態涵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句話:要建設立體城市、複合建築這兩大體徵。
宋春華強調說,城市更新是發展工程,要讓城市得以更充分地發展,著眼於系統治理“城市病”,透過生態修復和功能完善,保護好歷史文化,塑造特色風貌,建設適應現代生活的完整社群,使城市更宜居、更具韌性、更可持續。
城市更新要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重點是改造提升 “三老”(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村”(城中村)存量片區功能。對老舊建築應儘量加以保護、改造、利用,杜絕大拆大建。”
城市更新是民生工程。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提高城市社群和建築的宜居性,滿足群眾對人居環境及工作、生活、休閒條件的更高要求。為此,他呼籲,因地制宜對住宅建築的戶型、功能佈局、成套化裝置、適老化設施等進行調整、完善和配套,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現代居住要求。
城市更新是減碳工程。宋春華說,實施綠色建造,以智慧建造為技術支撐手段,大力推廣工業化(裝配式)建造方式,實現建造過程和最終產品的綠色化。同時,推廣綠色建材,在建築業、房地產業全過程中,建材是大頭,尤其是水泥和玻璃,因此應該生產低碳、環保、可回收的建築材料,實現建材生產的低碳化。淘汰更新落後部品,使用節水節能裝置。
城市更新還是文化工程。宋春華認為,必須強化歷史文化保護,挖掘在地文化,傳承文脈,對城市文化資源進行創造性開發與轉化,塑造特色風貌,彰顯城市文化精神,形成城市居民的文化歸屬感與認同感。透過城市更新,開闢更多的公共空間,植入公共藝術,形成新的記憶場所和活力空間。
宋春華還強調,提高城市韌性,確保城市安全和健康。“未雨綢繆,使城市對各種安全風險有應對、緩衝、反彈的能力,將災害最小化;而且又具有事前防範、響應及時和快速恢復的能力。”
“依靠設計引領,塑造特色風貌,建設人文城市。建設智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堅持體制機制創新,加快建築師負責制落地,推進城市總建築師試點。”宋春華說,這些都是城市更新要做的事情。
宋春華說,城市的生命就是一個不斷新陳代謝、更新發展的過程。“城市總是處於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狀態,因此調整、改造、完善、更新是城市全生命週期內的永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