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少地方的農村不準燒柴禾了,村子裡也見不到柴禾垛了,變得空曠了。
以前的農村,村裡有很多的柴禾垛,房前屋後,院子裡園子裡,到處是一個一個的柴禾垛,村子顯得很臃腫。
那時的冬天,村裡的人家很少有燒煤的,絕大多數是燒柴禾,多數人家都有兩個柴禾垛。柴禾少了不夠燒的。
那時,柴禾的來源一類是莊稼的茬子,玉米茬子,麥子茬子。玉米秸生產隊要喂牛的,不能燒。小麥秸是用來蓋屋存屋的,不能燒。只能燒茬子。
麥子收割後,小學生撿過,就把地分給每家每戶,把麥茬刨出來。刨麥茬不算累,用鋤鋤就行了。麥茬的火焰不好,一般是用來燒鏊子的,滾煎餅或者烙餅。
冬天的柴禾垛裡是沒有麥茬的,麥茬夏秋基本上就燒完了。
不過,玉米茬比較多,能單獨垛一個垛。
生產隊裡掰完玉米,割完玉米秸後,就按人口把玉米茬分到戶裡,規定多長時間刨完,還要刨乾淨。刨慢了影響種麥子,刨不乾淨也影響種麥子。
刨玉米茬是比較累得活兒。玉米茬要用钁頭一個個刨出來,而且要把根刨出來。刨出來的玉米茬是一個大土疙瘩 ,要把兩個土疙瘩用力碰撞,才把上面的土摔乾淨。
那時候,下午放了學就去刨玉米茬,天黑了才推著玉米茬回家。
玉米茬火焰大,是好柴禾,也叫硬柴禾,通常賒不得燒,一般是蒸乾糧用。
另一類來源是樹葉子。那時候,我們村子的東南、西南有很多大溝,溝裡栽滿了洋槐樹。收完地瓜後 ,槐葉也開始落了。
人們每天早晨和傍晚,都要用耙子揹著花簍,到溝裡摟槐葉,一天兩次,一次一人摟滿滿一花簍。回家曬乾後,垛成垛。
槐葉要摟十幾天,摟的槐葉能垛成一個垛。
槐樹葉的火焰也不大,主要是用來燒鏊子。樹葉子都叫暄柴禾。
摟完了槐葉,我們有時候就到北邊鄰村的地裡摟豆葉,摟棉花葉、棉花殼。
北邊的村子比我們村富裕,冬天不少人家燒煤,豆葉之類的他們不要。
說實話,豆葉的更沒有火焰。
如果柴禾還不夠,冬天就到荒地山坡上摟柴禾。有時候為了拾柴禾也出去四五里路。
那時候,路邊、荒坡等地方,都光禿禿的,被摟得很乾淨。
現在,看到野外到處是乾枯的野草,沒有人撿拾,感到很可惜。
一般情況下,兩垛柴禾夠少的。
在冬天,柴禾垛被挖上一個洞,逐漸減少,最後癱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