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曾漢中 感悟乒乓
前些年,曾多次觀看國家隊在廈門訓練時的隊內訓練和比賽。看王勵勤、馬林、陳杞他們發力爆衝,那球就像一道白光閃過,鞭子般的瞬間甩在對方球檯上,電光石火,雷霆萬鈞。如果不是近距離觀看,根本體會不到超一流選手弧圈球的速度有多快,讓人十二分的震撼和歎服。
在乒乓球各種制勝手段中,進攻無疑是第一位的。它的厲害之處在於,以超出人的反應極限的速度,讓對手無法招架,使自己獲利得分。沒有速度,就沒有殺傷力和威懾力可言。弧圈球的出現,使乒乓球的攻擊力如虎添翼,它的強烈旋轉大大增加了攻球可靠性和得分率,也大大增加了防守的難度。不過從性質上說,它屬於錦上添花,沒有速度這個前提,再強烈的旋轉也沒有太大意義。因此,速度是乒乓球最重要的、第一位的要素。
能不能打出令人生畏的速度,對業餘選手是個考驗,甚至可以說是試金石、分水嶺。有這樣的速度,哪怕其他技術差點也讓人刮目相看;打不出像樣的速度,即便球齡很長球技老到,也很難上到一個更高層次。
與速度密切相關的,是力量。球速快慢,很大程度上決定於作用在乒乓球上的力量大小。這個力的大小,又取決於兩方面:一是身體素質,即孃胎裡帶來的自然力,尤其是爆發力,不同人的個體差異很大;二是技術動作,即把自然力集中到觸球一剎那的能力,體現的是人的訓練水平的差異。這也是受過專門訓練的科班選手和業餘選手的最大區別之一,在業餘選手之間,這種差別也非常大。所以,身體素質不同、技術動作掌握程度不同的選手,攻球速度、殺傷力天差地別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相對來說,業餘選手的自然力一般不太缺,缺的是技術動作的正確、熟練和穩定。怎樣才能發得出力、打得出理想的速度和旋轉?對於已經錯過練童子功階段的人來說,這絕對是件知易行難的事。上網看看,林林總總有多少影片、文章在給大家示範支招,但許多人仍然一頭霧水,摸其門而不得入。這裡筆者也來湊湊熱鬧,從個人認知的角度談一點看法,不知能不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乒乓球攻球的發力過程,有人總結為蹬腿—轉腰—收小臂,簡潔明瞭。我發現,有些人的主要問題可能出在收小臂環節上。所謂收小臂,實際上是在腿、腰、大臂發力的帶動下,小臂、手腕再加力形成最大合力的重要一環,也就是說,手臂向斜上方揮拍時,小臂要有一個收緊和繼續加速的要求。一些攻球速度差強人意的球友,往往讓人感覺徒有形式上的收小臂動作,而小臂、手腕其實沒有發上力或發力不足。
大家知道,拳頭要收回來再打出去才有力,但如果打出去時手臂沒有發力,這拳頭照樣軟綿綿沒有威力。我們攻球前的向後引拍,不妨把它看作拳頭收回來的蓄勢待發,而揮拍起動到觸球的過程,就相當於拳頭打了出去,身體各部位的力聚合疊加,動能不斷加速,直到觸球時達到合力的最高峰值。如果收小臂時肌肉沒有收緊發力,那麼觸球時就剩下前期發力延續下來的一個慣性力,好比是強弩之末。常看到一些精壯漢子動作很大,發力很猛,弧圈球質量卻不高,事倍而功半,其原因恐怕蓋出於此。
所以,千萬不要忽視小臂、手腕力量的發揮。我們還可以做個比較:不管直拍橫拍,正手攻球都可以引拍很深,腰、腿、大臂、小臂、手腕的力量都用得上,而橫拍反手弧圈或直拍橫打能引拍的幅度就比較小了,而且主要發力部位只有腰和小臂、手腕,但只要要領掌握好,動作做到位,同樣能拉出質量很高的弧圈球,有些選手反手弧圈的威脅甚至超過正手。這就不難看出,小臂手腕的發力效率是非常高的,正手攻球不把它用上,該是多大的損失。
為什麼小臂、手腕發力如此高效?我分析,它有個比較特別的地方,就是可以靠肌肉緊縮產生內在力量,也就是俗話所說的“寸勁”。這樣的發力不僅高效而且隱蔽,用在反手攻球和推擋上,擺幅小,速度快,機動性強,穩定性好,有它獨特的優勢。對於年紀比較大或先天力量不足的人來說,可以多少彌補總體力量的不足,從而打出比較快的速度。我自己體會比較深的,是反手的加力推,推擋時使暗勁加力一推,動作很小,球的速度和威脅卻陡然增加,出乎對手的預判,很大程度彌補反手攻勢的不足。
