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寮國留學生參加研學活動並在復興號高鐵列車上留影。 資料圖片
12月3日,連線昆明和永珍、全線採用中國標準的中老鐵路全線開通運營,寮國自此邁入鐵路運輸時代。
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2月3日下午在北京同寮國人民革命黨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通倫透過影片連線共同出席中老鐵路通車儀式。習近平強調,幾天前,我收到幾位曾在中國上海學習鐵路專業的寮國留學生寫來的聯名信。他們一致表示,要把在中國學到的本領貢獻給中老鐵路的運營和發展,我對此感到非常高興。中老友誼的未來在青年,互聯互通的根基在心心相通。中方願為中老友誼之路培育更多棟樑之才。
寫聯名信的學生,正是上海應用技術大學2021屆寮國留學生畢業生佟朗、蘇宋、帝佳、宋小麥、凱發、妮娜、李磨、陳思、馮圖9人。學成歸國後的他們,被老中鐵路有限公司、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正式錄用,成為寮國第一代本科層次的鐵道工程技術人員。他們說,是“一帶一路”倡議讓他們能夠在中國學習,有了寶貴機會實現成為“寮國詹天佑”的閃耀夢想。
世界最先進的鐵路從中國連進了寮國
“你好!我現在正在寮國家中上網課,透過測試後就可以去中老鐵路進行實地培訓了。”12月7日,與記者遠端連線時,佟朗激動地介紹。他說的網課,是崗前培訓的一部分內容,包括勞動安全、接觸網規則、電力規則、工務規則等鐵路相關知識。
對於即將進入中老鐵路工務段從事維修工作的佟朗而言,這些是必須掌握的知識。記者問他學得怎麼樣,佟朗自信地說:“感覺自己掌握得還不錯,希望能早一點學以致用。”
寮國是東南亞唯一的內陸國,主要靠公路、水運和航空運輸。最近通車的中老鐵路是寮國第一條現代化鐵路,而寮國國內學校並沒有開設鐵道工程的課程。
4年前,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與寮國蘇發努馮大學開展國際教育合作,構建“一帶一路”鐵路教育國際化新模式。自2018年起,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軌道交通學院共招收3批31名本科、碩士寮國留學生。佟朗正是“一帶一路 瀾湄合作”中老鐵路工程高等教育合作專案首批9名學生之一。
去年11月,佟朗和同學們從上海返回寮國,第一時間在中老鐵路建設工程上展開畢業實習。那時,中老鐵路建設進入關鍵時期,鋪設軌道、放置橋樑梭頭、設定公里路標……寮國留學生們跟著中方帶教師傅一起,為中老鐵路建設“添磚加瓦”。
從寮國歷史名城琅勃拉邦,到中老邊境的磨丁站,佟朗跟著中鐵二局鋪軌隊,一路學習實踐。“鋼軌的運輸、排程都是機器來操作,人工主要是協助調整軌枕。”佟朗感慨,“我之前從沒見過那麼大的機械。參與了中老鐵路的建設,現在想起來還是很激動。”
除了鋪軌,佟朗還參與了樹立標識的工作,一直忙到今年11月。“有公里標、曲線標、坡度標等,先是測量隊測出里程,然後告訴我們,我們就在一些點上放置相應的標識。”佟朗說。
另一名留學生馮圖領到的實習任務,是完成永珍至永珍南段橋樑墩臺基坑、墊石的測量。他回憶說,實習期間,在上海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派上了大用場。測量要以最精準的資料來呈現,才能幫助施工隊搭建橋樑。
“我們雖然只是中老鐵路上的小小的‘螺絲釘’,但仍感到無比自豪。”馮圖說。同樣進行了測量工作的凱發熱情地說:“我自己參與了測量,我知道中老鐵路很安全。請大家放心,歡迎大家來乘坐!”
