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世紀的英格蘭,人們繼續目睹貴族勢力的增強和王權的縮小。愛德華二世(1307-1327)從其父手中接下了一個因戰爭而負債累累,並在蘇格蘭問題上又陷入僵局的王國。最困難的是,早在愛德華一世時期,英格蘭的貴族們就企圖利用一切機會恢復特權。這些問題即便是有突出治國才幹、行政效率高和富有建設性的愛德華一世也無法徹底解決,對於缺乏政治頭腦和習慣感情用事的愛德華二世就更加勉為其難。因此,在愛德華二世統治的20年間,政治上的混亂伴隨著經濟上的衰敗,直到最後愛德華二世於1327年被大貴族控制的議會廢黜,3年後又遇害身亡。這些事實表明,14世紀初英格蘭的混亂和殘暴與12世紀史蒂芬統治時期相比,或者與13世紀中葉的西門反叛時期相比,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實,自愛德華一世統治以後幾乎每10年就有戰爭風雲。愛德華一世征戰不已,此後的近兩個世紀中持續不斷的戰爭仍使英國國王始終負擔著沉重的義務。從某種角度上說,這是英國與大陸分離,不列顛形成民族融合,近代民族國家開始形成過程中出現的不可避免的暴力行為。
自愛德華一世以來,加斯科尼問題一直在英法關係中居中心地位,即加斯科尼取代諾曼底和安茹成為英法兩國爭奪的焦點,這個問題甚至成為“百年戰爭”的起因之一。加斯科尼位於現代法國的西南部,西瀕比斯開灣,南接比利牛斯山。該地區於1058年為阿基坦公爵威廉八世所得,12世紀時,阿基坦公爵的稱號連同加斯科尼都因亨利二世享有的繼承權而轉移到英格蘭的金雀花王朝手中。此後,一直到百年戰爭結束時法國最後得該地為止,加斯科尼始終是英格蘭勢力在法國西南部的中心地帶。愛德華一世堅持維護自己在不列顛群島和海外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加斯科尼問題便成了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而且,加斯科尼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它是愛德華一世繼位後英格蘭國王在法蘭西僅存的一塊領地。而且還在於,這是一個工商業相當繁榮且盛產酒類的地方。英格蘭要大量進口加斯科尼的酒,英國的紡織品和穀物必須經由加斯科尼運到波爾多和巴約納兩大港口,再輸往世界其他地區。例如,僅1306-1307年,英王在加斯科尼領地的收入就是1.7萬英鎊。 在歷史上,愛德華一世是作為法王菲利普四世的封臣而據有加斯科尼的。然而,對於民族獨立意識正在成長的英王愛德華一世及其繼承人來說,他們不願見到法國王權在加斯科尼的影響。對於法國國王而言,加強對其行省加斯科尼的控制又是其利益所在和王權的象徵。因此,圍繞著加斯科尼問題引起了正在形成中的兩個民族國家之間的主權爭端:1293年,法王藉口盎格魯一加斯科尼人的船隻與諾曼底船隻之間的衝突而出兵佔領了加斯科尼,愛德華一世立即向教俗兩界大舉納稅,並聯合佛蘭德爾、布拉邦特(在今比利時)和拿騷等公國,於1297年親自帶兵遠征加斯科尼,1302年透過談判又以法王封臣的身份收復了加斯科尼。