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盛矽業(SH:603260)剛剛宣佈斥資355億元做光伏全產業鏈後,大手筆投資再現!
華夏能源網(www.hxny.com)獲悉,12月16日,有報道指出,中國毛紡行業巨頭江蘇陽光集團(以下簡稱“陽光集團”)與巴彥淖爾市人民政府、烏拉特前旗人民政府簽訂《光伏新能源全產業鏈專案框架合作協議》。協議擬定陽光集團將在烏拉特前旗投資建設10萬噸多晶矽、15GW單晶拉棒、15GW電池元件及光伏電站專案,總投資高達351.5億元。
訊息放出後,陽光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江蘇陽光(SH:600220)一字漲停。在二連板時,江蘇陽光特意釋出公告稱,自身主營業務只有毛紡和熱電,簽約一事為控股公司所為,與其沒有關聯。但即便如此,狂熱的資本還是將江蘇陽光捧出了三連板。至22日開盤,江蘇陽光仍一度漲停。
公開資料顯示,江蘇陽光集團創辦於1986年9月,實控人為陸克平,公司業務覆蓋毛紡、服裝、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生態農林、房地產、金屬製品等產業。1999年9月,陽光集團控股子公司江蘇陽光於上交所上市。
對於光伏,陽光集團並非首次跨界。在陸克平帶領下,從2006年起,陽光集團三次進軍光伏行業,堪稱屢敗屢戰,頗為壯觀,並先後被冠以“光伏電池之王”、“亞洲矽王”和“海潤光伏實控人”等稱號。
雖然三次跨界光伏皆鎩羽而歸,但陽光集團要麼炒熱了股價,要麼換來了真金白銀的收益,並不虧。如今再上光伏全產業鏈,手筆在歷次投資中堪稱之最,那麼,陸克平能夠得願以償嗎?陽光集團的光伏路會迎來怎樣的結局?
首次入局,炸開了鍋
陽光集團的前身為江陰市精毛紡廠,該廠於1986年成立,時年42歲的陸克平任廠長。上任後,陸克平敢為人先、大膽經營,從發達國家引進先進的紡織、染色裝置及先進的生產流水線,並開始打造自己的品牌;此外還建立技術創新體系,先後設立了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國家級技術中心、國家級毛紡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機構。
時至1994年,江陰市精紡廠組建為江蘇陽光集團。在產品和技術雙輪驅動下,“江蘇陽光”品牌慢慢打響,逐漸走出江陰聞名全國,陸克平本人也因此被譽為“毛紡鉅子”。
對於陽光集團的成功,陸克平曾直言:“當時國家給我們一點政策,我們就敢於負債經營。”由此可見,陽光集團自成立起就是一家膽大敢冒險的企業,這一點在其進軍光伏的舉動中體現的更為明顯。
2005年,光伏行業正逢發展熱潮,彼時龍頭企業無錫尚德赴美上市,而後股價暴漲,董事長施正榮憑此晉身中國新首富。如此“造富神話”,一時間掀起了軒然大波,無數光伏圈外的企業都瞄準了光伏行業這一“財田”,陽光集團也投身其中。
2006年5月,江蘇陽光股價突然暴漲。5月8日到5月15日,連續六個交易日漲停。就在投資者紛紛迷惑又是哪陣風吹起來的時候,5月23日,江蘇陽光終於發公告明示:其與陳鍾謀教授共同投資建立江蘇陽光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陽光太陽能”),正式進軍奈米技術太陽能光熱伏電池領域。
公告稱,陳鍾謀教授是奈米-光熱伏電池的發明專利人,並被國際劍橋傳記研究所列為“20世紀2000名卓越科學家”。股份公司現已與陳鍾謀教授簽署專案合作協議,成立陽光太陽能,公司註冊資本為4000萬元,其中江蘇陽光以現金出資2480萬元,佔註冊資本的62%;陳鍾謀以發明專利技術——“奈米光-熱伏電池及其製備方法”作價出資,佔註冊資本的38%。