中老鐵路地處雲南西南部和寮國北部山區,鐵路途徑地區約70%屬於山區,橋隧佔比高達87%以上,被稱為一條“不是穿行在洞中就是穿行在空中”的鐵路。實習期間,李磨跟著中鐵五局的測量隊深入山裡,進行路基測量。
“天天跟著師傅忙,跑測量,晚上十一二點才回宿舍。”回憶起實習經歷,李磨說,以後寮國再造鐵路,一定會用到這些測量技術,他會把學到的技術再教給其他人。“我們是幸運兒,第一批進入中老鐵路工作,因此實習階段很忙,但是很充實。”
中老鐵路通車後,同學們在社交媒體平臺轉發了影片直播等各種形式的報道,一同見證了這條友誼、科技、綠色、開放的跨國鐵路穿山越嶺,見證寮國從“陸鎖國”變為“陸聯國”的夢想成為現實。他們說:“在上海的學習讓我們趕上了中國的新時代,世界最先進的鐵路從中國連進寮國,也連進了我們每個人的心裡。”
努力成為“寮國詹天佑”
時光荏苒,回首幾年來在中國的學習經歷,同學們心潮澎湃、記憶猶新。
2018年9月,佟朗等9名寮國留學生從永珍到昆明轉機,深夜12點終於到達上海,見到了舉著接機牌的老師們。乘車看過一路美麗的都市夜色,他們抵達了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徐匯校區。
“老師給我們買水、鋪床單,陪我們聊天,非常親切。我當時問,剛剛車子怎麼好像在空中行駛呢?老師告訴我這是上海的高架橋。那時我還不是太明白,對上海充滿了好奇。”佟朗說,在老師和中國志願者朋友的幫助下,同學們很快就適應了,漸漸地把上海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
新學期開學後不久,他們坐著“復興號”高鐵去了北京,參觀了中國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和詹天佑紀念館,也登上了曾在課本里讀到的萬里長城。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中國高鐵的速度,又快又穩,上海到北京,4個多小時就到了,我驚訝得說不出話,一路上都在透過窗戶看外面的風景。”蘇宋告訴記者,“都說‘不到長城非好漢’,在寮國的時候,我曾經想過,會不會自己有一天也能實地感受。真到了長城,尤其是看到中國造的第一條鐵路,非常震撼。”
第一次坐高鐵,這趟旅程在寮國留學生的心裡埋下了一粒種子,站在長城上,他們眼裡有了光:要當“寮國詹天佑”,學好知識為寮國鐵路建設作貢獻。
“他們承擔著實現寮國鐵路人才從無到有的使命。”在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軌道交通學院鐵道工程系主任李培剛看來,雖然這些孩子說不出“使命感、責任感”這樣的詞彙,但卻用自己的行動努力踐行著自己的使命。
李培剛說,中老教育水平存在差距,寮國學生來到中國要學漢語,這對他們是語言能力和專業能力的雙重考驗。比如,要想吃透一個複雜的工科概念,首先要把中文譯成寮國語,然後再去理解,最後再用中文作答。“寮國學生們非常用功,拼命讀書,從不逃課。到了期末考試,寮國同學的一些專業科目成績一點不比中國同學差。”
寮國留學生們的勤奮刻苦,也讓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國際交流處處長陳青長為之動容。
“校園裡網路訊號有時不穩定,疫情期間,為了獲取更好的網路質量,大冬天裡,兩個寮國同學坐在宿舍外的陽臺上共用一個手機上網課。我看到那個場景,覺得非常感人。學校食堂網路比較好,有的寮國同學就在那堅持學習到食堂關門。”陳青長告訴記者,寮國學生讀書十分自覺,他們中的大部分到中國半年後,就能用中文和老師同學們正常交流,各學科的平均分也在同專業學生里名列前茅。
除了學習鐵路建設、運維知識,寮國留學生們還被中國工程師攻堅克難、鍛造精品的工匠精神所感染。
寮國的首都是永珍,而上海地鐵博物館正好位於名叫“永珍城”的商業中心。這份美妙的巧合,讓蘇宋倍感親切。在上海地鐵博物館研學過程中,他領略到“豆腐裡的鋼鐵長城”是怎麼煉成的。外國專家曾說上海地質鬆軟,不宜建隧道工程,但是“上海地鐵之父”劉建航院士帶領團隊攻克技術難關,造就了世界上最忙碌的地下交通管線之一。
