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初期,敵我力量相當懸殊,蔣介石在抗日戰爭之後,就想要掀起內戰,但迫於形勢,只好作罷。
全面內戰爆發後,國民黨憑藉著兵力和裝備上的優勢,對我軍實施了猛烈進攻,但最終被我軍一一化解。
直到1947年, 解放戰爭出現了重大的轉折點,我軍開始了戰略反攻,為日後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也就是在這一年,蔣介石見之前的攻勢不但沒有取得成效,還損兵折將,所以改變了之前的戰略。
將全面進攻我軍改為重點進攻山東根據地和我黨的指揮中心陝北,這對於兵力上不佔優勢的我軍來說確實是一個重大的考驗。
當時蔣介石秘密的向胡宗南下令,要求他出兵並摧毀我黨革命根據地延安,此時,毛主席已經透過情報人員得知了這一訊息,為了避免和敵人硬碰硬,他決定放棄延安。
對於主席的這一個決定很多人還是持有不同意見的,因為延安是當時的革命聖地,如果直接放棄延安,那麼或許會動搖一部分人的革命信心。
而蔣介石正是看中了延安時革命聖地,是我黨的指揮部,企圖先下手為強,如果此戰取得成功還能扭轉此前屢戰屢敗的情況,挽回顏面,增強士氣。
除此之外,蔣介石早就預謀進攻陝北,所以他認為自己此戰是勢在必得,加上當時國際上對國民黨的支援更多。
所以,他更想趁機攻佔延安,強化國民黨的信心,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蔣介石還是一敗塗地。
對於放棄延安,主席曾作過這樣的解釋:強盜要是想搶劫一個揹著財寶的人,如果這個人不暫時放下包裹,那麼反而會束手束腳施展不開,跟強盜戰鬥也可能打不贏,而如果這個人把包袱一扔,那麼反而會變得相當靈活,最後還能把強盜打退,保住金銀財寶是沒問題的。
主席的意思就是暫時放棄延安就相當於放下包裹,而敵人誓要拿下延安反而成了他們背起包裹,這樣一來,我們就更加靈活,有機會消滅敵人,等到發起反攻,還是會取得延安。
事實證明,主席的判斷是對的,正是在這次轉戰陝北的過程中,我軍和敵軍周旋了四五個月,主席更是憑藉著“蘑菇戰術”,取得了數場戰鬥的勝利,儲存了我軍的有生力量。
胡宗南根本就沒有料到我軍會撤出延安,所以他的20萬大軍到了延安後也是空手而歸,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自然是非常生氣,他指示胡宗南,趕緊去追,並定下了肅清的期限。
胡宗南本來衝到延安是想要立功的,現在直接撲了個空,自然是急於追上我軍交戰,而現在蔣介石又下達了命令,所以他開始對我軍瘋狂追擊,而主席便帶著我軍進行了驚險的轉移。
當時的情況十分危急,國民黨將領劉戡帶著七個旅的兵力從北方撲來,而南面又有國民黨精銳鍾松部整編的三十六師往南面逼近,而東邊又有董釗在鎮守,恰巧彭德懷又沒有攻下榆林,只好先行撤退。
所以縱觀戰局,國民黨的精銳部隊已經分三路開始夾擊主席和我黨的中央機關,甚至準備依靠兵力上的優勢,將我軍封鎖在一個狹小的區域內。
如果一旦被圍困就意味著我軍將陷入九死一生的境地,如果被困那麼活動空間將會被大大壓縮,不僅如此,我軍兵力上所處的劣勢也非常不利。
就在敵軍已經逐漸逼近我軍之時,主席正好召開了關於反攻和解放各區的會議,此時,我軍可謂是退無可退。
國民黨從三面飛奔過來的大軍人數已經達到了十幾萬,而主席身邊的軍隊和警衛部隊總人數還不滿四個連的人數,頂多只有兩三百人。
人數上不但和國民黨軍隊差了十萬八千里,裝備精良程度也不在一個等級。
在主席看來,好的裝備應該留給一線作戰部隊,而警衛連卻只配備了淘汰下的老舊裝備。所以,以當時的狀況來看,我軍根本沒有實力和國民黨大軍對抗,只能智取。
所有人都非常著急,因為只要國民黨軍隊一旦發動進攻,那麼後果不堪設想,周總理更是把此時此刻的情景形容為是四面楚歌。
不過主席不但沒有面露難色竟然打趣的調侃道還沒有風聲鶴唳。周圍的人見狀非常驚訝,因為他們心中或許已經亂成一團麻,而主席這麼淡定,看來是已經胸有成竹。
更令人吃驚的主席還曾明確的表態:不打敗胡宗南絕不渡黃河。以現在的形勢來看,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向東走渡過黃河一條是打敗胡宗南。
而在所有人看來,想要打敗胡宗南是何等的困難,而主席當時還能說出這樣的豪情壯語,可以說是非常瞭解敵軍的。
不同於主席的是,當時很多中共領導人都建議主席趕緊渡過黃河,但主席當時卻出人意料的回應道:敵軍都四面八方的圍過來了,不打敗胡宗南這黃河怎麼能放心的過去?