有趣的是,江蘇陽光在公告中公開表示:使用陳鍾謀教授發明的技術所生產的光伏電池,光電轉換率高達35%。而當時國內光伏企業生產的光伏電池轉換率一般是在15-17%之間,世界最高轉化率也才23.5%,陳的這一技術要比世界紀錄高很多。
此外,公告還提到,在同樣的光照和接受面積下,新型奈米光伏電池的光電流是傳統光伏電池的100倍;新型光電電池的靈敏度是傳統電池的7.5倍;在同等光照條件下,達到同等輸出功率時,新型光伏電池的面積是普通進口光伏電池的1/100。
此番論調一出,整個光伏行業頓時炸開了鍋。
當時有專家評論說,如果陳鍾謀這一技術真如公告宣稱的那樣,他該拿諾貝爾物理學獎;某基金經理也發表評論說,如果此事真能實現,並且產業化,必然要賣光所有能源股,全部購買擁有世界第一技術的江蘇陽光!更有專家斬釘截鐵地斷定,奈米技術投入光伏產業,目前還不可能做到。
爭議雖大,江蘇陽光的股價卻是一路飆升。於是有媒體猜測,所謂的奈米光伏電池不過是江蘇陽光炒作自家股票的一個幌子。
2006年11月,江蘇陽光再度釋出公告稱,公司擁有世界第一的光電轉換技術,與陳鍾謀教授合作的奈米太陽能熱光伏電池專案已經開始中試,即將進入年產120MW新型高效奈米熱光伏電池階段。此訊息一出,江蘇陽光的股票再度瘋漲。
“光伏電池之王”就此誕生。
亞洲第一,破產了結
在江蘇陽光丟擲新型高效奈米熱光伏電池即將中試的訊息後,這個產品就幾乎再無任何進展,銷聲匿跡了一般。
2007年8月,江蘇陽光釋出公告稱,公司已與控股公司陽光集團簽訂協議,將把持有的陽光太陽能62%的股權轉讓給控股公司,同時陳鍾謀也將把持有的陽光太陽能的股權轉讓給陽光集團。
此舉意味著江蘇陽光與陳鍾謀的合作到此結束。江蘇陽光解釋稱,轉讓股權是為規避風險,保護股東利益最大化。而有報道指出,真實原因是奈米熱光伏太陽能電池併網發電必須解決電量測試、國家標準蓄電池配套及其他配套系統問題,產業化目標遙遙無期。就此而言,陸克平這次進軍光伏電池領域的圖謀,算是無疾而終了。
時至如今,陽光太陽能的控股股東已變成江陰金瑞織染有限公司,公司名稱也更改為江蘇國潤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與陸克平的陽光系再無直接關係。
轉換效率35%的奈米光伏電池之事由此告一段落。
其實,不僅僅是電池。2006年,就在江蘇陽光宣佈做奈米熱光伏太陽能電池專案的一個月後,公司還緊接著宣佈了進軍矽料和矽片領域的訊息,其在矽料領域一出手就是亞洲第一產能。
此事始於2006年6月。彼時江蘇陽光釋出公告稱,公司與寧夏東方有色金屬有限公司和寧夏電力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簽訂出資協議書,三方按65%、25%和10%的比例出資設立寧夏陽光矽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夏陽光”),註冊資本為3.6億元。
公告表示,寧夏陽光的生產規模為年產多晶矽4000噸,第一期建設規模為年產1000噸高純多晶矽,包括太陽能級和電子級高純多晶矽材料及太陽能矽片,專案投資估算為12億元。
在當時,矽料行業的龍頭是新光矽業,總產能就在1000噸左右。也就是說,江蘇陽光一期矽料產能就直接媲美龍頭老大,總產能更是其四倍。
訊息放出後,有分析表示,江蘇陽光未來有望成為國內乃至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多晶矽生產企業,成為太陽能上游資源的壟斷性龍頭。“亞洲矽王”、“多晶矽霸主”等稱號隨之冠以江蘇陽光。
2007年8月,寧夏陽光多晶矽專案正式啟動。2008年12月,寧夏陽光一期年產1500噸多晶矽專案宣佈試產成功,並稱將於2009年3月底進行全面投產。
然而,從2008年開始,因金融危機愈演愈烈,國際多晶矽價格斷崖式下跌,跌幅最大時從300萬人民幣/噸陡然跌至130萬人民幣,幅度超過57%!
