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開啟了對美的感知。——愛默生
陪孩子學《說文解字》,不可避免地要接觸繁體字,我不禁在想,作為家長,是否要在適當的時間引導孩子接觸一些常用繁體字?
其實,早在我有這個想法之前,曾有一些文化人士為此“搖旗吶喊”過,但是沒想到卻被知名教授易中天痛批得體無完膚,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早在北京奧運會那一年,就曾有人建議增加“繁體字教育”,6年前,馮姓導演和張姓男演員等演藝圈代表也發聲,提出恢復部分繁體字的建議。
我們都知道,現代簡化漢字已經沿用了很多年,據說簡化字在掃清文盲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可為什麼會有文化界知名人士又建議恢復繁體字呢?
這不是又“倒”回去了嗎?
其實,馮導的話,並不是沒有根據,在他看來,想要挽救中國傳統文化,就應該恢復繁體字。
“愛”字,簡化漢字少了“心”,成了“愛”;
“親”字,簡化漢字少了“見”,成了“親”;
“體”字,簡化漢字少了“骨”,成了“骨”;
“龜”字,簡體漢字少了一對“足”,成了“龜”……
練過書法的人都知道,學習書法,要想真正“上道兒”,不可避免地要接觸繁體字,我曾請教過一個書法老師,問他如何看待簡化漢字、繁體字的關係?
他說給孩子上書法課的時候,每出現一個簡體漢字,他先要推出這個字的“繁體寫法”,然後再講這個字的發展淵源。
如果照這麼來看的話,簡化漢字確實給書法練習增加了學習難度。
但是,馮導的提議並沒有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尤其是在專業領域。
曾任教於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的易中天教授聽到演藝界有人提議恢復繁體字的說法,忍不住炮轟道:“誰想恢復繁體字,請先把‘亂灶龜鬱’這幾個字寫出來看看,有幾個人能做到?”
“亂”、“灶”、“龜”、“鬱”這4個字,在簡化版的漢字中對應的是“亂”、“灶”、“龜”、“鬱”。
易中天教授能舉出這四個字來反駁提議恢復繁體字的人,一看就是行家,不得不服。
在教授看來,簡化漢字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對人們學習漢字很有幫助,去繁求簡的本質其實是一種進步的需要。
對於教授的觀點,我卻不敢苟同。
為什麼?
因為在我陪孩子學習《說文解字》的過程中,越來越發現繁體字、古漢字的妙用。
這是朋友發的一張篆書版唐詩《紅豆》,親愛的讀者朋友,猛一看,是不是賊拉有感覺?
我當時第一眼看到,就特別喜歡,然後自己也臨摹了一張,如下圖:
說實話,這20個字寫起來並不輕鬆,若只是照著臨摹還罷了,但是我卻沒想到正因為臨摹丟人丟大發了。
一位書法朋友指出我這張臨摹中出現的兩個“硬傷”。
一個是“春”,在《說文解字》中,“春”的寫法見下圖。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區別?
就是字帖上的“春”寫錯了,我跟著臨摹也臨摹錯了。
為什麼我會臨摹錯?因為我並不知道“春”這個漢字是怎麼造出來的?
其實在《說文解字》中,是這樣解釋的:
“推也。從艸從日,艸春時生也;屯聲。昌純切。”
為什麼字帖上是錯的?朋友說字帖有可能是電腦合成的,不懂古漢字的人很普遍,出現這種錯誤也在所難免。
這或許就是現代版的“以訛傳訛”吧?
朋友給我提完指導意見後,我很慚愧,讓我慚愧的不止“春”字,同樣寫錯的還有“思”字。
《說文解字》中解釋“思”,容也。從心,囟聲。息茲切。
所以,“思”下面的“心”一定要寫正確,中間不能連在一起。
因為不知道漢字的來源,不解其意,將字寫錯,這在初次接觸練字的人身上,並不少見。
鄭強教授曾在講座中指出:“一個人小時候產生的感情和文化是根深蒂固的,而民族文化中最重要是語言和文字。”
漢語作為一種文字元號,承載了文明傳承的重任,當我們有一天離古漢字越來越遠時,我們可曾丟失了什麼?
漢字作為一種象形文字,有著其他拼音文字不可比擬的優勢,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得很清楚: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
古人造字,每一筆都有意義,那些你嗤之以鼻的古漢字,正承載了華夏先賢對於後世子孫的殷殷期盼,學好中國字,做堂堂正正中國人。
其實,學習繁體字,完全要看個人愛好,如果父母有心培養孩子的書法特長,接觸、學習繁體字是不錯的選擇。
希望家長朋友們在陪孩子認字的過程中,能夠多去查詢一下漢字的來龍去脈,從文化的角度學習漢字,這樣對於孩子整體把握漢字的精髓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您對孩子學習“繁體字”有什麼看法?歡迎分享觀點。
良心創作者、持續奉獻優質好文,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分享關注!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