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照高樓相思古詩兩首:明月照高樓,日暮不垂帷
“晨風鳴北林,熠耀東南飛。
願言所相思,日暮不垂帷。
明月照高樓,想見餘光輝
玄鳥夜過庭,彷彿能復飛。
褰裳路踟躕,彷徨不能歸。
浮雲日千里,安知我心悲。
思得瓊樹枝,以解長渴飢。“漢朝《別詩》
明月高樓是常見的景色,尤其傳統中國,都有中秋望月的習俗,在高樓上沐浴一年中最美的月色。這種習俗是從上古時代的祭月而來。
上古祭祀月亮星辰的重大祭祀,都會選擇高臺,或因為地勢,或人工壘成祭壇。生產力發展之後,也常常普通人家高樓望月拜月,向月亮祈福,寄託相思和心願。
漢朝並沒有特定的中秋節,秋天祭月,多在秋分。而那個時代,雖然已經有諸多照明燃料,比如油燈,蠟燭,但普通的人仍舊愛惜天光和夜光。
秋夜可以看到許多婦女藉著月色在窗前織布。有條件的家庭此時也會有小樓,通常供女子居住。那秋天明月下窈窕的剪影,讓人生出愛慕和懷念。
秋天來了,隨著秋天到來的,是物候的變化,樹葉在北風中凋零,有老鷹盤旋在上空,向東南方向去覓食,而此時,也正是許多男人趁著秋涼去外地謀生的時候。
離別總是令人惆悵的,遊子的心中,家是最後的堡壘,愛是回望中的動力。
他在南去的路上,回想著他們的山盟海誓,女子說,我夜夜不垂下窗簾,只為看得見遠路,等著你歸來。
於是在每個明月的夜晚,男子都能想象月光照在樓上,沐浴在她山上的光芒。她站在明月的樓上,等著他回家。
又是一年的秋天,燕子飛過客中的旅館,那是燕子們又一次要回家了。它們比翼雙飛。
而我卻在秋天裡,牽起衣角,擦著眼淚。
在外的日子,漂泊不穩定,沒有賺到錢,苦悶彷徨,也沒有經濟回家。
我知道你在焦急怨恨等待,浮雲蔽白日,遊子不知返。
但是,浮雲蔽白日,誰知道我的悲哀。
我願意有一塊安穩的地方,結束這種漂泊,我願意我和你能像鳥兒一樣,有一個固定的家園。
但現在,你在家鄉的樓上,我在西風的路途。
可以想見這漢朝的普通人家高樓,也未必有多高。女子在日漸破敗的樓上等老了青春,男子用想象和思念,安慰艱辛漂泊的客路。
明月高樓,一多半是深到內心的美和情懷,是他心中最美的愛和家園。
有人說這是李陵寫給蘇武的別詩,但是明顯,這是一首遊子思念愛人和家園的作品。
這也是最早的明月高樓詩,已經出神入化,將那種遊子漂泊和對家和愛的想象依戀表達得十分透徹。而且這樣一個男子的心情。
解釋了自己為什麼不能回家的原因,混得不好,無力回鄉,愛愧疚和相思中徘徊。
“願言所相思,日暮不垂帷。
明月照高樓,想見餘光輝。”
簡直是神來之筆,那樓上的女子,故意不放下窗簾,那明月直射到高樓上。那是男子心中的神龕。所謂愛情成了頑固的信仰,在回憶中在想象中咀嚼溫慰。
在漢朝末年,兵荒馬亂,人口銳減。許多人出去了不再回來,死在路上。
他們在路途的艱險跋涉裡,能夠安慰他們的,就是那高樓明月下妻子和愛人的影子吧,比月亮真實,那是一種心理上的望梅止渴。
我很擔心他回不去。或者他也知道,回不去。
這首漢朝的詩,有種清曠和悲傷,像露水明月的光芒,在寒夜裡。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
借問嘆者誰,言是客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
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
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曹植 (魏晉)《明月上高樓》
實際被後世廣泛記得的是曹植的明月照高樓。寫的是明月下女子的苦相思。
那明月照在高樓上,流光盪漾,這應該是秋分左右月色。
上面有一個女子悲哀嘆息的聲音。
這裡就插進了一個對話,問這個女子是誰,為何嘆息。
她說自己是遊子的妻子,丈夫已經出門十年,我常常一個人守在家裡。
丈夫像康莊大道上飛揚的塵埃,飛在喧囂熱鬧的遠方都市,
而我則像沉澱在汙水中的泥土,不見天光。
丈夫和我處在不同境遇裡,就算是相會,也不知道何時或者是否還和從前一樣,恩愛和諧。
曹植的這首詩,顯然和漢朝別詩,有所不同。這裡暗示了丈夫的負心,女子的貞靜和憂愁。
這裡更同情孤獨的女性,被拋棄被冷落的孤獨命運。
但是曹植的明月高樓,流光徘徊,更有一種月色之美,襯托女子的品質高潔華美。
曹植時代和之後已經開始用妾擬託自己,表達一種懷才不遇。
但是整體的格局和深邃是遜色漢朝無名氏的《別詩》的。
後世多用“明月照高樓”來寫思婦之悲,但是我還是最喜歡漢朝的別詩,那相思裡深沉的悲愴。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