其實,主席帶領著的這支小隊伍雖然人少卻是革命的中堅力量,一來這是我黨的指揮中心,二來這裡儲存著我黨的機密,一旦國民黨取得了成功,幾十年的革命成果將會再次遭到重創。
這時,主席看著地圖說道:“我們要朝著東面走,迎著敵人快速西進的方向進發。”眾人聽後非常不解,要知道,西進的部隊可是敵人相當精銳的部隊。
周總理和任弼時見主席下達了這樣的命令,都非常不解,周總理更是焦急萬分的解釋道:“這支軍隊非常危險,比較集中,機動性也很強。”
當時在很多人看來,現在只有往東走才能安然無恙,可以說,主席想要往西走的意見並沒有得到大家的一致贊同。
在三面都有敵人重重圍追堵截的情況下,向哪個方向走可以說是一個生死攸關的決定,和主席同行的任弼時還因為這個問題和主席大吵一架。
當時,任弼時堅持想要先渡黃河,主席一聽這話就不高興,向眾人解釋道:“往東走就正中胡宗南的下懷了,這是他設下的陷阱,他就是想把我那趕過黃河,我們要是過了黃河胡宗南就算是勝利了。”
其實,主席說這話是有高瞻遠矚的,當時彭德懷率領的西北軍正在和國民黨軍隊交手。在任弼時看來,只有向東走渡過了黃河,就能和大部隊會合,這樣一來比一支小部隊安全得多。
但實際情況並沒有這麼簡單,當時彭德懷所處的情況並不樂觀,本來就要跟敵軍作戰,如果主席帶領的中央領導隊伍從安全的角度考慮和西北軍會合,那麼肯定會導致大部隊要抽調出一部分兵力來保證主席的安全。
這樣一來,目前作戰失利的西北軍的精力就沒法全部集中在擊敗敵軍身上,這正是胡宗南想要看到的場面。
因為一旦毛澤東渡過了黃河,追擊的國民黨軍隊肯定也會一路追擊,直到和西北軍遭遇。
一旦形成這種局面,那麼主席和主力部隊的情況將會更加糟糕,不但主席的安危難以保證,西北軍肯定也面臨著一場惡戰。
最壞的結果就是西北軍一面要應付國民黨軍隊一面還要和趕來的胡宗南部隊交戰,很可能會傷亡慘重。
如果主席沒有選擇渡過黃河,拖住胡宗南的部隊,就能減輕西北軍的壓力,也不用因為要擔心主席的安危而導致作戰束手束腳。
主席正是想到了這一層,才會一眼看出胡宗南的計謀,所以渡過黃河反而是非常不利的。
但擺在眼前的是和佔兵力優勢的敵軍周旋也是非常危險的選擇,任弼時就因為這個問題和主席一直僵持不下。
周總理見狀只能出來解圍:“德勝,我們前面要經過葭蘆河,是黃河的一個分岔,只要度過去就會有更多的迴旋餘地。”
毛主席在離開延安時,特意給自己起了個化名李德勝,象徵著人民的革命運動勢必會取得勝利。
從這一角度來看,或許在別人眼中看起來是辦不到的事情,在主席眼中卻不一定,而且在這麼多年的革命活動中,主席對蔣介石和國民黨的行事風格早已非常瞭解。
所以他的決定很可能已經是十拿九穩的,而對於主席的深謀遠慮周總理應該深有體會,他們二人在井岡山時就已經是配合默契的搭檔。
這麼多年來,周總理始終支持者主席的決定,因為他堅信只有毛澤東才是真正能帶領革命走向勝利的人選。
周總理曾經也提起過主席的眼光要比包括自己在內的很多人要深遠,很多時候,我們感覺到是他錯了,但到了最後,事實總能證明他的判斷是沒有錯的。
所以,周總理在看到主席和任弼時發生爭執時,並沒有想要全力勸說,只是客觀地闡述了渡過葭蘆河的好處,而主席在聽到總理的話後則陷入了沉思,眉頭緊鎖一言不發。
