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曾說:要學萬人敵。我也類似想法,但是,我想學的是有這麼一種理論:經過理論的指導,個人在處理任何事情都能所向披靡,任何難題都能迎刃而解,任何事情都能無往不利。
看上去好像有點白日做夢,但是,為這種事情付出時間與精力,哪怕最後毫無成就也是值得的。
最最重要的是:最近在讀《毛澤東選集》中的《實踐論》後,似乎摸到門邊了:那就是“客觀”!
先分享一下我尋找方法的過程,這也許從某些方面來說明確實有這麼一種方法能讓我們在處理事情上所向披靡、無往不利。
看《明朝那些事》中說到王陽明在悟道後就很非常厲害,最大案例就是憑著臨時拼湊的八萬平叛軍僅35天就打敗了叛亂的寧王。就找來王陽明的相關書籍,可以自己理解能力確實差,看了比較長時間,就是看不懂。怎麼也沒有參透“知行合一”的背後還有什麼東西。
後來聽炒股的朋友說豆豆的三部曲是如何的厲害,於是就買回了這三本書。在《天幕紅塵》中的“見路不走”就成了我時常琢磨的四個字。看到書中的葉子龍的理論基礎來至於馬列主義,估計自己讀不懂,就選了《毛澤東選集》來參詳。
在讀到第一卷的《實踐論》的時候,想到《天幕紅塵》中的老九做麵館的過程,似乎突然看到一絲亮光,那就是“客觀”。
老九跟葉子龍關於怎麼做面會好吃有一段有意思的對話:葉子龍問:什麼樣的面好吃。老九回答:手擀麵。葉子龍說:那我手擀一個給你吃吃看。後面還有啥忘記了。但是老九回去就因為這段對面對他自己的麵館進行了改造。首先像做實驗一樣把面的材料進行分類,不停的配比,不停的試吃,不停的記錄,然後再將入鍋時間等等這些都去用資料量化。當然書中的麵館也是因為這樣的改造後,生意而大火。
看到《實踐論》我才回過味來:這是將客觀條件進行資料化記錄,目的就是儘量避免主觀臆斷!
這也不由得讓我想起來我剛從學校畢業的時候,當時入職一家公司做渠道業務,記得當時領導把我們放到江蘇市場,給我們一個表格,去門店一家一家的瞭解表上的資訊進行填寫。可惜當時做了只是沒有明白這麼做的底層邏輯是什麼。現在才回過味了,那也一種將客觀條件進行資料量化!
平常我們說客觀都懂,但是否真能做到客觀呢?不見得,那麼首先我們必須將這件事的所有影響因素進行客觀的量化,形成資料表格。然後自己再觀察,然後填入表格,再來判斷,思考,最後形成行動方案。
所以,到這裡表格的形成就是重要的了,這就需要對一件事情進行多方位的拆解分析,找到影響這件事成敗的所有因素,再將這些因素表現在事情上的表象進行具體化,形成到表格,表格只需要填這個觀察點的具體情況,不需要有任何的思考,以免形成主觀。
上次聽一個遊資老師講覆盤,其中也涉及到了覆盤重要的是客觀,而對於客觀主要是表格的設計。這也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方向。
門是摸到了,接下來,我會用餘生的時間來檢驗是否可行。
也許有大咖會嗤之以鼻,因為也許這是人家與生俱來就會的,而我是需要參透半生才能摸到門在哪裡。所以,大家有什麼建議可以留言給我呢,我非常感謝並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