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取特別舉措的國家主要是高收入經濟體,它們在未來幾年的復甦都將維持良好的勢頭。容易出現管理問題的是介於發展中經濟體和高收入經濟體之間的國家
2021年11月26日,黑色星期五,美國多地商店打折。美國將需要一年多使通脹回到2%的程度。圖/視覺中國
文/《財經》記者 江瑋
編輯/郝洲
世界經濟在經歷持續長達兩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之後正在逐漸恢復,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市場都將在2021年實現經濟增長,這一勢頭將繼續維持至新的一年。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世界經濟將在2022年實現4.9%的增長。
然而,全球經濟復甦的過程中,新冠肺炎疫情反覆、通貨膨脹、供應鏈中斷等種種不確定性為復甦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從美國到歐洲,多國正在承受不斷攀升的物價壓力,汽油、汽車、住房食品的價格均出現大幅上漲。2021年11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6.8%,通貨膨脹率為39年來的最高水平。
“美國面臨的通脹是暫時的,但不是短暫的。”美國經濟學家、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亞當·珀森(Adam Posen)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他所領導的研究所是國際經濟領域領先的獨立智庫。在珀森看來,美國將需要一年多的時間使通脹回落到2%左右的水平,也許要等到2023年二季度。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各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出臺了財政和貨幣擴張政策,以減輕疫情對經濟的衝擊。隨著疫情的緩解和經濟的復甦,刺激舉措也開始逐漸退出。2013年美聯儲開始縮減資產購買計劃時曾引發“縮減恐慌”,但珀森認為這一次的情況和2013年不同,“縮減恐慌”不會再次出現。
通脹可控,但不會很快結束
《財經》: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兩年以後,你如何預期2022年的經濟前景?
珀森:世界經濟在2022年的前景相當不錯。超過75%的經濟體將實現持續復甦,其中包括中國、美國、日本等。除了印度和一些主要新興市場的發展中世界,前景則相對黯淡,它們面臨著通貨膨脹、更高的利率和疫苗接種不足等問題。但對整個世界經濟而言,這佔了不到四分之一。
《財經》:世界經濟復甦過程中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比如新冠病毒新變異毒株的出現,還有你提到的通脹、供應鏈問題等。你最大的擔憂是什麼?
珀森:我最大的擔憂是新冠病毒出現危險的新變異毒株,只要世界上大多數人仍未接種新冠疫苗,我們將會持續看到新變異毒株的出現。我希望我們不會再經歷另一個可怕毒株的到來,因為這將改變一切。
其他的不確定性還包括中國和美國在地緣政治上的衝突、俄羅斯挑釁歐洲帶來的後果。我不太擔心通脹和能源價格,我認為美聯儲在一年之內可以控制通脹問題。
《財經》:美聯儲一度認為通脹是暫時的,但有人也擔心通脹可能會更持久。你如何看待美國面臨的通脹風險?
珀森:我從今年2月就開始預測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在2022年底之前都將高於3%。因此我對目前的通脹結果並不感到意外。我認為它是暫時的,但不是短暫的,也就是說美國將需要一年多的時間使通脹回到接近2%的程度,也許要等到2023年的二季度。因此這不是短暫的,不會很快結束。但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暫時的,因為美聯儲不必大幅提高利率來降低通脹。它沒有改變低通脹的基本趨勢。
《財經》:考慮到美國面臨不斷上升的價格壓力,美聯儲是否會在12月的政策會議之後採取更多行動來應對通脹問題?
珀森:我認為它們會加速縮減資產購買(編者注:12月15日,美聯儲在2021年最後一次議息會議上決定,從2022年1月開始將每月縮減購債規模翻倍至300億美元)。我不覺得這會對經濟造成直接影響,這只是發出了一個訊號,即它們做好了不久之後加息的準備。我仍認為它們最早的加息日期是在2022年6月而非3月,在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之間將有三到四次加息。
供應鏈問題將在未來幾個月緩解
《財經》:IMF預測美國經濟2021年將實現6%的增長,2022年也將達到5.2%。為什麼美國經濟能實現如此快的復甦?
珀森:我認為這些預測有些偏高。在我看來,美國經濟今年也許會實現6%的增長但也有可能是5.5%,2022年的增長將會是接近4%而非5%。然而,儘管美國面臨著人們拒絕接種新冠疫苗等各種問題,美國在公共衛生上所做的努力加上財政刺激政策已經足夠帶來經濟的復甦。
《財經》:這一次的復甦和美國之前經濟經歷的復甦有何不同?
珀森:的確,這一次的復甦更快,是在重新開放和大規模財政政策的聯合作用下驅動的。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已經沒有看到這些了。最相似的類比是美國在二戰後的經濟復甦,當時民用經濟重新開放,加入軍隊的人脫下軍裝回到了就業市場。但即使是那樣,也和這次的復甦不盡相同。
《財經》:拜登政府推行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將對美國經濟復甦發揮什麼作用?它會給美國經濟注入新的動力嗎?