在此行情下,寧夏陽光多晶矽專案全面投產之事變得模糊不清。江蘇陽光在2009年年報中表示,寧夏陽光矽業聯動除錯已全部完成,已經生產,取得了寧夏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下發的《安全生產許可證》,環評已驗收透過,待發證書。
但眾所周知,待發證書就是沒有證書。沒有環評證書,矽料便無法生產,所以江蘇陽光的矽料專案是沒能按規劃全面投產的。
時至2010年,在半年報中,江蘇陽光才明確表示:報告期內,寧夏陽光矽業首期年產1500 噸多晶矽專案已經正常生產。但與此同時,江蘇陽光還表示,因上半年多晶矽行情持續低迷,專案處於虧損狀態,期間多晶矽實現營業收入3.07億元,但同期的營業成本為3.10億元,利潤率為-1.17。
2010年下半年,多晶矽市場行情有所回升,但到了2011年,又開始大幅下滑。在大環境頻繁動盪之下,投產後的寧夏陽光再度虧損。截止2011年底,寧夏陽光全年營業收入為4.88億元,營業利潤為-1430萬。
2012年,情況變得更加嚴重,因為這一年是歐美針對中國光伏行業展開“雙反”調查的高峰之年。連續虧損加之大環境愈發惡劣,在看不到希望之下,江蘇陽光終於宣佈:光伏行業市場形勢持續低迷,寧夏陽光多晶矽生產成本嚴重倒掛,資不抵債,生產經營無法持續下去,已申請破產。
2013年3月18日,寧夏石嘴山市中級法院作出裁定,宣告寧夏陽光矽業破產。陸克平一手打造的“亞洲矽王”,就此折戟。
神級操作,驚人相似
光伏產業鏈主要環節包括矽料、矽片、電池和元件。從2006年起,陸克平麾下的陽光集團已經在前三個環節都做出了嘗試,那麼元件這一環呢?
答案在於光伏全產業鏈企業——海潤光伏。該企業也成了陸克平第三次進軍光伏行業的契機。
江蘇陽光與海潤光伏的淵源始於2008年,彼時,江蘇陽光旗下主營矽料業務的子公司寧夏陽光的矽料產能尚未投產。
然而在2008年7月24日,江蘇陽光釋出公告稱,寧夏陽光與海潤光伏已簽訂多晶矽供應協議,協議約定寧夏陽光將於2009年全年向海潤光伏供應太陽能級原生多晶矽1000-1200噸,總金額約為27億元人民幣。
協議還約定,海潤光伏將於2008年8月20日前向寧夏陽光支付第一筆定金,計1億元人民幣,並於2008年10月31日前再支付第二筆定金,計2億元人民幣。
更為精彩的是,依照協議,在2009年1-6月期間,當寧夏陽光向海潤供貨時,以屆時約定的價格,海潤要全部帶款提貨;2009年7月份開始供應的貨款,按約定比例在海潤光伏預付的定金中扣除同比例的貨款,其餘款也要帶款提貨。
此訊息一出,令業界大為不解:
其一,寧夏陽光尚未投產,就幾乎賣出了全部產能,且買方只有海潤光伏一家;
其二,付款方式對寧夏陽光過於有利;
其三,海潤光伏支付能力存疑。海潤光伏2005年營業收入才3000多萬,2006年為5000多萬,2007年雖驟然猛增,營收達到10億,但一年多就要交付27億貨款,錢從哪來?
其四,海潤光伏自身也生產多晶矽,且當時計劃產能也有1000噸左右,大量購入自身也能批次生產的產品,又是為何?
