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近代還是現代,政治和服裝看似毫不相關,但實際上卻緊密相連。
就好比中山裝,屬於是時代的符號,屬於是大變革年代裡,新舊思想碰撞的產物。
又例如毛澤東在1945年,參加重慶談判前夕,所戴的那一頂盔式禮帽,便是周恩來所贈。
看似簡簡單單的一頂帽子,確實周恩來精心準備的,其中暗示著諸多內涵。
毛澤東一般情況下不愛修邊幅,很少會透過服裝,去表達政治訊號。而重慶談判時期的那頂帽子,是偉人一生當中,少數透過“服裝”發出政治訊號的場景。
1945年,毛澤東那頂盔式禮帽,所表達的含義就是:國共合作。不得不說,周恩來此番為毛澤東“設計形象”實屬高明之舉。
而這一切,要從下面的這張圖片說起。
左邊是孫中山先生,右邊是毛澤東,倆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曾擔任過中國的領袖,一位是大革命的中流砥柱,一位是革命的後起之秀。
他們所佩戴的帽子,原先被稱之為考克禮帽,又叫拿破崙帽,其實更通俗的叫法,稱之為盔式太陽帽。
這種帽子最開始的時候,在中國始於清末民初,很多從海外歸來的華僑,以及倡導新思想的愛國人士,喜歡佩戴這種帽子。
久而久之,這種盔式禮帽,也就成了沿海一代以及國外華僑,非常喜歡的一種禮帽。
孫中山在革命之初,獲得過國外華僑的廣泛支援,而他本人也喜歡佩戴這種盔式太陽帽。
因為孫中山先生常常佩戴這種帽子,所以又被稱之為中山帽,又或者是華僑帽。
所以在很多張歷史照片當中,孫中山就曾帶著這樣的帽子出現在鏡頭裡,包括跟黃埔軍校的學生拍照時,也帶著這種盔式帽。
這種帽子也產生過誤會,國外尤其是南陽地區的華人群體,也都喜歡這種帽子,看似跟“越南帽”有些相似,實際上兩種帽子的比例和帽簷,是有許多區別的。
1925年,孫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他的遺願鼓舞著後人,繼續投身於大革命的浪潮。
從以上便可看出,中山帽以及中山裝,已經不僅僅是服裝那麼簡單了,也代表著大革命的歷史符號。
孫中山是主導國共合作的,他看清了革命勝利最大的希望,就是扶助工人和農民,國民黨聯合共產黨。
也是因為國共合作,北伐大軍勢如破竹,從小小的南方角落,短短几年就打下了半個中國,一直打到東北易幟,完成形式上的祖國統一。
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政變,導致國共分裂,開始了將近十年的國共內戰。
這時候也就出現了,國共兩黨都在讚揚歌頌孫中山先生。
共產黨將蔣介石等人視為反革命,主要理由就是違反了大革命時期的理念,完完全全違背了孫中山先生的遺願。
蔣介石、李宗仁、汪精衛等人,更是總理總理的掛在口頭,動不動就拿孫中山先生的理念說事兒,實際上他們內心比誰都清楚,他們已經放棄了孫中山的革命路線。
重點在於:國共兩黨,都在爭奪“孫中山先生”這塊輿論高地,都認為自己會繼承孫中山先生的遺願。這也為未來毛澤東的那頂中山帽,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到了1936年的年末,此時再看孫中山的政治遺產,已經被蔣介石破壞了大半,而蔣汪依舊不厭其煩的,口口聲聲說總理怎麼樣怎麼樣。
民國建立了,1936年的民國,依舊叫民國,可跟孫中山遺願裡的民國大相徑庭。這是擺在明面上的事實,然而蔣介石一邊反共一邊提總理,這一幕怎麼看怎麼諷刺。
戰爭依舊在繼續,而且比內戰更可怕的是,日本人侵吞東北,將近三分之一的國土淪陷。
