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於《中國—東盟博覽》2021年12月·下半月刊 撰文/鄭友 攝影/韋世宏
水晶宮、百魔洞、百鳥巖、賜福湖等自然景觀以及罕見的壽星群體,是時間和大自然賦予中國長壽之鄉巴馬的寶貴財富。對於常年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山水岩溶皆尋常,時間的流逝似乎不再那麼重要。時間之中,山水之外,是我們此行的方向。
大自然是一位技藝精湛的雕刻師
2004年的一天,巴馬那社鄉的村民偶然發現一個吹來涼風的小石洞,便好奇地砸開。這一砸,一根根形態各異、琳琅滿目的水晶狀鐘乳石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大自然用時光雕刻的傑作驚豔了世人。
水晶宮的洞口位於岩溶峰簇的山坡上,高於現代侵蝕面。當我們走進水晶宮時,洞內恆溫20℃的環境安慰了在深秋受寒的身心。
水晶宮洞穴發育在峰叢窪地谷地岩溶地貌區,地形起伏較大。沿廊道前行,滴水沉積而成的巨大石鐘乳、因流水而沉積的層層疊疊或萬條垂下的石瀑、飛濺水沉積而成的石蘑菇等鐘乳石讓我們目不暇接。
水晶宮驚豔世人的是大面積的鵝管石以及石毛。水晶宮分佈著中國最大面積的鵝管石和石毛,尤以石毛最能彰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會長毛的石頭”是對溶洞內石毛、捲曲石、晶花等最為形象的描述。這些石毛、捲曲石、晶花或向四面八方生長,或向內蜷曲,佈滿了巴馬水晶宮的洞頂,將巴馬水晶宮洞頂染成漫天皆白。
在洞內的部分地方,遊客不得不低頭穿過玻璃通道,往通道兩旁望去,一朵朵晶瑩剔透的晶花十分美麗。“每次看到這些,總是喜歡停下腳步來慢慢欣賞它的美麗。”水晶宮導遊韋琳菲帶領著我們遊覽時說道。
水晶宮不僅僅給外地遊客提供了一個領略山川秀美之地,更是給當地人增加了就業的機會。韋琳菲兩年前成為水晶宮導遊,“剛成為水晶宮的導遊時,來水晶宮觀賞、遊玩的遊客絡繹不絕。”她回憶道。
走在水晶宮內,“水滴石穿”“一吻千年”等對岩溶洞描繪的詞彙在我的腦海中閃現。從2007年水晶宮被開發成旅遊景點至今,14年的時光裡,來來往往的遊客被它那些奇譎的石頭所折服。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曾經熱鬧的水晶宮按下了熱鬧的暫停鍵。如今遊客三三兩兩進進出出,少了些往日的喧囂。水晶宮興許不知道這些事情。洞內,一根根石筍向上生長,一條條鐘乳石倒懸,或許,千百年後,那些鐘乳石和石筍在上天的安排下終會相遇。
Tips:石毛屬於非重力沉積鐘乳石。當洞內空氣流動十分微弱,洞頂的毛細管滲出來的水的表面張力大於地心引力時結晶生成;或由於洞內空氣流通性差,懸浮在空中的水汽附著在鐘乳石表面結晶生成。
河流的故事
在水晶宮中所看到的那層層疊疊的波浪形鐘乳石,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遠古時期在此噴湧而出的盤陽河的故事。如今在水晶宮中,盤陽河已經暗藏在地下。但在洞外,盤陽河又再一次湧現,勾勒出了巴馬的山水風貌,也賦予了巴馬人與時間抗衡的能力,許下了一道名為“命河”的祝福。
在群山相擁的一塊盆地上,盤陽河的一段酷似一個巨型草書體“命”字鑲嵌在廣袤的田野中間。若是稻穀成熟時節,碧綠的命河在一片金黃色的海洋中彎彎曲曲地流淌而過,所帶來的視覺享受是十分愉悅的。
似乎是上天的安排,盤陽河的巴馬命河一帶恰好分佈著巴馬最多的長壽老人。從地下流出的盤陽河泉水,成為了人們的飲用水源。科學家們曾對盤陽河泉水做了研究,發現水中的礦物質含量十分豐富,含有鈣、鎂、鍶等,還有偏矽酸。由此可見,優質豐富的天然水資源是當地人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
