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確定自己的購房行為,屬於那種性質。
我的理解是:一切非主動盈利性的購房行為皆是自用。
為什麼?因為無論為了自住、學位、結婚等剛性需求,或者置換、養老、辦公、獎勵、贈送等等,皆是自我所用。
自住,是自己住。學位,是自己用來給孩子上學。養老,盡孝心,都是自己需要用到。哪怕是用些閒錢購置一套房產,只要你非主動的要其盈利,都是自用,你自用的目的是保值,其次才是升值,但升值卻是被動要求,能升更好,能升值首要確保保值。包括自主、學位、置換等等,其升值也是被動要求。
所以,確定自己的購房行為,才是下一步選房的關鍵。
當你確定了購房行為,又如何選房呢?
我的方法:確立自己的需求,排分主次。一千個人購房,有一千個人不同的購房需求,每個人的側重點不同。
有些不明確自己需求的人,想要自住,還得有學位、交通、醫療各個配套,還可能要求高回報,本質是沒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不排主次,很容易錯配。
然後發生,有些人購房,要求這要求那,於是去諮詢專家又或者看房途中聽某些人分析,稀裡糊塗就買了,最後發現買的房子根本滿足不了自己的需求。其實,他們所說的都沒錯,所給的建議完全滿足你所提的要求。
比如,這個樓盤大開發商,品質好,交通便利,有學位,有醫院,升值潛力也不錯,結果入住才發現,其他都好,但是裡你上班一小時車程外,又或者你家裡小孩成績不好,需要要好學校,結果這樓盤學校普普通通,還或者,家裡老人時刻要去醫院,結果樓盤醫院處理不了,又得拉著老人去外面的大醫院,等等等。
這樣一味地,只要功能,不分主次,能選對房嗎?故宮也滿足不了你。所以一定要排好自己的需求,必要滿足什麼,次要滿足什麼。
那麼,如何排列購房需求主次呢?
我的方法是,貼標籤。把你的需求全部列出來,是樓盤質量、價格、交通、學位、醫療、戶型,還是商務功能、環境、隱秘、情懷,還有被動的升值潛力等等。
然後對每一個需求貼上一個標籤,再根據需求的必要程度將其排序,比如分為1、2、3、…等等。
假如,我必須要有名牌學校學位,首要是名牌學位,其次,離公司近,這是次要,只要學位好,遠一點也能接受。還有家裡老人有病,只是不是大問題,要求附近有醫院,遠近好壞,能滿足前兩條件,有困難都能克服。最後才是其他,有則更好,不強求。
那麼,其標籤就是學位、交通、醫療、其他,一目瞭然。選房時,依據順序來取捨。哪怕必要條件有兩個或多個也是一樣,先滿足必要,在取捨其他。
所以,買房不怕自己該怎麼買,得先明白你需要買什麼,同時不要給自己亂貼標籤,不排序隨隨便便就把房子買了,要知道,前面隨便列的幾種需求,每個人的側重點不同,隨便排序,一道數學題,大家去算算,能買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房子嗎?
最後,最重重重要的,以上種種皆是根據自己的資金情況,能滿足到自己的需求,預算不夠,只能降低要求或者等待時間了。
創作不易,如果覺得小編講得好麻煩點個贊,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及身邊的朋友有幫助麻煩轉發,如果你有什麼想法可以在下面評論,喜歡看小編的文章感謝點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