中國人內部的戰爭打了一場又一場,北洋舊軍閥被打倒了,以蔣介石為首的新軍閥,則連番血戰。
亡國的危機懸在頭頂,張學良和楊虎城等等愛國將領,發動了西安事變,周恩來從中斡旋,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
也就是說,恢復孫中山時期的理念,國民黨和共產黨再次攜手。
同樣又是國共合作,國民黨是以蔣介石為首的獨裁體制,走血腥黑暗的資本主義路線;共產黨是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為首的工農政黨。
這個時候回頭看,孫中山的政治遺產,還剩下多少呢?他所制定的通往勝利之路,已經沒了國民黨的身影,而共產黨則始終堅持扶助工農。
抗戰爆發之後,半壁江山淪陷,考驗著中華民族的堅韌,首都從南京轉移到了重慶。
日復一日的撤退,從東三省一直撤退到了山城,主要的工業城市,都落入了日寇的手中。
以至於某些國家,甚至不承認中國的存在,在共抗外辱的關鍵時刻,蔣介石所謂的國共合作,是沒有多少誠意的。
張群說得很對,蔣介石是被西安事變給嚇怕了……,他既不敢大規模反共,又不想合作,所以開始搞摩擦,甚至製造皖南事變的慘案。
好在最後中國男兒立志趕走侵略者,這才戰勝日本。抗戰勝利之後,和平自然成為中華兒女的願望,連年戰亂,他們早已希望不要再打仗。
老調重彈的戰略和戰術問題,又擺在了兩個黨派的面前。
蔣介石擁有戰術方面的絕對優勢,如果算上地方民團、以及各大國軍派系尚未上報的武裝,國民黨的兵力接近千萬!
可戰略方面,共產黨明顯佔據主動,原因非常簡單,因為當時中國的富人是少數派,窮人佔了絕大多數。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農業國家,雖然經歷過近代工業革命的沖刷,但農民依舊是社會的主要組成部分,而共產黨又是為工人和農民利益而奮鬥的。
這還不算之後幾年,因為蔣介石錯誤政策,而導致的大批返貧市民。
侵略者已經被打走,國共兩黨的合作,也出現了重大的分歧。
蔣介石這個反共頭子,在戰術上擁有絕對的優勢,而他又深深知道自己在戰略上的被動,為了維護自己的獨裁統治,所以早就為日後的內戰做好了準備。
又加上各路歪頭軍師的出謀劃策,所以蔣介石在1945年8月,連續三次致電毛澤東,想讓共產黨的領導人去往重慶。
蔣介石的美國盟友,也邀請毛澤東去重慶,參加中國的和平談判。
蔣美猜測毛澤東不會去重慶,再加上蔣介石擅長搞鴻門宴,將無數政敵挑落馬下。
毛澤東如果不去重慶,輿論上就會陷入被動,經過多方面的考慮之後,決定去往重慶,參加談判……
而八年來,周恩來長期在重慶領導工作,他是8月25日的晚上,得知毛澤東要去往重慶,到達時間是三天之後的28日。
所以周恩來立刻安排重慶的八路軍辦事處,要做好一切準備工作,詳細列舉了衣食住行吃穿等等等方面的指示。
周恩來自然知道,這次談判是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也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每個細節都要嚴加註意。
當時辦事處的領導,是錢之光、徐冰、張明等人,他們透過秘密電臺,傳達了周恩來的指示。
周恩來開始為毛澤東“設計形象”因為毛主席,是紅色政權的領袖,揮手間的每個動作,都會被各國媒體做出各種解讀。
毛澤東之前,倒是不怎麼注重邊幅,自然談不上用服裝來表達政治訊號。他在延安的時候,常常穿著一身破衣服,和老百姓同吃同住。
可如果到了重慶,外在的衣著顯然要根據場合而改變,不僅要穿得更加正式,也要體現出和平的姿態。