珀森:基礎設施法案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已經透過的實體基礎設施法案,另一個是“重建更美好”計劃中涉及的人力基礎設施的法案,這一法案已經在眾議院透過,但還未得到參議院的透過。已經透過的實體基礎設施法案對美國經濟增長髮揮的積極作用有限,只是將原有的刺激方案更平均地從2021年延伸至2022年和2023年,這不會產生巨大的效應。“重建更美好”法案包括了很多組成部分,其中的核心部分是促進女性在勞動力市場的參與度,這在未來幾年將對美國經濟增長起到非常顯著的促進作用。
《財經》:美國港口擁堵問題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供應鏈的混亂也影響了美國的通脹問題。為什麼我們會在這個節點看到供應鏈出現問題?
珀森:有很多因素,但最大原因在於美國家庭在商品消費上的突然迅速增長,這出乎大家的意料。但建設額外的容納能力沒有必要,即使你有能力這麼做,因為這種程度的商品消費不會持續太久。如果奧密克戎毒株如同我們期望的那樣不會太致命,我認為供應鏈問題在未來幾個月就會逐漸緩解。
低收入經濟體經歷更慢復甦
《財經》:全球經濟復甦的一個主要特徵是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之間出現分化。你認為是什麼導致了復甦的不平衡?
珀森:我認為包括印度和巴西在內的新興市場表現得並不糟糕,存在分化的是那些低收入經濟體或者發展中經濟體出現了問題。儘管一部分新興市場也遭遇了困難,比如南非和土耳其。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負擔對它們的人口、醫療需求和經濟活力造成了影響。同時這些國家的收入很多來自旅遊業和海外勞工的匯款。此外還有利率的提升,美聯儲已經做好了加息準備來緩解經濟。但最終,復甦的不平衡是源於疫苗分配和公共衛生領域存在的不平衡。在面對外來或者單獨的經濟衝擊時,新興市場總是比高收入經濟體承受更多損失。
《財經》:對於低收入國家來說,是什麼阻礙了它們實現穩健的復甦?這些國家是否還有更大的政策空間?
珀森:主要是相比更富裕的國家,這些國家缺乏疫苗和公共衛生支援,部分原因在於富裕國家未能給予它們本應給予的支援。旅遊業的潰敗和海外勞工收入減少使得問題進一步惡化,後者對很多低收入國家是非常重要的收入來源。加之美國的通脹和加息前景影響,這是為何這些國家在經歷更慢的經濟復甦。
這些國家在這一週期已經採取了比以往週期更多的政策。儘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二十國集團去年都表示擔憂,但陷入金融危機的國家比人們預期的少。一部分原因是各國央行和財政部已經比通常情況採取了更寬鬆和更具有刺激作用的政策。因此這些國家已經儘可能地利用了政策空間。考慮到美國、中國和歐洲都開始縮減刺激方案,它們想要再進一步也很難了。
《財經》:中國是去年唯一實現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你認為中國的經濟復甦道路與其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相比有何不同?
珀森:我認為中國已經不算髮展中國家了,中國是一個富裕的國家。它的復甦路徑更像美國、西歐或者日本,而非其他發展中國家。中國有充裕的財政資源、足夠的政策空間,不依賴於外部資本市場,也不依賴於旅遊業或者海外勞工收入,因此不具有可比性。
中國有很多地方值得發展中經濟體和高收入經濟體借鑑,但它們不可能做到像中國這樣。可以借鑑的地方包括,讓你自己加入國際競爭,不僅是出口還有進口;如果是一個大的國家,減少內部障礙促進人員和貨物的流動;允許貨幣適度波動,不要試圖貶值貨幣;當需要的時候不要害怕使用財政政策;在需求浮現之前,試著先有一些儲蓄;如果還處於欠發達階段,不要完全開放資本賬戶。
2013年的縮減恐慌不會再現
《財經》:在過去兩年,我們看到很多國家出臺了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來減輕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如何才能在不影響經濟增長的情況下退出這些政策支援?
珀森:採取特別舉措的國家主要是高收入經濟體,它們在未來幾年的復甦都將維持良好的勢頭。容易出現管理問題的是介於發展中經濟體和高收入經濟體之間的國家,比如巴西和印度。巴西已經開始積極收緊貨幣政策,這一趨勢還將繼續。
《財經》:發達經濟體在退出這些政策時如何避免溢位效應影響新興經濟體?我們在2013年看到美聯儲釋放的縮減資產購買訊號,在亞洲和新興市場國家引起了縮減恐慌。
珀森:我不認為2013年的情況會再次發生。總體而言,在這個週期,新興市場和一些發展中經濟體都表現出了更大的靈活性和更多的政策空間。我認為美聯儲的行動不會帶來太多的溢位效應,目前為止我們看到的很少。
這次情況有別於2013年有幾個原因。第一,世界尤其是高收入經濟體國家的家庭財務情況比2013年好得很多,因此美聯儲的行動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程度也更低。大部分非金融企業的情況也類似。有一些公司會出現債務問題,但比上一次的情況要好很多。
其次,此次經濟衝擊的性質不同,對於美聯儲何時縮減資產購買不存在太多分歧。而在2013年,關於美聯儲何時和多大程度縮減資產購買這些問題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財經》:在你看來,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造成的持久影響是什麼?
珀森:我希望它會對人們如何看待政策制定產生重大影響。這次疫情表明我們可以在政策上形成共識,我們可以採取有力的刺激方案來應對沖擊。我認為這種經歷將教會人們不再重蹈2008年到2011年的覆轍。因為採取了和當年不同的舉措,我們得到了更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