這諸多疑問,至今都沒有答案,業界便只能將原因歸結於陸克平與海潤光伏關係不一般了。
按照約定,寧夏陽光和海潤光伏的合同終止於2009年底。但在此期間,因金融危機影響了光伏行業景氣度,兩者在採購合同上還各有過退讓,給予了彼此更高的寬容度,此番行為更顯得陽光集團和海潤光伏的關係非同一般。
在採購一事了結後,海潤光伏迎來了另一件大事。
2010年3月,*ST申龍決定賣殼給海潤光伏,海潤光伏佈局多年的上市計劃終於實現。而在此當口,同年7月,一家名為“紫金電子”的企業收購了海潤光伏33.65%的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
眼看就要上市,海潤光伏居然轉讓股份交出控制權,這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但換一個角度看就清楚了,全資控股紫金電子的,正是陸克平的陽光集團。由此可見,陸克平與海潤光伏的合作絕不止表面那麼簡單。
為了成功借殼上市,大股東紫金電子對*ST申龍做出業績承諾:如果重組完成後上市公司未能實現海潤光伏編制的2011年、2012年、2013年盈利預測,陽光集團便在上市公司年報披露的5日內,以現金方式補足利潤差額。
業績承諾本質上是對賭,很不幸,陽光集團賭輸了。海潤光伏借殼上市後,三年業績承諾無一達標,陽光集團為此合計補償了6個億。
但陽光集團絕非慈善機構,在海潤光伏上市後,作為控股股東,陽光集團展現了諸多輾轉騰挪的招數,不斷“吸血”海潤光伏,填平為其付出的虧空。
比如在2013年,此時正值歐美對華“雙反”的高峰,整個中國光伏產業都遭受了滅頂之災。在此環境下,海潤光伏卻推出10派7.4元的分紅方案,陽光集團就此拿走2億分紅,被外界稱為“吃光式分紅”。
再比如,隨著2014年12月22日海潤光伏限售股的解禁,大股東紫金電子開始減持股票。2015年1月7日至1月20日,紫金電子透過大幅減持海潤光伏股票,套現近13億元。
至1月22日,紫金電子又提議“10轉20”高送轉預案,海潤光伏股票由此大漲。在此良機下,紫金電子等一眾股東繼續減持,截至2015年4月8日,紫金電子所持海潤光伏股份佔總股本的比例由25.27%降至0.32%,紫金電子在海潤光伏身上累計減持套現超20億元。
但就在“高送轉”預案公佈不久後,海潤光伏釋出2014年年度業績預告,預計當期歸屬於上市公司的淨利潤虧損8億元。一時之間,公眾譁然。
經此一役,海潤光伏元氣大傷,且難以平復。其在2019年6月17日的股價,跌至0.8元。同年7月,海潤光伏黯淡退市。
以此為標誌,陽光集團試圖透過控股海潤光伏深化光伏業務佈局的戰略意圖也徹底宣告失敗。
從2006年至2019年,陸克平的陽光集團三進光伏,卻三次落敗,不禁令人嘆息。自此以後,陽光集團再無佈局光伏的舉動,但是,其心中的“光伏夢”卻不曾泯滅。
2020年,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中國光伏行業開始迅猛增長,在這一大背景下,陽光集團的光伏戰車再次啟動——這便有了近日扔出的351.5億元上馬光伏全產業鏈計劃。
從好的一面看,陽光集團已有幾次失敗經驗,再次進軍光伏行業並不是一頭霧水,甚至可以稱為“資深人士再就業”。但從壞的一面來看,陽光集團並未透露專案細節,當下光伏行業產能擴張十分瘋狂,待陽光集團的光伏產業都佈置好,屆時市場環境會變成什麼樣的,非常不好說。
此外,如此大筆的投資,陽光集團錢從何來?截止2021年三季度,其主體上市公司江蘇陽光的總資產不過47.28億元,近五年營收僅徘徊在20億左右,歸母淨利潤從未突破2億元,最低時僅有1591萬元。
四進光伏行業,陸克平與他的陽光集團,“餅”是畫的越來越大。但俗語說“再大的烙餅,也大不過烙餅的鍋”。這一次,陸克平會成功麼?
(轉載請標明出處,文章來源:華夏能源網,作者:於耀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