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被我們馴化的動物中,雞可能是被消耗最厲害的一種,作為重要的肉類來源,全球每年要消費超過500億隻雞,另外,平均每個人每年還要消耗超過160枚雞蛋。
正因為我們對雞肉和雞蛋的需求量如此之大,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開發雞的“潛能”——長肉速度和下蛋能力。
在自然狀態下,一隻雞可以活過6年,每年下蛋最多也就幾十枚。
但是飼養的肉雞隻要6周時間就可以端上餐桌,而一些改良的蛋雞最多一年可以下蛋371枚——平均一天下蛋超過1枚。
然而眾所周知,殺雞需要一些繁瑣的工序,其中一個就是拔毛,這會造成許多汙染和浪費水,特別是一年需要處理數百億隻雞的情況下。
一個來自以色列的科學團隊就因此培育出一種不長羽毛的雞,這種雞被稱作“無毛雞”,長得就像已經被開水燙過拔掉羽毛的死雞一樣。
當它一根羽毛都沒有還活蹦亂跳的時候,看著確實有點醜陋。
但是無毛雞確實有一些優點——並不僅僅是“吃雞不用拔毛”這麼簡單,如果能夠接受它的醜陋的話,它甚至可以同時成為非常優秀的蛋雞和肉雞。
無毛雞怎麼來的?
現在,在歐洲農場裡有一種比較普遍的家雞——裸頸雞,這種家雞因脖子上沒有羽毛而得名,雖然長相特殊,但它們是純天然的家雞品種,是下蛋和長肉都不錯的雞。
裸頸雞最早出現在羅馬尼亞中部地區的特蘭西瓦尼亞,之所以頸部不長羽毛,是因為它們在某個時期發生了基因突變。
有意思的是,裸頸的特徵還是由一個顯性基因控制的,只要是純種裸頸雞的後代都會表現出裸頸的特徵,好在它們是不錯的飼養家雞,所以現在分佈到了整個歐洲。
以色列的科學家Avigdor Cahaner和他的團隊透過對裸頸雞基因的研究,經過50年的努力,終於培育出這種渾身基本不長羽毛的無毛雞。
當然,該團隊並沒有透過基因編輯技術,或者說無毛雞並不是轉基因生物,只是簡單的人工培育而已,經過一代又一代的育種,最終得到了這種通體粉紅、不長羽毛的雞。
就像裸頸雞一樣,無毛雞不長羽毛的特徵也是顯性基因控制的,所以這種特徵非常穩定,它們和蛋雞或者肉雞雜交,也可以產生無羽毛的特徵,這讓培育變得非常輕鬆。
而且,該科學團隊並不是致力於打造不長羽毛的雞,他們要做的是推出一種卡路里含量更低,生長速度更快,對環境友好,並且更有可能在溫暖的條件下生存的飼養雞品種。
無毛雞:天生的養殖雞
科學家很早就已經培育出各種蛋雞和肉雞,也非常清楚什麼樣的基因、什麼樣的環境控制著雞的生長和下蛋能力。
然而,生長和下蛋速度更快的雞,往往也意味著它們需要釋放更多的熱量,養殖場的溫度必須保持在 20°C 左右才最有利於蛋雞和肉雞的生長。
這讓養殖雞帶來一些侷限性,特別是中東、非洲這些本身比較熱的地區,需要調節養殖場的溫度才能達到最優養殖效果,這無形增加了養殖成本。
沒有羽毛的第一個好處就是讓雞更涼快了,它們可以在室溫31℃的情況依然保持良好的下蛋和長肉速度。
另外,加上沒有羽毛來攝取養分,以色列科學家發現,無毛雞比它們的肉雞親本長肉速度更快。在下蛋方面,無毛雞也是佼佼者,它們比普通蛋雞的產蛋能力提升了10%-20%。
按照以色列科學家的說法,少了羽毛之後,無毛雞更具能源效率,它們生產相同數量的肉類所需的食物更少。
在口感和營養價值方面,無毛雞也被改良過了,它們的肉脂肪含量較低。
可以說,擁有不長羽毛的基因之後,以色列科學家確實培育出他們想要的雞品種,無毛雞就像一個專門為了養殖而生的雞一樣。
雖然,在優點上無毛雞是一種優秀的養殖雞,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點。
無毛雞:完全無法自然生存的雞
無毛雞並不是近幾年的產物,它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出現了,但是並沒有得到很大的推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太像現代科學的病態產物了,讓人看著都毛骨悚然。
由於無毛雞失去了羽毛,它們在生存方面需要承受更多的痛苦。
比如,它們很難在涼快的地區養殖,也更容易感染寄生蟲、蚊子和曬傷等等。
其中最致命的是,無毛雞是無法獨立繁殖後代。
公雞在交配之前和許多鳥類一樣需要一些儀式,簡單地說就是拍拍翅膀,炫耀一下自己富有光澤的羽毛之類的。
很明顯無毛雞的雄性失去了這些技能,它們得不到任何雌性的青睞,所以繁殖的重任都是交給雌性來完成的。
然而即便如此,雌性也需要在飼養員的幫助下才行,因為失去羽毛的保護,它們很容易被公雞的喙和爪子弄傷。
雖然無毛雞很適合養殖,但是這樣的雞確實讓人看著有點不是滋味,不知道你是否敢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