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立國至今僅有200多年,卻有100多年都立於世界之巔的國家,美國一直是國際話題上繞不開的關鍵詞。在這100多年裡,有四個國家先後挑戰過它,卻都被它順利地打壓了下去,有如此“輝煌”的戰績在前,幾乎讓人認為任何國家挑戰美國都會被擊敗。
那麼這四個世界第二是如何被打壓的,中國又該從中吸取什麼教訓呢?
在瞭解美國如何應對世界老二之前,我們先要了解一下這四個挑戰過美國的世界老二分別是誰。它們分別為英國、蘇聯、日本與歐盟。
一開始時,美國其實並不是世界老大,當時的世界第一 是自稱“日不落”的英國。
處於“日不落”狀態的英國擁有廣闊土地,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包括美國等眾多國家都曾是他的殖民地,後來美國透過與法國合作,才多次打退英國遠征軍,成立了美利堅共和國。
在獨立之後,美國人也沒有閒著,一方面展開西進運動,侵佔印第安人的土地,一方面實行門羅主義拉攏拉丁美洲,甚至還喊出了“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這一響亮的口號,可這種種行為表面上看是推動美洲的獨立解放運動,實際上卻是排除歐洲影響,將其餘美洲國家變成自己的後花園。
隨著對美洲的掌控漸漸加深,以及其本身獨特的地理位置,美國為自己打造了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外部既然沒有威脅,那麼就正好關起門來發展。依仗歐洲源源不斷的人才注入,以及美洲本身豐富的自然資源,美國順利地完成了工業化,成為世界強國。
到了1896年,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就已經超越英國,成為了實際上的世界第一。
反觀英國,有世界第一的領土,保持著遙遙領先的科技,可謂是嚐盡了工業革命的甜頭,可他不僅沒有更進一步,反而在地緣政治的泥潭中越陷越深。隨著歐洲列強的矛盾逐漸激化,一切終於無可避免地走向了戰爭。
而此時美國則利用自己獨特的地理位置,聰明地選擇了孤立政策,不僅在戰爭中大發了一筆橫財,而且還在戰後以救世主姿態迴歸,兜售著自己的馬歇爾計劃,讓國土已經成為廢墟的歐洲各國感恩戴德。
二戰之後的英國勢力大損,再也無力控制如此之多的殖民地。而美國人則看準了英國人的虛弱,和蘇聯人掀起了一輪肢解英國的狂潮,其中最典型的事件就是蘇伊士運河危機。
在1956年,由於阿斯旺水壩的援助被撤銷,憤怒的埃及政府決定收回蘇伊士運河管理權。失去蘇伊士運河這棵搖錢樹,英國人當然無法接受,因此他們立即聯合法國對埃及進行強力施壓,甚至英、法、以三國對埃及進行了軍事入侵。
結果美國立即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起提案,要求幾國馬上停戰,恢復中東和平,同時蘇聯對英法發出武力威脅。英法就這樣在美蘇直接或間接的威脅下屈服了。
此後,蘇伊士運河不再屬於英法。
透過這件事,看透了英國虛弱狀態以及英美真實態度的殖民地頓時行動起來,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獨立浪潮,日不落的榮耀就此落山了。
打垮了英國,美國人的霸主地位算是保住了一陣,但在這時,世界上又出現了一頭紅色巨獸。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迅速實現了工業化,並且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大放異彩,不僅在本國境內擊敗了不可一世的德軍,還帶領蘇聯紅軍挺進柏林,將旗幟插上了國會大廈。
有了擊敗納粹德國的功勞,國家又是一種此前從未見過的政體,蘇聯理所當然地受到了全世界矚目,一時間就連美國世界霸主的光環都為之黯淡。而更令美國人感到驚恐的是,蘇聯竟然還和它一樣擁有核武器,既然對手和自己一樣擁有核武器,那麼就不能直接進行熱戰美國與蘇聯之間,只能進行冷戰。
在長達46年的漫長對抗中,美國為了打擊蘇聯採用了兩種辦法。
一是進行軍備競賽、科技競賽、外交競賽,同時組建北約,企圖在軍事上對抗蘇聯。
為了應對美國及北約的軍事威脅,蘇聯不得不將大筆資金投入軍事及重工業,這就造成了蘇聯輕工業落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下降的惡果。
據前蘇聯外長透露,到了70年代蘇聯軍費甚至達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70%。
二是制定了“和平演變”戰略,透過貸款、貿易、科技等各種手段引誘東歐國家,使得東歐國家放棄共產主義信仰轉而向西方國家不斷靠攏。
但讓蘇聯衰落的並非是美國的戰略,恰恰正是蘇聯自己,在赫魯曉夫上臺之後,蘇聯放棄了自己的信仰,從為人民謀福祉解放全人類的蘇維埃,蛻變成了和美國爭奪世界的惡霸。
