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雪蓮(吉林大學行政學院教授)
近些年來,全球化將如何發展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性問題,特別是在特朗普政府提出“貿易保護主義”等逆全球化主張,以及新冠疫情暴發之後,人們更加關注全球化的現狀與未來。總體來講,人們關於全球化的認識,大體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關於全球化的悲觀看法。認為在像美國這樣的主導性大國採取逆全球化政策,同時,新冠疫情又對整個全球的產業鏈和價值鏈有很大沖擊的情況下,全球化很難再推進,甚至有人提出“全球化終結”這樣的認識。另一方面的看法則相對比較樂觀。認為全球化是整個世界發展的大趨勢,是很難改變、很難逆轉的,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的“逆全球化”政策也不能根本改變全球化發展的大趨勢。因為整個世界的經濟命脈已經聯為一體了,世界處於相互依存的整體性發展的狀態之中,同時,人們也看到了像中國等一些新興國家在努力地推動著全球化向前發展。因此,全球化不僅不可能終結,反而會以一種新的形式繼續,人們開始期待一種新型全球化的到來。
一、以往全球化的發展及其特徵
回顧全球化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大的階段,每一個階段都呈現出不同的特徵。第一個階段是從1492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是地理大發現以及當時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向亞非拉落後國家殖民擴張的時期。這一時期全球化的主要特徵是:它基本上是一個單向的軍事推動過程。全球化的程序主要是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單向性的推動,而將廣大的落後國家強行納入到了資本主義發展體系之中,軍事戰略發揮著主導作用。這個時期全球化的推進往往是伴隨著血與火的軍事擴張的,這時的全球化是嚴重不平等的全球化,充斥著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落後國家殖民式的剝削和掠奪。
第二個階段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冷戰結束,這是全球化趨勢不斷加深的時期。主要特徵表現為:全球化不再是單向度了,而是主權國家間雙向的交流與合作。雖然這一時期全球化在結構上仍然沒有擺脫不平等的性質,但是原有的殖民地國家開始以獨立自主的身份加入國際交往之中,這是一個根本的變化,世界經濟得到了恢復和進一步的整合。兩次世界大戰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二戰後透過國際貨幣體系、世界貿易體系的建立,世界經濟得到了協調和整合。但這個時期的全球化是不完整的,在冷戰對抗的形勢下,世界經濟被人為地分割成計劃和市場兩個平行而對立的體系。
第三個大階段是從冷戰後開始,全球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92年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在紀念哥倫布發現美洲500週年的大會上宣稱:“第一個真正的全球性時代已經到來”。這一時期全球化的主要特徵是:世界經濟開始在統一市場的基礎上執行。冷戰結束後,佔有世界市場1/3的原有的社會主義國家積極推進改革,開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世界各國開始遵從統一的市場經濟的遊戲規則而進行經濟交往,世界經濟的整體性開始形成;科技革命和資訊科技的發展使全球更緊密地聯絡在一起,變成了一個“地球村”;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全球性國際組織在世界經濟的執行和協調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冷戰結束之後的全球化仍然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下的全球化,甚至有人將全球化就等同於西方化。
從以往全球化的主要程序和特徵來看,全球化的發展始終伴隨著幾個結構性的矛盾,影響著全球化的推進。一是全球化主體結構的矛盾。以往的全球化始終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主體結構上始終是不平等的。二是政治與經濟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實質上就是國家與市場的矛盾問題。國家的自主性與市場的全球性之間始終是一個悖論。三是全球化分配結構的矛盾,以往的全球化以資本邏輯來進行收益的分配,必然導致全球越來越大的貧富差距。人們所期待的新型全球化,就是要克服這些結構性的矛盾問題。
二、新型全球化的特徵
所謂新型全球化是最近幾年才提出來的新概念,是以中國為代表的一些新興國家所呼籲和推動的全球化。新型全球化主要是針對以往全球化的結構性矛盾而提出來的,那麼新型全球化具備什麼樣新的特徵呢?