在巴馬的長壽密碼中,命河僅僅是其中一個。
盤陽河作為巴馬長壽文化的主要載體,在巴馬瑤族自治縣境內是從坡月村流出地表,滋養著巴馬人。
而盤陽河在一開始的地方留下了著名的百魔洞。百魔洞,在壯語中是“泉口”的意思,構造為有著南北兩洞的桶形通天洞。但洞中的景象一點也不“魔”,而是一種宛若仙境般的存在。
進入洞口先是遇見許多“候鳥人”十分熱衷的“磁療區”。他們或躺或坐,在地磁豐富區域中享受著時光的靜好。
“‘候鳥人’是我們對那些來自北方的人的一種稱呼,他們在百魔洞附近的坡月村居住3~4個月的時間然後返回。目前巴馬的‘候鳥人’已有2萬多。”巴馬瑤族自治縣縣委宣傳部外宣科幹部蘇瑞寧說道,“‘候鳥人’主要是老人們,他們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邊的生活方式。”
在百魔洞附近的坡月村,基本只能見到老人慢悠悠地行走在山水之間,也有些老人提著空瓶子在百魔洞口前打水。“悠閒的人和自由的環境,是他們選擇這裡作為遠離城市喧譁、安享晚年的首選之地。”百魔洞景區的工作人員說道。
繼續前行,突然天光大亮,南、北洞間的天窗下,幾座瑤家風格的小屋在茂密的深林中若隱若現,如“世外桃源”。
天窗的洞邊有曲折小路可攀援而上,過了風雨橋,穿過一個小隘口,便可到達世代居住在天窗崖上的高山土瑤寨,百魔洞是瑤寨人出入寨子的唯一通道。
由於時間有限,我未能登上天窗一睹瑤寨風貌,留下了遺憾,但這何嘗不是另一種美好的遐想?興許他們也不願有過多的外地人去打擾他們與百魔洞百年來的靜謐。
湧動的盤陽河、巨大的百魔洞、神秘的高山土瑤、悠閒的百歲老人,似乎這些都與時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仔細想想,時間似乎對這裡的人來說並不是十分重要,自由的天地已讓百魔洞和它周圍的一切成為永恆。
巴馬,不是“夢”
盤陽河在離開巴馬的最後一程中,因巖灘電站蓄水形成了一處大湖——賜福湖。白天遠望賜福湖,像是一塊巨大的翡翠鑲嵌在群山之中。到了夜晚,歡聲笑語在長壽島上演。
入夜,隨著習習涼風吹過,長壽島上一場篝火晚會和簸箕宴開始了。香豬、紅薯、牛角粽等原生態食物組成的簸箕宴與篝火晚會同時進行,而後一場如夢如幻的演出在這處山水間上演。
2012年,巴馬瑤族自治縣政府和廣西巴馬壽鄉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推出賜福湖長壽島山水實景演出《夢·巴馬》。
“我們巴馬人,源於山水,融于山水。”洪亮的聲音揭開了《夢·巴馬》的序幕,演員們或漁獵或耕種,展現出巴馬人勤勞、勇敢的精神;到《壽》的場景時,子孫為老人“添糧補壽”以求長命百歲。
“我很開心能參加長壽島劇場演出。”今年已98歲的羅輝斌老人在演出後接受採訪時說,“我在長壽島的演出中主要是擔任部分歌唱和祝福內容,長壽島的演出演繹了長壽人的生活畫面,展現了巴馬的民風民俗,揭開了神秘的長壽文化,是藉故事說山水、說文化、說生活。”
羅輝斌雖已98歲,但精神矍鑠。“1973年我從巴馬汽車總站退休。在相關部門的安排下,我來到了長壽島這裡演出。”羅輝斌老人笑著說道,“兩年前我還能給大家表演一些武打動作。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長壽島的旅遊也不得不按下暫停鍵。現在長壽島遊客量開始慢慢恢復,而我腿腳也有些不便,我給觀眾表演的內容變少了,但還是盡一份自己的力向觀眾展示巴馬的長壽文化。”
《夢·巴馬》結束後,長壽島恢復了寧靜,靜默的美人山倒映在無波的賜福湖中。我們轉身離開,羅輝斌老人在湖邊唱起了歌。歌詞唱的是什麼不清楚,但那古樸的曲調,似乎正是巴馬人在時間之中、山水之外尋找到的自己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