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娛完了。
這四個字大概是今年所有人的心聲。
明星搶著誰翻車更快,平臺比著誰的節目更爛。
不過不管觀眾如何吐槽,明面上依舊是不敢說、不可說、不能說。
但最近的一個短片居然徹底撕開了這層遮羞布,直喇喇地喊出“內娛完了”。
好傢伙,可真敢啊。
真不怪莉莉安大驚小怪,在娛樂圈遍地“假人”的當下,聽一句真話太難了。
各大綜藝更是沉迷於自我閹割,用劇本堆砌出一副歲月靜好。
爛透了也無聊透了。
這個短片來自《一年一度喜劇大賽》,我也是追了好幾期才敢安利。
節目已經播出大半,評分目前還維持在7.9分。
在這兩年內娛“喜劇荒漠”的環境下,著實屬於難得的出圈綜藝了。
甚至有很多網友喊話春晚:趕緊去這檔綜藝挖人!
演員成就了這部綜藝的口碑,但它真正出圈還是因為內容。
夠真實,夠辛辣,夠諷刺。
尺度之大,一度在停播的邊緣反覆試探。
1
我們先來看看“那魚”怎麼完了。
這個劇目叫《偶像服務生》,講述的是一個過氣愛豆去餐館應聘的故事。
上來先是一頓自我介紹,直接諷刺兩大選秀公司:
“是我練習時間長九年半的個人練習生孫天宇;就讀於躍滑職業技術學校,挖機機挖專業的。”
樂華和哇唧唧哇內心:你直接報我名字得了。
而他最擅長的技能是道歉,張口就來:“最近因為一些私人問題佔用了公共資源。”
“對不起接下來我一定會謹言慎行,請大家原諒我的年輕氣盛。”
“我還只是一個單純的大男孩。”
老闆直接精準吐槽:快三十的大男孩,你們這道歉文案都一個媽生的?
鋪墊完秀人身份,接下來就直接開損:你家有什麼魚推薦嗎?
這個魚這個魚、這魚這魚都不錯,但是那個魚不太行。
那魚為什麼不行?因為那魚完了。
你以為就這?不過是開胃小菜罷了。
接下來更是一頓操作猛如虎,直接把秀圈粉圈的亂象翻了個底朝天。
先是舞臺上的賣慘利器“回鍋肉”,指那些多次參加選秀就是火不了的愛豆。
浮誇的掩面,擠幾滴眼淚,顫抖的聲音,越慘越好的說辭,我真的好委屈!
還有被所有圈層深惡痛絕的“私生粉”,私生粉不配做粉絲!
即使唱歌調子跑到飛起,跳舞全程跟不上動作,最後的ending也要對著笑中帶淚,並且伴隨著大喘氣。
因為如果不喘,隊友就會說你划水(難道不是事實?)。
真的是應了老闆的那句:內娛有你這樣的能不完嗎?
但是當這個劇目的背景是建立在愛豆去餐館找工作餬口下,就更多了一層荒誕。
他們又何嘗不是資本遊戲的一個商品,在臺上扮演著“假人”。
就像流水線上的產品,一茬兒接著一茬兒地復刻,光鮮的背後,盡是悲哀。
到這裡才發現,看似諷刺花瓶偶像,核心直指的是整個行業的亂象。
實力和塌房指數成反比的秀人、靠控評和資料造假決定的出道位、毫不掩飾圈錢嘴臉的資本、被強行喂屎的觀眾。
而這個讓人討厭的愛豆最後的呼喊,更是代表了廣大觀眾的心聲。
祝那些垃圾流量糊掉!垃圾公司塌房!
人造流量充斥市場,難道內娛就真的沒有實力派了?
當然有,劇目《最後一課》告訴你,他們去哪兒了。
昔日2012級最優秀的畢業生,老師心中的得意門生,歷屆師弟師妹的榜樣模範。
現在淪落為在密室逃脫裡扮演一隻埋伏在垃圾桶裡的喪屍,以維持生機。
偶遇老師之後,他覺得無地自容,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社死場面”。
當他們大喊出“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只要用心來,處處是舞臺”時,我笑不出來了。
儘管現實一遍又一遍地給他們潑去冷水,也依舊保有對舞臺極致的熱愛。
這個劇本是蔣龍上《一年一度喜劇大賽》最有執念的劇本,因為這就是他的人生。
這個“他”,指所有的“腰部演員”。
無法掌控自己的選擇,吃了上頓沒下頓,總是很有盼頭,但又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有。
說來也奇怪,如今的影視劇一部接著一部播,看起來市場需求非常大。
而且愛豆都能去演戲,哪怕頂著一張面癱臉,還能霸佔主要角色。
這樣看起來,演員的門檻似乎也不高。
可儘管如此,實力演員依舊無戲可演,或者淪為他們的背景板。
但這就是影視圈當下的真實圖景,諷刺又好笑。
也難怪爛片扎堆,觀眾只能吃垃圾了。
2
但是讓內娛完了的,又豈止這些選秀公司和人造偶像?
