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4月,人民英雄黃繼光的母親鄧芳芝的母親來到北京,參加全國婦女代表大會,毛主席在名單上看到了鄧芳芝的名字,一直記掛著黃繼光烈士的他連忙著人接鄧芳芝前來中南海做客。
鄧芳芝和毛主席一見面,無須多說,兩人就已經看懂了對方眼中那對自己兒子的思念。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毛主席失去了最引以為傲的長子毛岸英,鄧芳芝失去了自己40高齡誕下的愛子黃繼光,他們都是烈士家屬,也都是深切懷念著孩子的父親和母親。
此後,毛主席又兩次接見鄧芳芝,但在這三次接見中,即使他們常常談起黃繼光,鄧芳芝卻一次也沒有掉過眼淚。
有人好奇問起鄧芳芝,為何從不掉眼淚,鄧芳芝的回答讓人心酸不已,卻又在情理之中。
受盡地主剝削的艱苦生活
1931年,鄧芳芝四十歲,她以高齡產婦的身份誕下了兒子黃繼光,在此之前,大兒子被惡狗咬傷,沒有條件就醫,落下了病根,身體一直不好。
二兒子是天生的聾啞人,對於兩個兒子的傷痛,鄧芳芝夫婦十分揪心。因此,三兒子的降生對鄧芳芝一家來說,意味著新的希望。
高齡生產風險很大,更何況是1931年衛生條件極差的鄉下,鄧芳芝生黃繼光時忍受了巨大的苦楚,好在最後母子平安。對於這個兒子,鄧芳芝極盡疼愛,卻又教育得聰明懂事。
那時,人民生活困苦,受盡地主剝削打壓。黃繼光剛出生,正是花錢的時候,鄧芳芝身體不好,這個關頭不能無米下鍋,父親黃德仲不能眼睜睜看著妻兒落難,只好硬著頭皮,去地主家借了一擔油,想用其做一些炸貨生意,賺錢補貼家用。
老實的黃德仲不識字,他不知道地主給他放了高利貸,借油一擔,還油三擔,而且是逐年增加。
到了第二年,黃德仲去還油,沒想到地主告訴他要還三擔,黃德仲氣怒不已,卻沒有辦法,只好留在地主家做苦工。
地主對工人極盡剝削,分配的活沒有一次是合理的,黃德仲常年幹著超出身體負荷的苦活,積勞成疾,家中卻依舊揭不開鍋。
不久,鄧芳芝又懷了小兒子,恰逢這一年中江大旱,顆粒無收,家中雪上加霜,鄧芳芝和孩子們都沒有飯吃,沒有力氣,沒法勞動。
鄧芳芝很想下地幹活,為丈夫分擔一點,但她根本沒有力氣從屋子裡走出去,只能懊惱地痛哭。
更不幸的是,黃德仲身體過度勞累,生了大病,連床都下不來了,地主卻令人將他從床上扯下來,要他去掏牛糞。
黃德仲暈倒在了牛圈裡,被人拖回家後,病症越來越重,家裡又實在請不起醫生,最終不治而亡,留下鄧芳芝一個寡母,帶著孩子們艱難度日。
黃繼光為了維持家中生計,主動向母親提出去地主家幹活,雖然他對逼死父親的地主痛恨無比,但是身為家中有勞動力的男丁,他覺得自己必須承擔起養家餬口的任務。
鄧芳芝心疼小兒子,不想讓他去地主家,但黃繼光為了掙得家中口糧,還是去了地主家做工。
果然,地主不把工人當人看,小黃繼光受盡磋磨,做了大半年,卻因為摔了一個水桶,不僅沒有得到工錢,反而要他賠償鉅額的水桶錢。
鄧芳芝無法,將三畝麥苗送給地主,才換得兒子平安回到家中。
實在餓得不行了,黃繼光便去河溝裡撈蝦米,一次,他碰上甲長的狗被打死在河溝裡。
他距離那死狗尚且十好幾米遠,卻被剛巧趕來的甲長冤枉,咬定是他打死了那條狗,要他揹著死狗遊街,給狗做道場法事,把鄧芳芝氣得用手捶地。
一年寒冬,家中實在沒有糧食了,鄧芳芝為了孩子們只能抹開面子,挨家挨戶去借糧食,但最終只借到幾塊已經快要爛掉的紅薯,鄧芳芝將這幾塊紅薯煮成湯,讓孩子們分食。
懂事的黃繼光藉口自己在外面吃過了,讓媽媽把他那一份喝了,黃繼光說得很是真實,鄧芳芝信了,把湯喝了下去,當她後來得知兒子並沒有吃過的時候,不禁抱著黃繼光大哭,哭這慘無人道,哭這世態炎涼。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鄧芳芝和黃繼光都對地主深惡痛絕,因此1949年全國解放,打倒地主,分到地和糧的鄧芳芝與黃繼光對於祖國和毛主席充滿了感恩與熱愛。
在他們心中,毛主席是帶來光和熱的紅太陽,是帶來好日子的人民領袖,黃繼光告訴鄧芳芝,要是有機會,自己也一定要去報效祖國。
突然被告知兒子已經犧牲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黃繼光一心想去參軍,鄧芳芝後來回憶說:“繼光看到解放軍打敵人眼紅的很,很想當解放軍………”
黃繼光告訴鄧芳芝:“媽媽,這回我志願到前線去,要保衛我們翻身的勝利果實,保衛祖國和世界和平。我一定時時記著媽媽的話,多殺美國鬼子!”