而透過服裝釋放政治訊號,也是國際慣用的方式之一,周恩來考慮到了這一點。
再有就是,國民黨的媒體,總是抹黑誹謗毛澤東的形象,這些記者連毛澤東的面兒都沒有見過,就各種造謠汙衊。
而今毛澤東即將到達重慶,是多數記者首次見到毛澤東,所以周恩來認為,要留給重慶一個較好的印象。
周恩來思考許久,於是他做出決定,把自己的考克帽,送給毛澤東戴上。
前文說過,這頂帽子在中國,被稱之為中山帽,是孫中山經常佩戴的帽子,體現了大革命時期的歷史符號。
當週恩來拿著他的禮帽,到毛澤東面前的時候,他解釋說:“主席把考克帽拿在手中,稍有揮動,顯示出來則是扭轉乾坤的力量。”
毛澤東非常喜歡這頂帽子,他仔細打量著中山帽,他說周恩來想的很得體,這次從延安到了重慶,就是要展示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形象,顯示出解放區萬眾一心、無所畏懼的力量。
揮動考克帽,顯示我們力量:這頂帽子,我戴了……
綜上所述,毛澤東戴上了周恩來贈與的中山帽之後,所以釋放的政治訊號,已經是不言而喻。
到了8月28日,毛澤東乘坐飛機,從延安出發去往重慶,這也就有了那張著名的照片。
毛澤東帶著周恩來贈與的中山帽,走下了飛機的舷梯,而《解放日報》當天發表文章,評價這張珍貴的照片,說毛澤東頭戴盔式太陽帽向人們揮手。
關於毛澤東的外在形象有多麼重要,從他下飛機時候的場景便可看出一二,這位紅色政權的領導人,即將登上世界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
毛澤東到達重慶之後,他高大魁梧的形象,在媒體圈引起了轟動。
大公報的王淮冰,回憶這一重大場景的時候,說他採訪完毛澤東之後回到城裡,然而卻看到多位國際問題專家,在討論毛澤東會不會來重慶?
在後人看來,這一幕是搞笑的;但在當時的重慶看來,這一幕又是國民黨可悲的,大部分人都低估了毛澤東的勇氣。
如果沒人阻止的話,估計這幫人又會在報紙上發表文章,談論毛澤東會不會來重慶……
這一幕不僅是黑色幽默,也代表了重慶各界的真實想法,懷疑毛澤東會害怕危險,不敢來重慶談判。
相比於而言,新華日報自然早就得知毛澤東到達重慶的訊息,所以發表文章,說八月是偉大的日子,有偉大的新聞。
現場數不清的記者,猶如在進行攝影競賽,拍攝時間接近半個小時,以至於美國的駐華大使赫爾利,對著毛澤東說這像是好萊塢。
尤其是美國的記者,那感覺猶如是登上了戰場,捕捉毛澤東的一舉一動,各個鏡頭。
這些記者尤其是資本主義國家的記者,他們自然想要捕捉到毛澤東的負面形象,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都會為此大書特書。
緊接著,重慶的各大報紙開始刊登文章,標題主要集中在“毛澤東來了”這五個大字上面。
毛澤東的形象,整個震撼了重慶的政壇,也震動了世界。
關於毛澤東的個人形象,照片立刻登上了國內外的各大報刊,而毛澤東所佩戴的帽子,也自然成了很多人關注的物件。
之前,很多謠言和誤解,集中攻擊中共紅色政權的毛澤東;可隨著毛澤東的到來,各種謠言不攻自破。
正如同那頂中山帽所傳達的含義,毛澤東是為了團結而來,是為了和平而來,他是帶著國共合作的誠意來到重慶的。
很多知名媒體,將毛澤東到重慶,比作跟“日本戰敗”同樣的喜訊。
以及柳亞子,將毛澤東稱之為“彌天大勇”。
正如同周恩來所猜測的那樣,毛澤東的形象以及膽魄,改變了重慶這邊的多數人,對中國共產黨的看法。
從這裡便可看出,周恩來贈與毛澤東盔式禮帽的深意,繼承孫中山先生的遺願,表達出國共合作的誠意,希望太平常駐人間,確實高明之舉。