由此造成了諸如大國沙文主義、窮兵黷武、制度僵化、老人政治、貪汙腐敗等嚴重問題,並最終導致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等人信仰崩潰,成了共產主義事業的叛徒。
終於,在1991年12月25日,這個曾與美國爭鋒近半個世紀的超級大國,在低沉的夜色中降下了國旗。
第三個被美國打倒的世界老二是日本。
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
荷包豐厚起來的日本人自信心無限膨脹,他們買下了好萊塢、買下了洛克菲勒中心,幾乎將半個美國都買了下來。而同一時期,美國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怎麼都是一副經濟行將崩潰的樣子,但是美國人卻並不慌張,因為日本人的絞索,早就套在了脖子上。
作為二戰的發起國與戰敗國,日本受到國際社會的制裁,甚至連憲法也規定日本不能擁有軍隊,為了避免日本重走軍國主義道路,還需要派遣軍隊駐紮日本,而這個駐軍日本的國家正是美國。
除了軍隊駐紮之外,美國還在日本扶植了大批親美勢力。
在1985年前後,這批日本央行的親美少壯派向日本大藏省與通產省奪權,並且完美地配合了美國人,與他們簽訂了讓無數日本人痛恨的《廣場協議》。
簽訂《廣場協議》之後,海量資金頓時流入日本,日本的經濟一下子陷入瞭如泡沫般虛幻的繁榮中。在泡沫經濟時期的日本街頭,經常出現這樣的景象,滿街人揮舞著萬元大鈔,卻還坐不到一輛計程車。沉浸在繁榮幻象中的日本人並沒有意識到,危機早就在人們察覺不到的地方開始了。
首先是日元升值
當時的日本是出口導向型經濟,主要依靠出口產品來帶動國內經濟發展,日元一升值,美元再一貶值,就相當於日本貨不再物美價廉,賣家自然就會更傾向美國產品而非日本商品。
產品無法出口,日本經濟就無法增長。
其次是美國打擊了日本的高科技產業
美國和日本簽訂了《半導體協定》,並且透過301調查來遏制日本發展,與此同時,美國還扶持韓國人發展半導體產業,又從側面壓制了日本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第三則是日本經濟脫實向虛
隨著日元不斷升值,大量熱錢湧入,日本的土地、銀行等行業一下子變成了搖錢樹,買下之後就算什麼也不做,也能有豐厚回報。
由於投資實業比不上投資金融的回報,於是大量資金不再流入創造價值的實體產業,而是紛紛加入這場地產與金融的狂歡,但沒了第一第二產業的支撐,經濟再如何繁榮也不過是夢幻泡影。
第四個被美國打倒的,是歐盟。
和前三個國家不一樣,歐盟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國家,而是歐洲國家的聯合體。
二戰之後,歐洲各國終於意識到,互相爭鬥不是出路,只有團結一致和平發展才符合歐洲共同的利益,於是歐洲各國聯合起來,先是組建了歐共體,而後又將歐共體變成了歐盟。
消弭的紛爭,帶來了歐洲的崛起,僅在1995年這一年整個歐盟的GDP就達到了9.6萬億美元,遠遠超過了美國的7.4萬億美元,到了2020年,歐盟的GDP也依舊有15.2萬億美元,達到了美國當年GDP的70%以上。
然而美國卻並不懼怕歐盟的挑戰,因為歐盟只是一個鬆散的國家聯盟,而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強大國家。歐盟既沒有統一的語言和民族環境,也無法做到在政治上共進退,盟國之間還有著深刻的歷史矛盾,這就註定了歐盟這個聯盟只是一盤散沙。
歐盟各國一盤散沙,這就給了美國人機會。美國針對歐盟內部不團結這一特點下了大力氣分化瓦解,並且收到了喜人的成果,英國這個往日霸主脫離了歐盟。
在下大力氣離間歐盟各國之餘,美國還大肆渲染俄羅斯威脅論,在俄羅斯和歐洲的能源合作專案上使絆子,控制住歐洲所需的戰略資源。不僅如此,美國還利用北約,加強了對歐洲各國的軍事控制。
除了用這種直接的方式打擊,美國人還擅長用間接的方式削弱歐盟,在阿拉伯地區實施“阿拉伯之春”將中東地區拖入戰火,流離失所的難民湧入南歐與東南歐,給這些國家帶來了巨大財政負擔。
現在,世界第二的位置已經輪到中國來坐了,美國必然會對中國進行一系列打壓。但俗話說得好,打鐵還需自身硬,面對襲來的狂風暴雨,中國必須先吸取教訓。只有吸取其他國家的失敗教訓,中國前行的道路才能走得更穩。
英國沉溺於往日光輝,不思進取,中國就要努力拼搏,大力發展高新科技。日本軍事政治上被美國把控,經濟上脫實向虛,就此失去三十年發展機會,中國就必須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堅持獨立自主,同時大力發展實體經濟,防止經濟脫實向虛。
歐盟因內部的不團結而四分五裂,中國就必須維護祖國統一與民族團結。當蘇聯背棄了當年的理想,成為一個霸權國家之時,中國就更要將初衷牢牢記住。
和上述幾個國家和聯盟比起來,中國有很多他們難以企及的優勢,但也不是完全沒有缺點,唯有不斷向前發展,不斷自我革新,中國才能無懼美國打擊,迎來更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