然 而,愛德華一世不幸於1307年夏季病死,蘇格蘭問題和加斯科尼問題都因之懸而未決。反之,常年征戰帶來的負擔影響著臣民與君王間的關係,對英格蘭的政治穩定、社會內聚力和經濟繁榮都產生了不良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愛德華二世登上王位前就處於貴族對君主充滿猜忌的氣氛中。1308年即位時他不得不做了一個相當具體的加冕誓約,保證嚴格遵守英國的傳統、法律和習俗。然而,童年時代缺乏疼愛,少年時代受父冷落的愛德華二世本身就軟弱無能。在這種相互疏遠的氣氛中,他更沒有能力依靠英格蘭貴族共同解決王國面臨的種種問題,只得相繼依靠寵臣皮爾斯•加瓦斯頓和休•德斯潘塞來維持統治。他從兩個寵臣那裡不僅尋求友誼、感情,甚至治國方略。這一點使那些在13世紀已清楚地意識到只有自己才配做國王議政夥伴的英格蘭大貴族十分憤怒。
以蘭開斯特伯爵托馬斯為首的大貴族決心從愛德華二世手中取得愛德華一世不肯做出的讓步。這種局面使一個必須同時治理英格蘭、愛爾蘭、威爾士三國,在蘇格蘭和法蘭西又面臨種種困境的國王感到無措手足。
1310年,大貴族們強迫愛德華二世成立了21人委員會,這年又將委員會草擬的41條律令呈交議會和國王批准。1312年,男爵們處死了愛德華二世的寵臣加瓦斯頓。兩年後,愛德華二世出征蘇格蘭又在班諾克本戰敗。1315一-1322年連年的歉收和畜疫引起了嚴重的社會騷亂,1321年,議會作出驅逐愛德華二世的新寵德斯潘塞的決定。第二年,德斯潘塞和愛德華二世一起舉兵反對男爵們,並在伯德布里奇打敗了男爵並處死了蘭開斯特伯爵。1320年的約克會議使王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但是,王國的統治權又落到德斯潘塞及其宮廷小集團手中。這時,英格蘭與法國、與蘇格蘭的關係都在惡化,內憂外患,尤其是國王與大貴族之間不能合作終於導致了王權的崩潰。1327年,在王后伊莎貝爾的默許和王子的同意之下,愛德華二世在議會的脅迫下遜位於自己的兒子。從理論上說,愛德華三世的即位雖然確保了王位世襲的原則,卻強烈地衝擊了神聖王權的不可侵犯性,因為倘若按照法學家布萊克頓的理論,那麼,只有上帝才能處罰國王。在英格蘭的現實政治生活中和議會發展史上,愛德華二世被廢黜是史無前例的,因為自諾曼底征服以來這是第一位被廢的國王,並且是以議會的名義廢黜的,表明議會可以引導法律的變化。
新登基的愛德華三世只有15歲,但他遠比愛德華二世能幹,他敏於覺察權貴諸公的態度和要求,並在治理國家和對外戰爭方面與他們分享著權利和義務。他謹慎地對待議會,與臣民保持一種明顯的和諧關係,並以這種關係為基礎支撐著他在英格蘭的統治和對法蘭西的戰爭。他雖然不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偉大國王,卻是一個身先士卒、勇敢善戰的騎士。他的戰爭野心適合民族國家興起時代的氛圍,因為愛德華一世時期留下的英法關係和英蘇關係問題已把英格蘭人推向了戰爭的邊緣,而民族國家的排他性又不可避免地呈現為一種暴力形式。經過數年的磨鍊,愛德華三世擺脫了母后伊莎貝爾及其情夫、邊疆貴族羅傑•莫蒂默的控制,成 長為決心使不列顛統一,並渴望在戰爭中取勝的君主。1332-1333年,愛德華三世在蘇格蘭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是法國對蘇格蘭的公開支援仍然是愛德華三世解決蘇格蘭問題的最大芥蒂。於是,愛德華三世像歷史學家馬考萊所說那樣,“與其剷除頑固的薊草,不如採摘光榮的百合”,把矛頭指向了法蘭西。這樣,蘇格蘭和法國結盟就成了觸發英法百年戰爭的另一個原因。