不過,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強調小臂手腕發力,也不應當矯枉過正。有些球友正手攻球動作幅度比較小,向後引拍不深,發力偏重以小臂手腕為主,這樣大臂的力就沒有用上或用得少,攻球質量同樣不高。這種情況往往與指導思想有關,怕動作大了會還原不及,對方一旦回球過來自己措手不及。類似的現象也出現在少數球友正手攻球的末期。前期的揮拍發力動作很到位,但球拍剛觸球沒等充分“吃球”,就急於將手臂收回,動作沒有做完整做到底,匯聚的力量沒有完全作用在球上,導致攻球后勁不足,速度不彰。究其根源,也是擔心還原不及的潛意識在作祟。
乒乓球除了主動發力外,要打出速度還有一個奇妙之處,就是可以透過借力來獲得加速度,這在其他球類中是比較難做到的。在來球觸桌彈起的上升期到高點期即加力回擊,或拉、衝、推擋,或快帶、快撕,可以借上對方的力形成更大合力,比單純靠自身發力獲得更快的速度。伊藤美誠身高1米48,瘦小單薄,但正反手的攻擊力異常兇猛,除去自身爆發力超強外,與她都打來球的上升期借力充分也有很大關係。常看到有些身材瘦弱單薄的球友,自身力量較差,又習慣在球的下降期借不上力的時候拉高吊弧圈,雖有很強的旋轉,但速度慢,殺傷力不足,如果改變拉球時機,借上對方來球的力,就能大大提高自己進攻的速度。
弧圈球是當今最凌厲的進攻手段,它集速度和旋轉於一身,極大地提高了攻球的威懾力和可靠性,幾乎成了中青年選手的標配。但在實戰中,由於來球的節奏、旋轉、落點和己方的判斷、反應、站位、步伐、時機等各方面因素影響,業餘選手多數時候很難找到最合適的機會,拉出自己最暴力的弧圈球,常常一局球中都沒有一個。攻出的大都不是質量最高的球,有的有速度而旋轉不強,有的有旋轉而速度不快。在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況下,進攻就有一個打快還是打轉的選擇。
我以為,對已經有一定水準的業餘選手來說,打快應當是第一位的,只要發起進攻,就要把速度打出來。業界有句術語,叫水平低的怕轉,水平高的怕快,總結非常精當。當然,在快的基礎上,加上強烈旋轉,威力就更大了。我理解,打旋轉,考驗的是對方選手的判斷和經驗,可以通過後天的實踐積累獲得,打速度,挑戰的是人的生理反應極限,超出這種極限,任何人都是無解的。所以,除非是不得已的情況或出於策略上的考慮,否則都應當把速度放在優先位置,才能給對手以最大壓力和威脅。一個選手能打出的速度有多快,往往標誌著他所能達到的水準,有速度的不一定最厲害,但沒有速度的一定厲害不到哪裡去。
把速度打快,還可以有另一種思路。所謂速度,就是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所經過的距離。在一定距離內,透過的時間越短,速度就越快。這也可以理解為,縮短距離或時間,同樣可以達到快的目的。實戰中,把球打短一點,就意味著距離短,所花時間少,即使速度不快,也會給人回球快的感覺。也可以多選擇在來球的上升期回擊球,既能借力,也縮短回球時間,會讓對手感到速度快、節奏快,有一種受壓迫、喘不來氣的感覺。還有,球的弧線雖然能提高攻球穩定性,但弧線比直線距離長,在速度上是有損失的,所以,也要有兩點一線的扣殺,來保證攻球的最高速。在攻球線路的選擇上,打直線要比打斜線快,也是同樣道理。可見,要讓乒乓球的速度快起來,方式手段有許多,不是隻有華山一條路,關鍵是要認識到位,融會貫通,並且能熟練掌握,靈活運用。
打出速度,贏得速度,是乒乓球的本質要求,用毛主席的觀點看,是乒乓球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抓住它,就好比抓住了牛鼻子;練好它,手中就有了制勝的犀利武器。它是一項技能,也是一門學問,值得我們努力不斷地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