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城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向城市流動的潮水不歇。
工業化、城市化是現代化的兩個重要路徑。在這背後,是人口與經濟要素的集聚、最佳化配置帶來經濟效率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提升。
在城市紮根,成為千萬人的生活夢想。
12月20日,《廣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釋出,明確提出,到2035年,廣東將基本實現新型城鎮化,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82%,城鎮常住人口1.1億人。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廣東城鎮常住人口約為9344萬人,佔總人口比例為74.15%。以此估算,15年內,廣東還將有上千萬人成為“城裡人”。
隨著落戶政策的持續放寬,以人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正在加速。
粵評君注意到,《規劃》將“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作為重中之重。
“我們在規劃編制過程中,著重考慮了幾方面,一就是堅持以人為核心、以高質量為導向,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省發展改革委主任鄭人豪表示。
具體而言,鄭人豪表示,將有四個方面的措施:
一是全面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將落戶條件中對參加城鎮社會保險的年限要求進一步放寬到3年以下,推動城市群、都市圈內部居住證互認,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等新型戶籍制度;
二是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全面均等覆蓋常住人口;
三是提高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能力,引導外來務工人員有序參政議政和參加社會管理;
四是深化市民化配套政策,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與吸納落戶數量掛鉤機制,健全“人地掛鉤”機制。
一句話概括,城鄉戶籍及其附屬的公共資源之間的藩籬正在全面打通,人口自由流動和遷徙正逐步變為實現。
“加速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促進要素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特別是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與吸納落戶數量掛鉤機制,合理增加外來常住人口配套的用地供給等,符合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方向,意義重大。”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鄧智團表示,《規劃》的不少提法讓他興奮。
粵評君注意到,針對不同區域、群體的情況,做了很多細緻的區分。
比如,超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內部不同區域,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結構等方面也存在顯著差異。對此,《規劃》提出,鼓勵中心城區與郊區新區採取差別化落戶政策。“這是管理更加精細的體現,對全國具有參考價值。”鄧智團表示。
再例如,在全面放開放寬落戶限制方面,將建立健全積分落戶年度指標逐年增長機制,及時調整對社會有特殊貢獻的護理人員、環衛工人、技術工人等普通群體的落戶指標。
相比以往個別城市對這些基層工作者的落戶態度,廣東的城市無疑更具人情味。
粵評君認為,“打工人”心心念唸的“落戶”,歸根結底是對“戶口簿”背後更多、更好城市服務的嚮往。推動市民化,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關鍵。
於是,居住證與身份證打通成為《規劃》的另一個亮點:擴大居住證附加的城鎮義務教育、住房保障等服務範圍並提高服務標準,逐步實現居住證持有者、城中(郊)村居民在公共服務上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待遇,逐步實現身份證承載居住證功能。
在醫療教育住房等方面,“納入”成為關鍵詞:以公辦學校為主將隨遷子女全部納入流入地義務教育保障範圍;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等重點人群納入基本養老保險體系;將外來務工人員完全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
多年來,億萬人從鄉村來到城市,成為城市建設的主力軍,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充分享受到城市服務。這一隱形藩籬的加速打破,將提高城市的包容性,釋放新一輪城市化經濟潛能,更關鍵是,將人的發展擺在了更為重要的位置上。
從造房建城轉向以人為核心,正是近年來我國城鎮化邏輯的重大轉變。
城裡人返鄉通道開啟,讓要素實現雙向流動
近年來,還有一個新趨勢引人關注: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推進,農村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和權益不斷增多,社會保障不斷增強,部分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市意願不強。
這在此次《規劃》中也有所體現:支援粵東粵西粵北城市特別是人口機械增長率為負的地市,探索符合條件的返鄉就業創業人員原籍地或就業、創業地落戶。
在這背後,是城鄉融合的趨勢有了新變化。
日前舉行的第十屆中國南方智庫論壇上,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表示:“不僅要允許農民在城市落戶,也要打通渠道讓部分城市人可以回到農村,把城市文化、技術、資本也帶到農村。”
要素向更高效率的領域流動,既是經濟的必然趨勢,也是發展的重要動力。
鄭人豪表示,未來廣東將協調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從促進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促進城鄉產業協同發展、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合理配置、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等方面,提出城鄉融合發展的改革舉措。
人是最核心的要素。要素流動,首先是人的流動。
《規劃》提出,激勵城市人才入鄉,探索以投資入股、合作等多種方式吸引人才入鄉,還將探索利用農村閒置宅基地和農房建設農村人才公寓供入鄉人才使用。
說到宅基地,有一個問題不可不提:大量農民在城市落戶,必然帶來零散分佈的大量宅基地空置,從而影響土地的集約化利用。
對此,《規劃》明確,允許農村集體在農民自願前提下依法把有償收回的閒置宅基地、廢棄的集體公益性建設用地轉變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與“人”流動同向的,是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是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和產業協同發展,從而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縮小
按照規劃,到2025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控制在2.3左右,這將比2020年縮小0.2。
智慧、綠色、宜居……未來城市將這樣建
“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實現市民化,城市格局與發展品質,也就與更多人息息相關。
“我們將進一步推動城市規劃建設由追求規模向注重質量轉變,推進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高質量發展,努力打造宜居、創新、智慧、綠色、人文、韌性的現代化新型城市。”鄭人豪表示。
——宜居城市方面,將以人性化便捷化為導向,科學配置城市公共資源,按照小街區、密路網、微迴圈的方式構建級配合理的城市路網體系改善居民住房條件。
——創新城市方面,將提升城市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就業支撐能力,建設創新環境開放包容、創新資源高效集聚、創新產業蓬勃發展的創新城市。
——智慧城市方面,將前瞻部署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統籌建設城市大腦、打造多元融合應用場景,打造全國領先的新型智慧城市標杆,爭取智慧網聯汽車實現預商用。
——綠色城市方面,將著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因地制宜打造郊野公園,到2025年,建成7800公里碧道。
——人文城市方面,將塑造嶺南特色城市風貌,打造具有歷史記憶感和鮮明時代特色的人文城市。
——韌性城市方面,將健全城市防災減災和應急救援體系,提高風險防控能力,建成具備重大突發事件預警、應急和恢復能力的韌性城市。
“《規劃》出臺將給智慧城市、數字城市、孿生城市技術應用帶來更多政策紅利,提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構建多元可持續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對未來地方城投平臺改革以及高質量發展提出新要求,提供指引。” 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理事長李志堅說。
【主筆】 王彪
【策劃】 吳哲 黃應來
【出品】 南方經濟智庫
【作者】 王彪
經濟粵評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