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功能損傷是高尿酸血癥(hyperuricemia,HUA)臨床最常見併發症之一,體內血尿酸產生過多或腎臟排洩尿酸減少,尿酸鹽達過飽和狀態而沉積於腎間質和輸尿管,從而引起腎臟病變HUA腎功能損傷主要病理學改變為慢性腎間質、腎小管病變,並伴有區域性炎症反應發生,近年來,HUA併發的腎功能損傷發病率呈升高趨勢,男性患者多於女性,其發病隱匿,早期無明顯臨床症狀。臨床上常用的化學藥物多為別嘌醇、非布司他和苯溴馬隆等,透過抑制尿酸生成和促進尿酸排洩來改善尿酸代謝,但對併發的腎功能損傷尚無確切療效。糖尿病、HUA等代謝性疾病是中醫藥防治的優勢病種,中醫藥及少數民族醫藥對其相關併發症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優勢。藤茶,又稱莓茶、龍鬚茶、客家白茶,由顯齒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Hand. -Mazz. )W. T. Wang的嫩枝葉加工而成,具有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的功效,主要分佈於四川、貴州、湖南、湖北、廣西等少數民族地區,具有藥食同源之性。藤茶含有黃酮類、多糖類、酚類、氨基酸等多種活性成分,其黃酮類成分含量最為豐富,主要有二氫楊梅素、藤茶素、槲皮素、楊梅素等,其中二氫楊梅素的質量分數高達35%,被認為是藤茶發揮保健功效的重要藥效物質基礎。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藤茶及其總黃酮部位具有抗氧化、降血壓、調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保護、抗肝癌等藥理作用。課題組前期透過對藤茶民族習用地區大量走訪和臨床實踐反饋後發現,藤茶作為藥食兩用植物,在多個少數民族地區均有治療痛風和慢性腎炎,但其治療HUA腎功能損傷的作用機制相關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採用分子對接技術,綜合藤茶總黃酮中代表性活性成分,深入探討藥物組分與尿酸生成和排洩相關蛋白靶點的相互作用,並建立腺嘌呤聯合乙胺丁醇致HUA腎功能損傷大鼠模型進行驗證,系統探討藤茶總黃酮提取物對HUA腎功損傷的保護作用,以期為少數民族地區藥食資源藤茶的進一步保健開發提供科學依據。近年來,由於飲食習慣和生活條件的改變,人們大量攝入高嘌呤食物,HUA患病率逐年增加,成為僅次於糖尿病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第四高”。腎功能損傷是HUA臨床最常見併發症之一,尿酸是嘌呤代謝的最終產物,尿酸的生成與排洩之間的失衡是直接誘導HUA腎功能損傷的主要原因,維持正常的血尿酸水平對預防腎臟疾病的發生發展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藤茶作為多民族地區藥食保健資源具有豐富的活性成分,其開發價值較大。XOD和ADA是尿酸生成途徑中的重要靶蛋白,在嘌呤分解代謝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抑制其活性可以有效控制血清尿酸水平。腎臟是尿酸排洩的主要器官自由透過細胞膜,腎小管上皮細胞上的尿酸轉運蛋白URAT1、GLUT9和ABCG2參與尿酸鹽的分泌與重吸收,為腎臟調節尿酸代謝的重要靶點.本研究將AGTF主要活性成分與HUA的5個潛在治療靶點(URAT1、GLUT9、ABCG2、XOD、ADA)進行分子對接模擬,結果顯示AGTF中主要活性成分二氫楊梅素、楊梅素、槲皮素和藤茶素與疾病相關靶點均具有較好的結合活性,表明這些成分可能是AGTF中改善HUA及其腎功能損傷的潛在藥效物質。其中,藤茶素的對接得分最高,其次是二氫楊梅素,目前對藤茶素的藥理活性研究較少,而二氫楊梅素作,由於尿酸不能為AGTF的主要活性成分,除了在降血糖、調血脂、抑菌、抗炎、鎮痛、抗氧化、抗腫瘤、保肝護肝、免疫調節等方面具有較好的藥理活性,還能夠顯著降低小鼠血清中尿酸水平,具有保護和治療腎臟損傷的作用,對接結果還發現,別嘌醇與5個受體蛋白都能自由結合,其中與XOD靶點的結合能最小,表明別嘌醇與XOD的相互作用最強,與其能夠抑制XOD從而減少尿酸產生的報道一致,與別嘌醇的對接結果相比,AGTF的主要活性成分與5個受體蛋白髮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均高於別嘌醇,提示AGTF在抗HUA及其腎功能損傷方面具有潛在的臨床應用價值,AGTF可能透過二氫楊梅素、楊梅素、槲皮素和藤茶素等活性成分作用於URAT1、GLUT9、ABCG2、ADA和XOD靶點,發揮治療HUA腎功能損傷的藥效作用,體現了中藥多成分、多靶點的特點。基於分子對接結果,本研究採用腺嘌呤和乙胺丁醇複合建立大鼠HUA腎功能損傷模型,透過體內實驗進一步探討了AGTF對HUA腎功能損傷的保護作用及機制。