此時的任弼時已經是著急萬分,恰好前線已經送來了急報,劉戡的部隊正在急行軍,馬上就追上來了。
任弼時聽後著急的說道:“不要浪費時間了,趕緊行動吧。”他說著便讓幾個水性好的戰士,拿來了幾個皮筏,準備渡過眼前的葭蘆河。
葭蘆河本來是條涓涓細流,但因為連著下了幾日大雨,這條小河水位高漲,儼然成了一條水流湍急的大河。
解放軍剛把皮筏放進水裡,不料瞬間便被巨大的浪花給打翻了,直接無聲無息的沉入了水中,所有人見狀都被驚呆了,就連急著過河的任弼時都打消了這個念頭。
據毛主席的警衛員李銀橋回憶,當時的情形,就連自己這個入伍多年的老兵都感到非常害怕,感覺像是要斷了生路一樣。
四面八方的敵軍和湍急的水流,讓李銀橋有了四面楚歌的感覺,此時,眾人眼裡都是驚恐,全部都變得默不作聲。
這時眾人伴著滔滔的水聲,全都不約而同的看向了主席,只見他突然開口道:“拿煙來。”主席當即便做出一個兩指夾煙,吞雲吐霧的動作。
周圍的一片死寂就這樣被打破,主席非常喜歡抽菸,在面臨重大決策時,更是如此,甚至可以連吸幾包。
周總理最明白主席,這可能是扭轉局面的好時機,便向周圍的人問道:“誰有煙啊?給德勝同志來跟煙 。”
當時我軍已經在大雨中急行好多天了,衣服也早就溼透了,煙也很難儲存。有些同志則因為壓力太大,即便是帶了大量的煙,也早就抽完了。
不僅是這樣,主席因為煙癮也很大, 也患上了肺炎,為了他的健康,醫生專門囑咐過不要抽菸。
所以他的警衛都沒有準備煙,這下子可讓主席發愁了起來,不過很快就有一個戰士高舉著一個油紙包,快步走向主席道:“我這裡還有一些。”幸虧這個戰士專門用油紙將煙包了起來,才在關鍵時刻起了大作用。
主席接過煙後,臉上的表情頓時輕鬆了不少,可是想要在風雨交加的天氣中將這支菸點燃並不容易,火柴就很難點燃,這時周總理叫人拿來了一個被子幫忙遮住風雨。
可即便是有被子做掩護,還是有風從四面八方鑽進來,點菸的警衛員也非常緊張,幾次都沒划著火柴,好不容易點燃了也被吹滅了,主席見狀也是愁容滿面。
這時,李銀橋鑽到被子中,找了一個角度恰好用身體擋住風,將幾根火柴並在一起,輕輕一劃,立馬點燃了主席口中的煙。
李銀橋頭腦聰明又手疾眼快,像點菸這些不經意的舉動,主席都默默的記在了心中,看著眼前的這個小夥子,主席眼中還帶著一絲微微的感激之情。
就是憑藉著這件小事,李銀橋拉近了和主席的關係,在日後的相處中,二人關係親密,甚至情同父子,而李銀橋也成為了在主席身邊呆的最久的警衛員。
眼看煙已經點著了,主席嘴角微微上揚的大口吸著煙,緩緩說道:“我們不渡黃河,我就不信邪了,跟著我,原路返回。”
聽了主席的這番話,在場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現在除了東邊的黃河這一面,都是趕來圍追堵截的敵人,原路返回被發現的話,肯定是死路一條。
看著主席胸有成竹的樣子,大家都不知所措,但還是浩浩蕩蕩的順著原路走了回去。事實證明,毛主席的決策是何等的英明,他早就料到敵人的計劃。
所以才出現了令人不可思議的一幕:主席帶著隊伍順順利利的返了回去,在敵人眼中,我軍彷彿空間一般,並未受到任何的阻撓。