新型全球化在全球化的主體結構方面追求平等性。以往的全球化,無論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單向推動、霸權支配,還是其佔據主導地位,都體現出主體的不平等性。隨著新興國家的群體性崛起,新興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的主體地位開始上升,他們希望打破西方發達國家單一主導全球化的局面,希望關注新興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訴求,在未來規則的制定、話語權,以及世界貿易交往中能夠體現出更多的平等性,這是新型全球化追求的首要目標。
新型全球化要建立與經濟全球化相匹配的政治多元化或政治的包容性。我們所說的全球化,首先是經濟的全球化。冷戰結束以來,全球化在經濟領域遵循著共同的規則,實現了經濟領域全球性的普遍聯絡。但是經濟的全球化發展並不能解決國家之間政治方面的分歧。在全球化中占主導地位的西方發達國家往往習慣用西方的標準來看待世界,將世界分成西方和非西方,從而使世界在政治方面處於一種割裂甚至是對抗衝突的狀態。特別是在新冠疫情暴發後,西方和非西方國家之間在政治方面的衝突性更加顯現出來。這種政治方面的割裂性和對抗性與全球化在經濟方面的整體性相沖突,形成全球化發展中的悖論。因此,新型全球化倡導政治的多元化和政治的包容性,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大潮,只有在政治方面求同存異的基礎之上,才能夠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穩定與健康的發展。
新型全球化要在分配結構方面實現全球正義。以往全球化都表現出一種不平等、不均衡的發展狀態,冷戰後,人們對全球化的發展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以為全球化的發展可以帶來整個世界的共同發展,使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以及每一個人都能夠獲益。但是實際上全球化的發展帶來了整個世界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拉大,造成了世界發展的進一步不均衡。這主要是因為以往全球化的發展主要是在資本邏輯的作用下去推進的,它必然帶來“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局面。新型全球化要逐步拋開資本邏輯對經濟發展的束縛作用,倡導以公平制度和發展邏輯來實現全球正義,以促進世界的共同發展。
三、中國如何引領新型全球化
新型全球化是帶著人們美好願望的、真正解決全球化結構性矛盾的世界整體性發展趨勢。為什麼說中國可以去引領新型全球化的發展呢?
第一,新型全球化是中國所倡導的全球化,它代表了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訴求。新型全球化主要是反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霸權支配,反對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不平等,特別是反對對落後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權利的忽視。世界的發展不可能是發達國家單一的發展,而必然是世界各國整體性的發展。中國等新興國家所倡導的新型全球化就是要改變主體結構的不平等問題,未來要在主體平等、協調的基礎上推進全球化的程序。
第二,中國是推進新型全球化的主要動力。實際上,在整個全球化的發展程序中一直都存在著兩種力量,一種是全球化的推進力量,一種是全球化的抵制力量,全球化都是在這兩種力量的相互較量中向前推進的。在美國等西方國家採取貿易保護主義等“逆全球化”政策的時候,中國一直在努力地推進全球化。尤其是在疫情期間,中國仍然透過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方式進一步地去開放市場,在美國用“退群”“脫鉤”等方式來阻遏他國發展,維護“美國優先”的國家利益的時候,中國在用自己不斷開放的市場來維繫和推動全球化的發展。
第三,中國有推進新型全球化的制度和理念的基礎。實現世界的公平、正義是中國社會制度所一貫追求的價值,中國的制度擁有一套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價值正規化,它尤其倡導平等,反對剝削和壓迫。在理念上,新中國從成立時起就主張求同存異,主張政治上的多元化和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在全球化發展程序中,中國更是提出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以民主精神和追求互利共贏去推進全球化。
總之,新型全球化符合全球化發展的大趨勢,符合促進世界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總目標。中國努力引領新型全球化是造福世界的事情,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舉動。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並不否認西方發達國家在全球化發展中的推動作用,也不想用新型全球化與西方發達國家相對抗,而是要和包括西方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一道,去追求全球正義的實現,去共創人類發展的美好未來。
來源: 光明網-理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