“時刻把安全放在心裡、扛在肩上、握在手中、落在地上。”中國技術專家的箴言,讓寮國學生們受益匪淺。同學們都意識到,成為“寮國詹天佑”不能只用嘴說,要用能力來實現。
對於這份難得的學習經歷,寮國學生們滿是感激。在聯名信裡,他們說:我們欣喜地發現,自己既是瀾湄合作的受益者,也是中老友誼的見證者。我們是非常幸運的一代寮國青年,在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學到的知識,特別是學校“愛科技(ASciT)”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方式改變了我們的命運。
“朋友是沒有血緣關係的親人”
在中國學習期間,寮國留學生們系統掌握鐵路專業知識,也開展各類研修實踐、參與多樣文體活動,感知篆刻、陶瓷等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一場跨國的人才培養,不僅為中老鐵路輸送了本土技術管理人才和工程師,更培養了中老兩國的“民間友好使者”。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留在上海的寮國留學生們受到了無微不至的照顧。“那時輔導員反覆叮囑我們,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出門一定要戴口罩,回宿舍後第一件事是洗手。”佟朗說,輔導員會幫他們採購生活用品或學習資料,上海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還送來口罩等防疫物資。
“吃米憶田恩,吃魚念水情。”寮國留學生自發組織起來,那時,他們有人在上海,有人在寮國,大家在網上聯絡,自己拍攝、剪輯,最終制作出一段6分鐘的小影片,每個寮國學生都用中文送出了“武漢加油”“上海加油”“中國加油”等祝福。
去年10月,在上海市歐美同學會舉辦的“外國友人故事匯大賽”上,陳思深情朗誦朱自清的散文《春》,並分享說,自己最正確的一個決定就是留在上海與中國朋友一起應對疫情。真摯的表達感動了評委和觀眾。
寮國留學生還與中國小夥伴們一起創立了名為“中老鐵路通”的微信公眾號。蘇宋說,想透過網路平臺向寮國人民普及鐵路安全知識,展示寮國的文化和風俗民情,也和更多人分享日新月異的中國故事。
蘇宋將微信頭像換成了他自己拍攝的中老鐵路湄公河特大橋的照片;凱發已經跟中國帶教老師學會了“不曉得”等四川方言;佟朗告訴記者,在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交到的眾多中國朋友,在中國體驗的地鐵、共享單車、手機支付等,都讓他十分懷念。
中老鐵路及賓士在上面的“瀾滄號”列車,不僅給這些寮國留學生們帶來了喜歡的工作,更承載了歷久彌堅、歷久彌新的中老友誼,也是“一帶一路”“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的生動說明。
“朋友是沒有血緣關係的親人”“我們越來越忘不了、越來越捨不得中國這個第二故鄉……”聯名信的字裡行間滲透著拳拳感恩之情。寮國留學生們說,他們既要當維護中老鐵路運營的工程師,也要當搭建中老友誼之橋的工程師。
12月4日,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中老鐵路工程國際聯合實驗室”正式揭牌。實驗室將開展國際間科技合作,推進中國鐵路技術“走出去”、本土化標準體系建設、國際化應用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和培訓等。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黨委書記郭慶松說,中老鐵路開通後的執行維護是關鍵,需要大量的本土化高階鐵路技術人才,今後將聚焦重點、精雕細琢,為寮國培養更多專業技術人才。
“中國有一句話叫‘人逢喜事精神爽’。盼望已久的中老鐵路開通了,我和我們國家的人民都非常開心和振奮。寮國人民盼望的幸福生活,隨著這輛火車賓士而來!”第二批寮國留學生李東表示,他為第一批畢業生驕傲,也希望畢業後能為中老鐵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