明明國民黨軍隊歇斯底里直奔我軍而來,現在我軍正在往回走,敵人卻選擇了視而不見,這也讓當地的百姓感到不可思議,甚至把這件事當做神話一般來看待。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我軍人手不夠,裝備不夠精良,想要和敵人硬碰硬是不可能的。所以國民黨軍隊或許是憑著這一點篤定我軍一定會把渡過黃河當做必選項。
所以他們的目光全都集中在了黃河上,緊盯著黃河,準備隨時出擊,卻沒有料到主席會原路折返,再次撲了個空。
據毛主席的衛士李銀橋回憶:這是在轉戰陝北時最驚險的時刻,胡宗南的部隊很多時候馬上就要追到我們了,但我們每次都能用這種方法走掉。
看來,就是這種兵行險招的方式,讓胡宗南的部隊屢屢撲空,正所謂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主席能想出這個方法確實是智勇雙全。
事實上,主席在葭蘆河決定原路返回時,劉戡率領的部隊已經要追上來了,沒想到主席竟然原路返回,等到劉戡到了葭蘆河邊,主席和隊伍已經順利的轉移到了一座山腳下。
此時的劉戡已經是氣急敗壞,他急忙順著主席和部隊的路線再次追了上去,而主席這邊已經準備登山,為了掩飾行蹤,任弼時還特地囑咐警衛要抹去上山的痕跡,以免敵人急行軍沿著路線威脅到我軍的安全。
這時,主席突然開口制止,還做出了一個更加大膽的決定,他命人在山腳下,豎起一個牌子,上面寫著“毛澤東由此上山”。眾人聽後都紛紛拒絕,直言太危險。
不料,主席卻堅持讓警衛這麼做,還說道:“我料劉戡也沒這個膽子。”這時周總理瞬間就明白了主席的用意,並投來讚許的目光。
果不其然,劉戡上當了,就在他風風火火的跑到主席所在的山腳下後,卻發現了這樣一個不同尋常的牌子。
他當即愣住了,依他來看,主席不可能會在被追擊中暴露行蹤,所以他直接認定,這塊牌子有詐,目的就是為了設定埋伏引自己上山。
所以劉戡是斷不會上山的,不僅如此,他還懷疑主席從葭蘆河返回後便來到了葭縣,為了給我軍造成傷亡,劉戡竟特地派人炮轟了葭縣。
而主席所率領的部隊則順利的登上了山頂,正坐在山上,看著劉戡的所作所為。有人見劉戡已經中計被拖住,便勸主席趕緊轉移。
主席卻擺了擺手說道:“等他幾個鐘頭再走不遲。”事實上,從主席立下牌子,到坐在山頂上觀看敵軍歇斯底里的發瘋,就是早已料到了事情的發展。
果不其然,敵軍已經自亂陣腳根本沒有選擇上山,而我軍也趁著這個機會渡過了安穩的一夜,經過短暫的休息後,我軍已經有所調整。
隨後便重新來到葭蘆河,在一切準備就緒後,順利的渡了過去,此時,彭德懷已經得到訊息,主席暫時安全了。
而西北野戰軍也已經轉移至榆林、沙家店地區,而國民黨第三十六師正急衝衝地趕往這裡。此時,彭老總已經做好了反攻敵人的準備。
我軍遂在沙家店附近設下埋伏一舉殲滅了國民黨軍隊超過6000千的兵力,就是這一戰徹底扭轉了西北地區戰爭的局勢,胡宗南在得知此事後大為震驚。
當即決定轉換策略,不敢再肆無忌憚的追擊下去。毛主席就是憑藉著過人的智慧,率領著小部隊把胡宗南大軍耍的團團轉。
既儲存了我軍的主力,還憑藉著特有的戰術,不斷殲滅掉敵人的部分兵力,敵人重點進攻的策略也因此被我軍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