英法百年戰爭的直接導火線是法國卡佩王朝查理四世1328年死後無男嗣所引起的王位繼承問題。按照法國的法律,愛德華三世的母親伊莎貝爾作為女性不能繼承王位,更不能將王位傳給她兒子。於是法蘭西貴族擁立了瓦盧瓦伯爵之子為法王菲利普六世(1328-1350)。按照英格蘭的習俗王位繼承不分男女,只是新登基的英王年僅16歲,尚無力根據他與法國母親伊莎貝爾的血緣關係提出對法蘭西王位的要求,1329年,愛德華三世為保有他在法國的領地而向菲利普六世行了臣服禮。此後,隨著愛德華三世在英格蘭統治的穩定,以及西歐外交事務中一系列緊迫問題的出現,例如,如何維護英國在加斯科尼的利益和防止法蘇結盟等,愛德華三世終於在1337年提出了對法國王位的要求。 另外,英法兩國在佛蘭德爾的利益衝突同英法百年戰爭的爆發有密切聯絡。當時,佛蘭德爾伯爵是法蘭西國王的附庸,但是,有不同程度自治權的佛蘭德爾城市和英國在經濟上聯絡十分密切,英國羊毛輸往這些城市,佛蘭德爾城鎮生產的呢絨又返銷英國。法王作為封建宗主一直想直接佔領佛蘭德爾,百年戰爭前夕佛蘭德爾伯爵也公開倒向法王,以根特為首的自由市則尋求英王的支援。英法在佛蘭德爾的對立使英法百年戰爭延伸到低地國家、卡斯提爾、葡萄牙、蘇格蘭、愛爾蘭和威爾士。 然而,從實質上說,百年戰爭的根本原因是民族之間的領土與主權之爭——法國政治統一的最大障礙是英王在法國境內擁有吉耶訥和加斯科尼,這是正在形成中的法蘭西民族不能容忍的;另一方面,英國人認為保住加斯科尼和反對法國插足蘇格蘭一英格蘭關係,是維護民族的經濟利益、政治利益、領土主權和國家統一的主要任務。在這種情況下,一系列災難深重、曠日持久的“王朝之戰”就開始了。當然,對愛德華三世及其追隨者而言,出征法蘭西也是貴族和騎士劫掠財富的機會,勝利可以激發民族情緒,兵臨沙場還能弘揚忠誠勇武騎士精神,並有助於挽救和彌補14世紀正在斷裂的封君封臣之間的關係。 1337年5月,法王菲利普六世宣佈沒收英王領地吉耶訥,10月,英王愛德華三世則公開宣佈他應該擁有法蘭西王位,海戰遂開始。1338年,英王率軍至尼德蘭與佛蘭德爾同盟者會合,次年聯合侵入法國。1340年6月英國海軍在埃克呂斯大敗法國海軍,從此掌握制海權達數十年之久,並獲得順利地把軍隊和給養運往大陸的保障。1341年,百年戰爭的戰場句南轉移到布列塔尼。1342年,經教皇調停雙方一度短期停戰。1346年7月,愛德華三世又親率裝備良好的混合軍隊在法國北部登陸,其中一部分兵源是大貴族率領的家臣隊伍,另一部分是由訓練有素的自由農民組成的軍隊。登陸後,英軍迅速進攻魯昂和巴黎郊區,法王菲利普率軍緊追不捨,英軍涉過索姆河,在克雷西附近山崗上佔據有利地勢掘壕防守,迫使法軍仰攻。8月26日,菲利普命令僱傭軍熱那亞駑手在第一線射擊。這時,雷陣雨大作,弓弦被淋溼,每發一箭都必將弩背豎立地上安放箭支,每分鐘只能發射4箭。英國的長弓手使 用一種5英尺長的紫杉木弓,每分鐘能連發10-12枚長1碼、射程200碼的箭支。而且,仰攻的法軍面對著雷陣雨後的傍晚斜陽,視力一片模糊,英軍則背向陽光視野清晰。一時間從山英法百年戰爭中的克上發射的長箭如雨點穿梭,法軍弩手只得逃之天天,精銳的重灌騎兵在殘陽、泥濘和箭雨中也甘拜下風。菲利普只得棄甲丟兵,率殘部60人連夜逃到亞眠。這就是著名的“克雷西之戰”。