黃繼光告訴媽媽,如果這次戰爭失敗了,他們說不定又要回到過去那黑暗的日子,他一定要捍衛現在的幸福生活,決不要再揹著一隻死狗遊街了!
聽著兒子慷慨激昂的話,鄧芳芝也不禁為兒子的英勇無畏而感動,她同意了兒子參軍的請求,黃繼光上戰場的那一天,鄧芳芝親手為他戴上了大紅花,目送他越走越遠,消失在視線當中。
兒子前往朝鮮戰場後,她和兒子還常常書信往來,鄧芳芝得知兒子做了一名通訊員,常常在通訊網路被切斷的時候奔走在營地之間,第一時間送去訊息。
鄧芳芝常在書信中鼓勵兒子:“光兒,人民政府對我們人民志願軍家屬照顧得太好了。現在我什麼都不想,就只想你有沒有立功當英雄。告訴我你殺死了多少敵人?”
黃繼光收到母親鼓勵,訓練、作戰更加英勇,他進步地非常快,隊友李繼德說,戰爭進行到後面,黃繼光和他已經成為了當時最先進衝鋒槍的首要裝配物件。
1952年10月,鄧芳芝很久沒有收到兒子來信,她像感應到了什麼,坐立難安。不久,竟然真的有人上門,為鄧芳芝帶來了黃繼光的訊息。
但是來的人表情悲痛,告訴鄧芳芝:“你的兒子立了大功。”
鄧芳芝點頭,道:“立功好啊。”但任憑誰都能聽出來她話音中的顫抖。來的人又說:“但是……他犧牲了。”鄧芳芝一下子跌坐在了地上。
在上甘嶺戰役中,身為通訊員的黃繼光身先士卒,去炸燬敵人的碉堡,敵人向他集中火力,等他衝到碉堡前用最後的力氣一躍而起,用身體堵住敵人的槍眼時,一身的血已經流乾了。
聽聞兒子如此慘烈而英勇的犧牲,鄧芳芝又心痛難忍,但她知道,兒子的犧牲是有意義的,他實現了保衛祖國的人生理想。
只是,這個苦水裡泡大的孩子,還沒有享一天福,就這樣走了——自己多想再當面摸摸他的頭,誇獎他一句啊!
黃繼光犧牲後,他的事蹟在軍中上下傳頌,他的戰友們紛紛給鄧芳芝寫信,告訴鄧芳芝,黃繼光是人民英雄,雖然他犧牲了,但是他們都是黃媽媽的兒子。
同樣在朝鮮戰場為人民而戰鬥的胡長哲,連鄧芳芝具體的地址都不知道,只在信封上寫了“英雄黃繼光的家鄉”,這封信卻依然被準確無誤地送到了鄧芳芝手中。
胡長哲在信中寫道,黃繼光是人民英雄,他被英雄所感動,自己無父無母,願意給黃媽媽當兒子!收到信的鄧芳芝含淚給胡長哲回信:“我是你的媽媽,現在我叫你一聲長哲,你願意嗎?希望你在毛主席和共產黨的培養下,爭取為人民立功。祝你進步,你的媽媽鄧芳芝。”
鄧芳芝的回信讓胡長哲激動不已,他將黃媽媽的信貼身儲存,一直到66年後還完好無損。
雖然黃繼光犧牲了,但鄧芳芝成了更多人民解放軍的“母親”,她認真地對待著諸如胡長哲希一樣的每一個寫信給她的人民解放軍,慰藉他們,鼓勵他們。
雖經歷喪子之痛卻從不落淚
次年2月,鄧芳芝寫信給毛主席,信中說道:“敬愛的毛主席:我們懂得怎樣來保衛我們的好日子。”
“繼光雖然光榮犧牲了,但千千萬萬的青年都願作我的兒女。他們都表示要學習繼光的精神,為保衛和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把戰鬥、工作和學習搞好,這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我一定要鼓勵他們為保衛祖國和世界和平,繼續英勇殺敵和努力生產,早日打垮美國鬼子,為繼光報仇。同時,我還要把我的小兒繼恕教育好,教他學哥哥的樣子,爭取當國家的英雄和模範。”
此時,毛主席同樣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失去了長子毛岸英,收到黃繼光母親的來信,看到這樣深明大義、心中有信仰的中國人民,主席倍感安慰。
抗美援朝戰士們凱旋的歡迎儀式上,鄧芳芝受邀出席,在會場上,有人給周總理指出,人民特級英雄黃繼光的母親就在坐席間。
周總理聞之,特意走到鄧芳芝面前,握住她的手,深情地告訴她:“黃媽媽,黃繼光是偉大的英雄,人民是不會忘記他的。”說完,總理輕輕吻了吻黃媽媽的臉頰,鄧芳芝酸了眼眶,在場的人也都為之動容不已。
1953年4月,北京春意漸濃,鄧芳芝入京,出席全國婦聯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鄧芳芝在大會上受邀發言,她戴著黑帽子,將頭髮整齊地挽在腦後,大會發言中,她既是在懷念兒子,也是在懷念一位永垂不朽的人民英雄。