值得一提的是,毛澤東到了重慶之後,周恩來為了設計毛澤東的外在形象,遠遠不止於那一頂中山帽。
在辦事處的工作人員當中,有一位二十六歲的年輕女子叫李靜,她擔任的是機要組長,就曾負責過毛澤東的衣著。
李靜是廣東澄海縣人,出生於1919年9月,少女時期就參加了抗日武裝,後來成為中共特工,十八歲那年參加共產黨,長期在南方工作。
李靜因為表現突出,所以兩年前被調到了八路軍的重慶辦事處,主要負責電臺機要。
根據李靜的回憶,她描述了毛澤東在重慶談判時的穿戴,因為天氣逐漸轉涼,所以辦事處要提前準備毛衣。
而毛澤東在延安的時候,穿的一直是舊毛衣,很多地方都已經破損。而今要參加重要的重慶談判,舊毛衣不僅不符合形象,而且也不怎麼保暖。
原先的舊毛衣,在延安的時候倒是無傷大雅,可如果穿到重慶,顯然就不怎麼應景。
而周恩來非常注意細節,也關心毛主席的健康,所以想找人織一件新毛衣給主席。
李靜因為身體不好,所以在療養院治療,她突然接到了上級的緊急任務,要她儘快去往辦事處。
在這關鍵時期,李靜一聽有任務,所以趕緊去往辦事處,她到了目的地之後,見到了辦事處的機要科科長童小鵬,也就是未來的新中國統戰部副部長。
童小鵬拿出工作時的嚴肅,他說:“李靜同志,周副主席交待讓你在這兩三天的時間裡,給毛主席織一件毛衣。”
李靜一聽這話,內心非常的興奮,因為在多年來的戰爭歲月當中,毛澤東一直是中共的領袖,是帶領中華民族解放的領導人。
而今毛澤東來重慶,居然連一件新毛衣都沒有,生活是如此的簡樸,所以李靜認為這個任務是光榮的。
李靜回憶這段歷史的時候說:毛主席為了民族的解放和階級的翻身,南征北戰,英勇奮鬥……我一定要完成好這個任務,讓毛主席穿著新毛衣回延安,領導中國革命勝利前進……
李靜選擇的材料,是深藍色的中粗線,這是當時質量比較好的一種毛線。
有了毛線之後,就要解決下一個難題,那時候條件困難,沒有專業的織針。
李靜又找來了四根竹條,然後讓廚房裡的師傅,幫忙做成竹針,用來織毛衣。
廚房的師傅手藝很好,完成了四根竹針的製作之後,又將其插入了大米當中,來來回回插了很多次,所以竹針在摩擦的過程當中,又光滑又尖銳,非常適合織毛衣。
時間緊任務重,李靜來不及休息,加班加點地不睡覺有時候雙眼都花了,揉揉眼睛繼續織毛衣。
李靜一直忙到凌晨,織毛衣織的頭暈眼花,於是揉一揉雙眼繼續工作。
實在是太累了,李靜就躺下來睡兩個小時,醒來之後繼續工作。甚至大腦已經睡了,雙手還在不停地織。
這套竹針,一直儲存在重慶紅巖革命紀念館展廳裡,長約三十多公分,五毫米的直徑。
很難想象的是,單從外表來看,這四根竹針,曾經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為毛澤東服務過。
而竹針原先的主人,也為歷史留下了大量的珍貴資料,以供後人參考。
不得不說,周恩來實屬細心,除了表達國共合作的那頂盔式帽,還要照顧到毛澤東的形象,最主要的是也特別注意毛澤東的安全,為此進行過周密的部署。
到今天,重慶談判已經過去了八十多年,時間距離我們並不遠,至今都能感受到,國共兩黨博弈的驚心動魄,每個細節都含義深遠。
編者簡介:
我叫宋小樂,一位90後奶爸,普通家庭出身,專職寫作5年,靠自媒體寫作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現在已經月入過萬,還與多家新媒體公司有合作。
如果你對自媒體、寫作、賺錢感興趣,想每個月都能靠下班時間做副業、兼職實現財務自由,可以微信搜尋關注我的公眾號【今日人物誌】,一起探討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