克雷西取勝後,愛德華三世繼續北上,圍攻加萊港達11個月之久。1347年8月4日,加萊城的6個顯貴赤頭銑足,頸繫繩索,手捧城門鑰匙向愛德華三世跪地求饒。此後,自1347年到1558年的211年間,加萊一直在英軍佔領之下,成為英國在大陸進行羊毛業貿易的中心站,英王則在此抽取出口關稅,對英國發展商業和增加王室收入都十分有利。另一方面,佔領了加萊港,英國人很容易在法國登陸,這對法國的政治統一是不利因素。1347年加萊投降之後,法國內部政局混亂,加之黑死病在歐洲的流行以及兩國的財政困難使戰爭雙方不約而同地偃旗息鼓,百年戰爭進入了短暫的間歇時期。
菲利普六世死後,其子“和善者約翰二世”繼承法國王位(1350一1364)。1355年,百年戰爭又起,英格蘭黑太子愛德華於9月率軍在法國南部的波爾多登陸,穿過中部的布林熱轉向西北,當得知法王約翰二世率軍截其後路之時黑太子立即南撤。約翰二世率軍在普瓦提埃附近的高地以逸待勞。愛德華王子因英軍人數太少且缺少充足的供應而提出休戰7年的建議,以此換取讓英軍南下波爾多回撤英格蘭的要求。約翰二世不予答理,並於9月19日發起進攻。但是,黑太子機智地選擇了密佈著葡萄園和樹籬的地方為英軍隱蔽待戰之地,法國騎兵因之無法衝鋒,身著甲背轉動不靈的重灌騎兵只得下馬作戰,反而成為藏身於樹篇之後的英國長弓手點射的靶子。結果,法王約翰二世及其14歲的幼子菲利普被俘。在這個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普瓦提埃戰役”中,英格蘭新興的長弓手戰術就這樣使那種仍指望透過重灌騎士個人接戰取勝的舊戰術以及在歐洲大陸歷經了近500年的封建騎士軍事制度以徹底失敗而告終。1360年5月8日,兩王締結《布勒丁尼和約》,其主要內容為擴大英王在法國西南部的領地。結果,愛德華三世無須行臣服禮而擁有加斯科尼和吉耶訥,還新增了北部的普瓦圖和利茅辛,這些領地構成了一片較原阿奎丹公國大得多的地域;愛德華三世在北方還獲得了加萊和包括克雷西在內的龐蒂厄;法王必須交出50萬鎊鉅額贖金,這筆錢相當於英王5年的收入。
百年戰爭前期英國取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文述及的英格蘭在戰術上的領先地位之外,還有法國內部因布列塔尼公國繼承問題而引起的內訌,法國南部那瓦爾的惡人查理對瓦盧瓦朝諸王的背叛,英國社會各階層尤其是貴族對愛德華三世的鼎力相助;當然,其中相當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愛德華三世不再使用傳統的封建騎士制來徵集兵源,而是代之以契約制,這種新型軍隊較之該時代已十分陳舊的封建騎兵來說紀律嚴明,靈活善戰,且適合長期戰爭。 1360年10月,約翰王獲釋,但正在興起的民族意識使法國公眾不願接受國家長期分裂的狀況,約翰也未徹底履行制地賠款條約。於是,戰爭烽煙又起,1369年和1373年英軍分別在加萊和波爾多兩次登陸。但是,百年戰爭前期英軍靠劫掠來以戰養戰的方法已不能支援大規模的和長期的戰爭,因此,兩次登陸皆因缺乏足夠的資源而未獲戰果。同時,法王則透過外交途徑和向法蘭西各地的領主行賄的方式,一點點地收復了喪失的土地,並使之統一於法蘭西王國之下。