結果表明,AGTF組大鼠血清中XOD、ADA活性和尿酸、肌酐、尿素氮水平均顯著降低,腎臟組織病理學改變明顯減輕,表明AGTF具有較好的降低血尿酸水平、改善尿酸代謝、減輕高尿酸鹽沉積對腎臟組織損傷的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與調節尿酸鹽轉運蛋白URAT1、GLUT9和ABCG2表達,抑制炎症因子TNF-a、IL-1β、IL-6和TGF-β蛋白表達等途徑有關。AGTF一方面能明顯抑制URAT1、GLUT9轉運蛋白的表達,阻礙腎近曲小管尿酸鹽的重吸收;另一方面透過上調ABCG2轉運蛋白的表達,增強腎近曲小管外側膜上的尿酸鹽轉運速率,促進腎臟尿酸鹽的排洩,協同降低尿酸水平、減少尿酸鹽在腎小管的沉積,從而減輕腎功能損傷。過多的尿酸鹽在腎臟的堆積會刺激腎小管上皮細胞,促進區域性炎症反應,導致腎間質纖維化,AGTF能夠顯著降低大鼠腎臟中TNF-a、IL-1β、IL-6和TGF-β的蛋白表達,抑制炎症反應,保護腎功能,延緩腎臟間質纖維化。綜上所述,本研究透過分子對接技術結合體內實驗,發現AGFT不僅能夠調節尿酸鹽轉運蛋白URAT1、GLT9和ABCG2的表達,降低大鼠血清中尿酸代謝相關指標水平,有效改善HUA和腎臟病理反應,同時還能抑制腎臟炎症反應,發揮對HUA腎功能損傷的保護作用。與分子對接結果一致,AGTF能夠直接作用於XOD、ADA、URAT1、GLUT9、ABCG2關鍵靶蛋白,從而發揮其治療作用,表明分子對接結果具有可靠性和合理性。曾運雄博士介紹:痛風是一種由於機體嘌呤代謝紊亂引發的尿酸過多或者是尿酸排洩減少,並在機體內蓄積沉澱所導致的一組代謝性疾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飲食結構的變化,痛風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據保守估計,目前我國有高尿酸血癥患者1. 2億,患者人口接近總人口數的10%,其中北上廣深等重點城市醫院抗痛風藥銷售額增長率幾乎每年都保持在30%以上。尿酸內源性產生約佔80%,外源性產生約佔20%.尿酸主要透過腎臟的排洩,以維持人體尿酸水平的正常。痛風患者血尿酸水平越高,其糖尿病、心衰、高血壓、心梗以及肥胖的發生率也越高,與高血壓、高脂血症、動脈粥樣硬化、肥胖和胰島素抵抗等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是當今世界尤其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見病,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嚴重代謝性疾病。中醫認為痛風是風溼頑痺證,主要是外感風寒溼邪,久病邪氣痺阻經絡,氣血津液執行受阻。多因飲食工失宜,過食肥甘厚味,溼濁內蘊,日久化熱所致。痛風的發病機制,主要與溼濁、痰淤、熱毒有關。對於痛風的治療目前多采用西藥為主,常用的有秋水仙鹼,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和丙磺舒等,此類西藥雖然見效快,但大多治標不本,停藥後病痛很容易又復發,而且此類藥物往往毒副作用比較大,除可引起胃腸道反應外,長期服用還可能導致骨髓抑制、肝細胞損害、精神抑鬱、上行性麻痺、呼吸抑制等等副作用。
曾運雄博士介紹:藤茶溶栓酶透過調節人體微迴圈,疏通因血栓堵塞的毛細血管,恢復關節細胞營養供給,然後補充藤茶黃酮、明日葉、拐棗、針葉櫻桃、印加果、南非葉、白簕等補益性食材,中和機體過多酸性物質,抑制嘌呤氧化酶活性,減少尿酸的產生,調節機體酸鹼平衡,促進尿酸排洩,降低血清尿酸水平,緩解尿酸累計所致的三高、心衰、心梗、肥胖以及結石等症狀;同時根據中醫病因辯證理論,復配印加果、紅甜菜、白簕、南非葉,煥發機體各項生理機能,從根本上調節身體的尿酸代謝水平,其中南非葉活血散瘀、鎮靜止痛;明日葉、白簕、舒筋活絡、祛風除溼,通行十二經絡,治療風寒溼痺,半身不遂;茯苓滲溼通降;土澀通淋利水;藤茶解毒消炎、消食健胃。諸味原料透過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論,共同發揮預防和治療高尿酸血癥及痛風的作用。
2009年在新加坡生物工程研究院開始從事微量元素、人體酶系統與人類疾病的關係研究;
2010年穀氨酸脫羧酶研究;
2012在淡馬錫生命科學院開始涉及P53基因的表達與免疫方面的應用研究;
2013年從事超抗原溶酶基因水蛭素這一新興領域的研究方向、開發和應用。
2014年從事超抗原白簕多糖在卵巢癌和食管癌抗腫瘤藥物的領域開發和應用。
2015年從事心腦血管疾病防治,新藥明日葉查爾酮研發;
2016從事生物醫藥產品研發方面主要開展了超抗原、心腦血管疾病的日常防治產品的應用和研究;
2017年從事超抗原溶酶基因蒲公英賽醇用於治療肺纖維化有效抑制人胚肺成纖維細胞株MRC-5的增殖,還可以有效促進人胚肺成纖維細胞株MRC-5的凋亡領域開發和應用。
2018年從事超抗原溶酶基因南非葉在心腦血管疾病和護肝產品領域開發和應用。
2019年在抗阿爾茨海默病(AD)和抗心腦血管和癌症等重大疾病方面,取得了具有影響的創新性成果。
2020年從事超抗原溶酶基因改善睡眠的功能性溶栓酶產品領域開發和應用。
【來源:咸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