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一個問題
現在全世界只有我在用“元”、“角”、“分”作為貨幣計量單位嗎?
是不是百以下的錢在大家眼裡已經不算錢了?
已知一薇=13.41億,一爽=208萬,求你家從哪一代開始賺錢,到你這一輩可以賺到這麼多?
感覺清明上墳的時候,一次也燒不了這麼多呀!
很多人對13.41億沒有概念
畢竟我們可能連1341萬都沒見過
13.41億是什麼概念
就是如果你每天都中500萬,即使不交稅,也要連續中269天
大半年,每天都在中頭獎,你才能中出人家逃的稅錢
看完這些我已經飄了,現在幾百萬在我眼裡都是小錢
雖然我沒有,但是我看不上它!
有多少人暗自籌劃過,如果自己一夜暴富,該怎麼花這筆錢?
跑車?包包?大房子?
給父母分點兒?兄弟分點兒?閨蜜分點兒?
還是先把房貸還了,剩下的慢慢再還?
人人都知道錢能生錢,卻沒幾個人知道怎麼能生
今天給你們看一個教科書級別的案例,漂亮國天才小說家傳世名作《百萬英鎊》同名改編電影,教教你錢是怎麼用的。
這電影1954年上映,曾經也被引入國內,內容並沒有多稀奇,但是就是這麼赤裸裸得告訴你,這個錢啊,幾十年來都一樣,都是這麼玩兒的。
故事情節很簡單
倆富豪打賭,給一個窮人100萬英鎊,30天之後需要如數奉還,看他能不能活下去。
給你100萬,你都窮的吃不起飯了,但你不能隨便動用,因為用多了容易還不上
可是你明明有100萬,你不能讓自己餓死吧
這個窮人,叫阿呆,他不但沒有動這100萬,還憑藉著這100萬在一個月內賺了20萬,他是怎麼做的?
有個大家常聽的理論,叫“馬太效應”,出自《新約·馬太福音》裡的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說得簡單點
做生意時,對能賺錢的,還要給他更多的錢;而對不能賺錢的,就要把他手裡的錢收回來。
再簡單點就是,富得越富,窮的越窮。
雖然這個理論看起來並不公平,但我們不能否認
所有的地方都在把有效資源儘可能多得給了那些高效率者。
所以當阿呆手中的100萬英鎊被銀行證明是真實的以後,阿呆一分錢沒花,卻免費得到了大量的資源。
這裡解釋一下,當時的100萬英鎊,大概就相當於你現在手裡握著一個億的感覺。
突如其來的財富,讓阿呆變成了名人
拿著明星光環,阿呆有了免費的食物,免費的私人理髮師,免費的各類服務人員。
有著100萬英鎊作保障,金融圈的精英們都向他拋來了橄欖枝
為了獲得阿呆的青睞,他們可以給予阿呆大量的資源支援,以謀取阿呆的下一步投資。
什麼房子、車子、珠寶首飾,全部被當做禮品送進了阿呆的口袋。
阿呆一分錢本金沒花不說,短短一個月就賺了20萬英鎊,還有了巨大的明星效應,抱得美人歸。
當然,不要覺得阿呆的成功是一種僥倖
當時富豪們在選人的時候希望他誠實並且聰明
阿呆曾經也是股市的操盤手,只是乘船觸礁,流落異鄉。
而當機會來臨時,阿呆絲毫不敢懈怠,緊緊地抓住了它。
所以,不是說給了誰第一桶金,都能夠興旺發達,沒有平日的積累,哪裡來的厚積薄發。
如果阿呆只是把這張支票小心翼翼地藏起來,他最後可能依舊是個窮人。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呢?
我是叭叭,希望你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