她的發言中提到:“我的兒子黃繼光,我把他送到遠方,全國人民紀念他,我也感到很光榮……”
那鏗鏘有力的聲音傳蕩在會場,在她身上,人們看到了特級人民英雄黃繼光那愛國主義精神、英雄無畏精神的來源。
毛主席也在參會名單上看到了鄧芳芝的名字,便向工作人員確認,問她是不是人民英雄黃繼光的母親,得到肯定答案後,毛主席立馬著人去請鄧芳芝來家中做客。
鄧芳芝跟隨工作人員來到中南海,進入主席家中,主席一見到她,立刻上前緊緊握住鄧芳芝的手,動情地說:“黃媽媽你好哦,多虧你把黃繼光教育的好,教育他為人民服務。”
鄧芳芝也緊緊握住主席的手,說:“毛主席教育的好,培養的好。”毛主席又說,“你生的好,養的好。”
隨後主席和鄧芳芝說起了話,毛主席對鄧芳芝說:“你失去了一個兒子,我也失去了一個兒子。他們犧牲得光榮,我們都是烈屬。”
此時,不是國家主席與農家婦女的談話,而是兩個同樣失去了兒子的父親、父親在對話。在談話過程中,主席注意到,鄧芳芝沒有一蹶不振,陷入悲痛之中,反而神采奕奕,脊背筆直,這樣的鄧芳芝無形之中也給了失去岸英的主席一股力量。
此後,在1955年和1960年,毛主席又分別接見了鄧芳芝兩次,每次見到主席,鄧芳芝都表現得精神百倍,不曾露出過頹唐的面貌。有人問鄧芳芝,和主席談及兒子的時候,都不會難過嗎?怎麼從不落淚?
鄧芳芝的回答令人心酸動容,她靜靜地說道:“我們都是烈士家屬,我怕毛主席難過。如果我哭著見主席,主席想起自己在戰場上犧牲的兒子,他心裡不就更難過了嗎?他老人家一天管著國家那麼多大事,所以,我一定要堅強。免得主席因景生情而悲傷啊!”
十三年後終於找到兒子犧牲的地方
黃繼光參軍前,曾對母親說,要堅持生產勞動。鄧芳芝明白,兒子其實在說,要珍惜現在的好日子。
三兒犧牲後,鄧芳芝沒有一蹶不振,也沒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1954年11月,國家徵兵時,她徵詢四兒黃繼恕的意見,問道:“繼恕,國家要徵兵,你繼光哥哥沒完成的任務,你能替他去完成嗎?”
黃繼恕明白母親的苦心,也想繼承哥哥的遺志,守衛祖國,他對鄧芳芝說:“媽,您放心,我一定報名應徵。”
黃繼恕成功入伍,離家前,鄧芳芝含淚囑咐道:“繼恕,我愛你像愛你繼光哥哥一樣。你哥哥為保衛祖國犧牲了,他為人民立了功。你記住你是英雄的弟弟。”
除了四兒黃繼恕,孫子孫女到了年齡後,她也將他們送入軍中,報效祖國,可謂“當代佘太君”。
除了送後代去當兵,鄧芳芝自己也踏上了為建設社會主義奮鬥的路途,她堅持生產勞作,併到多地去講述黃繼光的故事,宣傳愛國主義精神。
1954年,鄧芳芝當選中江縣人大代表。當了人大代表後,她常常深入到群眾中去,傾聽群眾需要什麼,並將群眾的聲音事無鉅細地記錄在冊,整理成檔案,進行彙報,積極地為家鄉的建設建言出力。
這個出身農村的婦女卻有些敏銳的洞察力,那時候中江縣還不通汽車,鄧芳芝意識到沒有汽車,中江縣就難以發展。
因此她以人大代表的身份進行上報申請,多方奔走,為中江縣爭取來了省汽車二隊,結束了家鄉不通汽車的歷史,有力地促進了中江縣經濟的發展,也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百姓們的生活。
作為烈士遺屬,鄧芳芝沒有自怨自艾,而是以積極的態度去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平時,她總是看起來神采奕奕,精神滿滿,然而,她並不是不難過。
1965年,鄧芳芝作為赴朝代表,前往朝鮮,黃繼光犧牲了十三年,她第一次來到兒子為國獻身的地方,忍了十幾年的淚水再也忍不住了,鄧芳芝跪倒在地嚎啕大哭。
哭聲令在場者無不動容。她和毛主席一樣,不是不悲痛,只是將悲痛深深隱藏在了心底。回到祖國後,鄧芳芝繼續為社會主義事業兢兢業業,在1975年安然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