畢竟哪怕是好演員,也擋不住劇情無腦雷同,甚至離譜到飛起。
《一出不好戲》就用一群編劇類似即興的頭腦風暴,改編《小紅帽》IP電影,藉此諷刺了當下編劇屆的種種亂象。
大家是不是習慣了逢到爛劇就開罵編劇?但他們可能在食物鏈的最底層。
製片人一句話,就可以推翻整個劇本的架構。
在資本和市場面前,他們也得被迫放棄所謂的藝術追求。
甲方最喜歡的,就是畫大餅,動不動就是建立小紅帽系列的元宇宙。
對於其他的好作品,則是能改就改,能蹭就蹭。
是不是像極了內娛某些導演,一部電影拍出好幾部,即使再爛也要打著理想主義圈錢的嘴臉。
但圈錢也要想勁兒法子迎合觀眾,那就當下流行什麼拍什麼。
於是不管合不合適,符不符合常理,萬物皆可甜寵。
要不傻白甜,要不大女主, 違背倫理不重要,能炒cp最重要。
劇情不夠,歌舞來湊,內涵不夠,煽情來湊。
國內抄襲有風險,那就“致敬”國外經典,美其名曰國際化。
最後四個編劇陷入混亂,瘋狂又無奈地一起喊出“我們給大家寫爛片兒了!”
彷彿一場鬼扯的鬧劇,但又何嘗不是當下的影視劇市場。
我們氣憤到大喊“國內沒有編劇了嗎”,除了改編就是抄襲,還搞得一地稀碎。
同時他們又何嘗不充滿無奈,在資本和平臺的閹割下,除了妥協還是妥協。
但是出品這些爛劇的平臺,吃相也沒好到哪裡去。
中插廣告、遊戲彈窗、升級會員、超前點播、付費加速包……
追劇人看到這幾個詞已經開始頭疼了。
《網際網路體檢》就是用“體檢”的殼兒,把各大APP的離譜操作全都諷刺了個遍。
首先是下載註冊,一頓操作之後,個人資訊就已經全部被客服獲取了。
倒也習以為常,因為:大資料時代,沒有秘密。
接下來的一些列流程,真是又離譜又真實:
抽血的時候只插不抽,想要繼續服務請下載體檢中心APP;
抽血速度慢如蝸牛,想要提速就夠買加速包;
拍胸片只能拿到六十分之一,想要完整胸片必須超前點播。
小夥兒終於被折磨到失去耐心,怒吼道:
“我已經是會員了,還讓我花錢買片,不覺得你們吃相很難看嗎?”
莉莉安默默抬頭看了一眼右上角“愛奇藝”的logo。
罵你呢,聽見沒有。
可儘管如此,作品的最後,他還是被工作人員“就是要給家人送福利”的話唬住,開啟手機開啟狂熱下單模式。
沒看懂的時候,就覺得他蠢得好笑,看懂之後,又多了一絲可笑。
這熟悉的味道撲面而來,這不就是被網際網路各種套路綁架卻又無能狂怒的自己。
自以為是觀眾和消費者,其實都是一茬兒接一茬兒的韭菜。
再這麼演下去,內娛的底褲都快被扒完了。
3
沒有一檔節目可以保證每個節目都贏得滿堂喝彩,但《一年一度喜劇大賽》至少保證了大部分的口碑。
說實話,莉莉安一開始看到“喜劇”這兩個字,心裡多少有點慌。
畢竟這兩年該型別的綜藝口碑直接呈斷崖式下滑,後來乾脆不做了。
內容空洞、強行尬笑,刻意煽情是他們的通病。
即使是一些不錯的喜劇電影,似乎也只是完成了“把人逗樂”這個淺層次的任務。
又或者喜頭悲尾,故意將作品分為兩段,一半笑,一半按頭觀眾流淚。
唯獨少了一種真實的尖銳和深刻。
其實說到底,就是“不敢”,因為自身或者外界環境的因素。
與此同時發生的,是專業喜劇演員的消失,喜劇變得面目全非。
段子稀碎、爛梗扎堆,在臺上演繹的人也變成了“唯流量論”,誰火誰上。
就連春晚,也已經變了味兒。
但是《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卻打破了這條“約定俗成”的規矩。
極端流量化的娛樂圈、網際網路大坑,包括我們每個人都在遭遇的容貌焦慮、社恐、拖延症等現實問題。
無一不正中城市青年的下懷,戳中了當代年輕人的“痛點”。
一個好的喜劇作品從來不是僅僅停留於好笑的層面。
它也可以有意義,可以揭露現實,辛辣地諷刺實事。
如果春晚能夠早點把他們請過去,又如何會被觀眾罵成那樣。
雖然這檔綜藝也存在很多缺陷,並不是每個節目都讓人滿意。
但作為觀眾,我很欣慰有這樣的一個平臺,給一些不知名但有實力的演員提供機會。
看到他們的才華變成讓人捧腹大笑的作品,看到喜劇魅力再次綻放。
有他們,莉莉安突然覺得有內娛暫時還完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