長期的鞍馬勞累使黑太子於1376年病臥至死。1377年,年老昏聵的愛德華三世也辭逝人寰,黑太子11歲的長子繼位為理查德二世(1377一1399)。這時,英王在大陸的佔領地已基本上喪失殆盡,只剩下加萊、波爾多、巴約那和瑟堡這幾個港口城市。而且,英國已無力支援長期的海外戰爭,法國新王查理五世則極具統帥才能,法國人民也紛紛在本土開展游擊戰,新王於1369年與卡斯提爾結盟,並向卡斯提爾人學習海戰及造塢技術,從而獲得了海軍方面的優勢。同時,隨著民族意識的增長,一種決心把英國人趕出大陸的民眾心理在法國悄然興起,這一切都使英國人在百年戰爭中以勝利者自居的日子不多了。1380年,法王查理五世去世,其子查理六世繼位。此後,兩國都迫於內部戰爭而開始議和。但是英王理查德二世的臣民看不到隱隱轉變的局勢,不大有人贊成他的和平願望。1399年,當理查德二世在愛爾蘭征戰時,其堂兄蘭開斯特的亨利(岡特的約翰之子)組織軍隊,並在貴族和議會的支援下廢黜理查德,自立為王,史稱亨利四世(1399一1413)。長達兩個半世紀的金雀花王朝結束了,自此開始了蘭開斯特王朝的統治。
在為蘭開斯特王朝建立牢固的基礎方面,亨利四世獲得了相當大的成功。他數次鎮壓了國內大貴族的反叛運動,透過與德意志、斯堪的納維亞、布列塔尼和佛蘭德爾等邦國結盟而贏得了國際上的承認。所以,在他於1413年亡故後,其子繼位為亨利五世(1413-1422)時,王國已安寧統一。
這時,法蘭西國內的政治一片混亂,為英國重釁戰端提供了條件。老邁的查理六世已精神失常,政權落入北部勃艮第公爵和南部奧爾良公爵等人手中。1407年,勃艮第公爵縱容對法王查理六世的弟弟奧爾良公爵路易的謀殺活動此後,兩大家族的仇恨把法蘭西分為了勃艮第派和奧爾良派。1413年,勃艮第公爵離開巴黎到其尼德蘭領地,使巴黎落入奧爾良派手中。這樣就為英王亨利五世索回根據《布勒丁尼和約》所應獲得的法蘭西領地,以及進一步覬覦法國王位提供了機會。 在這種情況下,後期百年戰爭(1415-1453)開始了。1414年8月,亨利五世派外交使團到巴黎,提出將法國公主凱塞琳嫁給亨利五世和將蒂厄和吉耶訥交還英王的要求。遭到拒絕後,亨利五世親率6000騎兵、3一4萬弓箭手,並攜帶火炮、石炮等在塞納河口的阿弗勒登陸,打響了後期百年戰爭的第一炮。 阿弗勒陷落後,亨利五世又領8000人穿過密林,奔襲北方的加萊。法國人則在離克雷西30英里之外的阿讓庫爾結集了5倍於英軍的大部隊,準備一舉阻擊英王。10月25日,經過長途行軍後飢疲交加的英軍與法軍相遇。但是法軍犯了戰術上的大錯,他們把戰場選擇在阿讓庫爾森林和泰恩科特森林間的隘道上,由於隘道呈狹長易堵之勢,其強大兵力反而不能發揮作用。法軍儘管出動了騎兵對付英國長弓手,但英軍事先就埋下的樹樁使騎兵無法前進。然後,法軍重灌騎兵只好步行穿過泥濘之地,又遭到輕裝靈便的英國步兵的裝擊,法軍殿後的弩手全然不知所措。這時,英國長弓手則沿兩翼展開,法軍隨之全軍潰敗。在這著名的“阿讓庫爾戰役”中,法國失去了3個公爵、5個伯爵,4069名騎兵及其隨從,而英軍死亡人數僅為300人。
