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和東晉十六國時期均出現了秦晉燕趙魏楚等各國爭霸,但最終春秋戰國由秦國一統,而東晉十六國卻走向南北朝對峙。
春秋戰國
秦晉麻隧之戰、燕趙鄗代之戰
秦魏陰晉之戰、晉楚邲之戰
公元前597年,楚國圍攻鄭國,與救援的晉軍對壘於邲,楚軍兩度示弱誘使晉將魏錡、趙旃中計違令攻楚,楚軍遂全力反擊致使晉軍陣腳大亂從而戰敗,被迫退渡黃河,楚莊王取得中原霸權。
公元前579年,晉國與楚國舉行了第一次“弭兵會盟”,穩住了中原局勢。公元前578年,秦國指使白狄擾晉,引起晉國聯合齊、宋、衛、魯、鄭、曹、邾、滕、劉、成十國組成12萬聯軍在晉厲公的率領下反擊,與6萬秦軍交戰於麻隧,秦軍大敗,不更女父、成差等秦國將領被俘。秦軍殘部被諸侯聯軍渡過涇河一直追擊至侯麗。麻隧之戰的失利使秦國元氣大傷,為晉國重新建立霸業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389年,秦國調集50萬大軍圍攻魏國要地陰晉,吳起率5萬魏武卒前往救援,趁夜迂迴至秦軍後方發起突襲,城中守軍見狀配合開門殺出,大敗猝不及防的秦軍,成功解陰晉之圍。
公元前251年,趁趙國長平之戰後元氣大傷,燕王喜派丞相慄腹率軍60萬進攻趙國,慄腹率主力攻打鄗城,部將卿秦率一部進攻代城。燕軍主力遭遇廉頗率領的20萬趙軍大敗導致慄腹被斬首,卿秦也被樂乘率5萬趙軍在代城俘虜,趙軍乘勝包圍燕國都城,迫使燕王割讓五座城講和。
東晉十六國
秦晉淝水之戰、燕趙清梁之戰
秦魏柴壁之戰、晉楚崢嶸洲之戰
公元350年,前燕王慕容儁乘後趙王石虎逝世發精兵20餘萬南下攻趙。前鋒都督慕容霸率軍2萬一路攻至清梁,遭遇後趙將領鹿勃早領數千精兵夜襲。慕容霸見勢奮力反擊,手刃十餘突入帳前的趙軍最終擊退鹿勃早的攻勢,接著聯合折衝將軍慕輿根、內史李洪大敗趙軍,追擊四十餘里迫使鹿勃早隻身逃脫。
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堅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南侵東晉,攻克壽陽後與八萬東晉北府兵對峙於淝水河畔,由於秦軍中多為被奴役部族故矛盾重重,因而在晉軍渡河時潰敗導致戰局扭轉,失敗的前秦從此分崩離析並迅速敗亡,短暫統一的華北也再度走向混亂。
公元402年,因北魏襲擾,後秦王姚興派將領姚平、狄伯支率軍4萬攻魏,遭遇6萬拓跋順、長孫肥所率魏軍。魏軍擒獲秦軍二百名偵察騎兵並將其包圍在柴壁。姚興率軍前往救援,被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領兵擊敗於蒙坑以南無法前進。魏軍在汾水造浮橋並固守西岸,姚興命部下從汾水上游集中投下柏木試圖撞毀浮橋,卻被魏兵盡數鉤取用以取暖做飯。姚平箭盡糧絕突圍,卻因魏軍強大而失敗投水自殺,狄伯支被魏軍救起擒獲,柴壁秦軍悉數被俘。姚興退守蒲阪,拓跋珪一度乘勝進逼,後因柔然襲擾魏國退兵。
公元403年,桓玄篡權東晉,次年正式稱帝,建國號楚,遭遇東晉北府兵將領劉裕、劉毅、何無忌、劉昶、劉道規、諸葛長民等率兵討伐,迫使桓玄沿長江逃往崢嶸洲,雙方展開決戰,晉軍奮勇當先,開戰後劉道規率所部朝楚軍艦群衝去,劉毅等緊隨其後,此前接連失敗的楚軍陣腳大亂一觸即潰,桓玄也於不久後被俘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