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敏
日本首位諾獎獲得者是湯川秀樹,而他的獲獎,對日本人起到了很大的激勵作用。今年諾獎的獲得者,名城大學教授赤崎勇就曾特別提到了1949年湯川秀樹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一事。他說那一年他剛剛進入大學,湯川秀樹獲獎,在他內心深處產生了強烈的刺激,因此他暗下決心“自己也一定要幹出一番新的事業來”。那麼,湯川秀樹是怎樣走上獲獎的成功之路的?這值得回顧一下。
湯川秀樹出生在一個儒者世家。兒童時期,他接受的是漢學經典是教育,他曾回憶說:“在我還沒有入小學之前,就給我教授各種漢學書籍,如《論語》、《孟子》、及其他一些中國典籍。當然,這是沒有入學前的五六歲的事情,所以,所讀書籍的內容意義自然就是懂了。但是,還是將寫有大個字型的漢學書籍在我面前開啟,然後一個一個地字地邊寫讀邊地教我。對此,我也僅僅是隨著朗讀而全然是知其中的意思。我種情況持續了幾年,我在這段期間已經學習過全部主要的漢學經典了。”“在當時,我自己並不知道這種教授方式到底有什麼效果,有多大的意義,只不過是隨便地跟著學習而已。就這一點來說,也是非常痛苦的。偶爾在讀書時,眼淚也會撲籟撲籟地掉到書本上。但是,其後當我進入初中、進入高中、長大成人之後,再回過頭來思考,才開始明白這種學習所產生的真正效果。那就是,我在學校學習漢字時感覺到非常的輕鬆。因為,我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漢字,所以在閱讀包括許多很難的漢字的書籍時,就一點也不覺得困難了。即使是學習漢文文章,也比其他人感到有興趣的多。儘管在幼年時代不可思議地大量地死記硬背,並且完全不懂得其中的意思,但這確實是有效果的。
湯川秀樹讀中學時,開始對自然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回憶說,“在1923年,我進入了第三高等中學。……那時,有一套哲學叢書正在巖波書店陸續出版。其中有田邊元著的《近幾年的自然科學》。還有他著的單卷本的《科學概論》。我發現這些書極其有趣。……田邊元的著作解釋了各種問題,其中之一就是量子力學。不過,無論我讀多少遍我還是不能理解。這種難理解本身可是一種巨大的誘惑力,而且我當時就有一種強烈的感覺,認為這就是我應當研究的東西。”
也是在這一時期,湯川秀樹接觸到了普朗克的最新的著作。而且,他竟然是用自己學習的第二外語即德語,而閱讀了普朗克的原著。他說:在高中有一件事使我感到高興,那就是我開始學習德語作為第二外語。能讀懂一點德文使我感到喜悅,而且有過通讀一本德文書的野心。想必那是我上三年級的時候,我在一家書店裡找到了麥克斯•普朗克著的《理論物理學導論》第一卷(動力學部分)。這不是一本裝訂得很漂亮的書,但是完全由自己發現這本書卻使我樂不可支。……在閱讀中我發現能夠理解的部分比我預想的要多。我知道普朗克是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而且這本書是根據他在柏林大學講課的講義寫成的。我發現這本書很引人入勝。思想清楚,推理邏輯性強,物件我這樣簡單頭腦是容易接受的。我感謝這樣一位著名的學者竟然寫出這樣一本連像我這樣的高中學生也能讀懂的書。使我更感興奮的是,我從自己曾經讀過的田邊元和石原的書中還了解刀到,普朗克就是量子力學的創始人。於是,這就更增強了我自己也應當從事物理學研究的那種感覺。”
由此,湯川秀樹決定選擇理論物理學作為自己的研究物件。這一方面是理論物理學深深吸引了他,同時也是出於他對自身特點的深思。可以說,這是他的理智選擇的結果。
他覺得,自己的特點之一,是不善於同別人打交道的:“有一個極端重要的因素促使我決定從事物理學研究,而且尤其是從事理論物理學,那就是我個人的能力和傾向。……這主要是由於我天性交際——因為我不善於同別人打交道——我願意在一種不太需要交際的研究領域中工作。”還有,他覺得自己很笨拙,說選擇理論研究,“另一個理由就是,一般來說,我是極其笨拙的。普通日本人的手是很靈巧的,而且非常善於掌握各種特殊的技藝。……在手工技巧方面,我在同齡人中間感覺到一種很強的自卑感。”
選擇之時,他排除了本來也很喜歡的文學和數學。“我也非常喜歡文學,而且現在還喜歡,但是,文學對於我來說是太模糊,我不能想像以文學作為自己畢生從事的工作。”“我也喜歡數學,但是進入高中之後,我覺得我應當放棄數學了。我覺得,這裡最根本的原因是,雖然我極端孤僻而且想從事和世界關係不十分密切的工作,但是,離實在太遠的任何東西——我認為實在一詞最適用於這種情況,不管它的確切含義是什麼——都會顯得空洞和無意義。”
而社會科學,是不需要考慮的。因為他根本就不喜歡。“我對社會科學完全沒有興趣,……我完全不關心我生活於其中的那種生活,或是人類社會的抽象結構,或是人類經濟生活的性質,或是社會和政治的活動方式。總之,即使是在自己的書房裡或者是在大學的書桌旁考慮這些問題,也都意味著和社會發生間接的關係,因而我對它們不感興趣。”他回憶說:“在第三高等中學,有一門經濟學和法律學的課,但是,我對老師說的話卻是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甚至直到今天,只要涉及社會科學,我還是像一個小學生那樣無知。”
湯川秀樹選擇了理論物理學,但沒有選擇研究量子力學,而是選擇了研究基本粒子。他說:“在高中時,我就覺得量子力學理論極其迷人和有革命性,因此我想深入地學習它。然而,進入大學後,我卻發現我所設想的量子理論已經過時了,一種更先進的量子力學已經問世,而且正在歐洲物理學界引起極大的反應。……我想研究理論物理學的決心未變,問題是研究理論物理學的哪一個方向。考慮再三,我意識到人們對原子核和宇宙射線是所知甚少的,而且在這個領域中進行工作的人也寥寥無幾。因此,大學畢業以後不久,我就下定了決心,除了從事這個方向的研究之外別無其他的選擇。”“我就決定進入原子核和宇宙射線的領域,因為這個領域還未引起人們多大的重視。在此期間發生了各種各樣別的事情,但是,大約在三年之後,中子的發現使我確切地感到,如果我打算研究原子核,我就必須行動起來。”
湯川秀樹做出了正確的選擇,走上了成功之路。而他所接受的教育,也使他有條件做出這樣的選擇。兒童和少年時期,漢學經典鑄成了他的人格和想象力。中學時期他有條件接觸當時世界物理學前沿的著作,而且,他竟然是用自己所學的第二外語閱讀普朗克的德文原著。他讀中學時,無疑的“偏科”的,經濟學、法律學的課程,他是“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終其一生,“只要涉及社會科學,我還是像一個小學生那樣無知。”但這對他的成功,沒有什麼影響。顯然,湯川秀樹也完全沒有“人際交往”與“社會實踐”的才能。若用現在中國高等學校通常採用的“綜合測評”來衡量,湯川秀樹的分數不會很高。今天,我們常常強調學生需要有“動手能力”,而湯川秀樹恰恰完全沒有動手能力。
湯川秀樹有很多的“缺點”,但他卻是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