1417-1419年,亨利五世再次率軍連續攻佔諾曼底的卡昂、法萊西、瑟堡和魯昂等城鎮,1418年勃艮第公爵從奧爾良派手中收復了巴黎。直到這時,為英王的節節勝利所震駭的勃第公爵和奧爾良公爵才如夢初醒,開始尋求妥協與和解。但是,1419年法王查理六世之子又謀殺了勃艮第公爵,新的勃艮第公爵“和善者菲利普”為父復仇又與英王結盟,迫使法王接受了他們在特魯瓦簽訂的和約。《特魯瓦和約》規定:廢除法國太子的繼承權,英法聯合為共戴一王的國家,查理六世死後由亨利五世繼承法國王位;將吉耶訥及波爾多劃歸英格蘭,將法國公主凱塞琳嫁給亨利五世。這次協議實際上使法國進一步分裂為由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和法國王太子分治的3個部分。根據和約,亨利五世與凱塞琳結婚。1422年,亨利五世病故,留下一個年僅10個月的兒子亨利六世(1422一1461)。數月後查理六世也死去,英格蘭王亨利六世根據特魯瓦條約繼承了法國王位,成為擁有兩王國的嬰兒國王。法蘭西太子拒不屈服,在布林熱宣佈繼承法國王位,稱查理七世。
英王的叔叔貝德福特公爵繼續在法國進行戰爭,把佔領區推進到盧瓦爾河一帶,自1428年10月起又率大軍長期圍困法蘭西中部重鎮奧爾良。“奧爾良之圍”是百年戰爭的轉折點,在奧爾良危機的七個月中,自發的人民游擊戰在諾曼底各地蓬勃展開。“奧爾良之圍”促使聖女貞德完成了以宗教力量喚醒法蘭西民族共同心理意識和抗戰的熱情,進而,人民的力量拯 救了法蘭西。貞德率軍馳援奧爾良守軍後,法軍士氣大振,英軍隨即撤圍。1429年6月,法軍在奧爾良西北部的帕泰取勝,俘虜英軍統帥塔爾博特勳爵。新法王查理七世於次年2月17日在蘭斯大教堂加冕,使特魯瓦和約失去意義。貞德於1431年5月30日被俘焚死,這並未妨礙法軍乘勝繼續收復失地。法國各地紛紛組織軍隊馳援查理七世。除此之外,貝德福特公爵於1435法國民族女年去世,英國則因財政枯竭而無力繼續進行戰爭。
戰爭發生轉折的另一個要素是勃艮第公爵反正。1435年,英王在阿拉斯和平會議上拒絕放棄巴黎,並繼續要求法蘭西王位。與此同時,法王查理七世則答應勃艮第公爵嚴懲刺殺其父的奧爾良派分子並賜予他大片土地,使勃艮第公爵背離原盟友英王而倒向法王一邊。由於有勃艮第公爵的聯盟關係英格蘭王才能使法國一分為三,失去了勃艮第公爵的支援英王的失敗便註定無疑。1436年,法國軍隊把英國人逐出巴黎;1450年,英國人又被趕出了諾曼底;1453年,英國軍隊撤離加斯科尼。至此,除了加萊以外,英王在法蘭西已無立足之地,百年戰爭至此結束。
長期的戰爭哺育了強烈的民族意識,自此任何使兩國聯合共戴一王或在他國版圖上佔有領地的企圖都註定要失敗,從這個角度上說,英格蘭在百年戰爭中“退出了歐洲”,法蘭西則在百年戰爭中走向了統一。所以,儘管從根本上說,百年戰爭是英法之間的國際戰爭,但它也是法蘭西的國內戰爭,是法蘭西大貴族反抗王權和相互攻擊的內戰,但無論是外戰還是內戰,最終都以法蘭西民族的旅一權的加強而告終。法王查理七世在戰爭最後階段使硬王失去在大陸的領地,戰爭的結果使英國人和法國人更深刻地意識到他們之間的民族差異。
載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