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的上甘嶺戰役,進攻的美軍部隊開始全員裝備防彈衣,雖然從朝鮮戰爭一開始美軍就裝備了防彈衣,但像這樣成規模成建制的使用防彈衣,在美軍歷史上還是首次。
【朝鮮戰爭初期美軍裝備的M12防彈衣,後來全給了土耳其旅】
矛和盾的交替發展,一直貫穿著人類的戰爭史。自火藥兵器問世之後,原來厚重的鐵甲變得不堪一擊,從而迅速地退出了歷史舞臺,士兵們又開始變得和冷兵器剛剛問世時一樣,零防護戰鬥了。到了一戰時期,各國又開始研製單兵防護裝置,如英軍的Chemico護身甲,德軍的“工兵裝甲”、法軍的波拉克槍騎兵胸甲都出現在了軍隊中。
但此時的這些護甲還不能稱之為“防彈衣”,因為根本就不防彈。如英軍的Chemico護甲,它雖然採用鋼板製作,但只能用來防護炸彈爆炸的破片,因此只少量裝備於北斯塔福德郡團的投彈手們。他們主要的作戰方式是用米爾斯炸彈進行戰壕奇襲,因此Chenico護甲對他們有用,對其他計程車兵沒多大用處。
【上甘嶺戰役中的美軍醫護人員都裝備了防彈衣】
到二戰時期,各國又加大了防彈衣的研發力度,如蘇軍的SN-42突擊工兵防彈胸甲,美軍的M1型防護甲套裝。但地面步兵裝備防彈衣的情況仍十分少見,如美軍的M1防護甲套裝都是給陸軍航空兵中的轟炸機飛行員使用的,英軍也為滑翔機飛機行研製了MRC護甲。
真正的地面部隊開始批次裝備防彈衣,就是在朝鮮戰爭中了。此時美軍至少研發出了兩款堪用的單兵防彈衣,美軍自己裝備的是M51/52型防彈衣。它採用尼龍製成,裡面可以塞入由纖維增強塑膠和鋁片製成的多倫板,新材料的使用使得它的重量大大減輕。美軍聲稱這些多倫板可以有效地防護7.62×25 毫米託卡列夫手槍彈的直射。
【左面是M12,美軍在朝鮮共使用了11萬件,其中陸戰隊裝備4.5萬件】
除此之外,美軍還提供了不少防彈衣給友軍,如打得韓軍望而生畏的土耳其旅就獲得了大量的M12防彈背心。它是美軍在二戰中研製的,由鋁合金和高強度尼龍(尼龍66)組合而成,但它的總重量達到了6公斤。海軍陸戰一師在長津湖戰役中即裝備了M12防彈背心,但他們很快就換裝了重量僅有3.3公斤的M51/52防彈衣。
到上甘嶺戰役時,美軍裝備防彈衣已經是成建制成規模了。如進攻上甘嶺的美軍步兵第7師的31團和32團。然而,開戰第一天31團就傷亡433人,接近了範佛里特戰前預計的共傷亡500人的目標,這還是在美軍一天發射了30萬發炮彈且全員裝備防彈衣的情況下,戰鬥的激烈可見一斑。
【穿著M52-A防彈衣進攻的美軍,像印第安人一樣戰鬥】
美軍的戰史記載:“敵軍的防守十分嚴密,攻擊部隊每次接近山頂,就被會一陣手榴彈、錐形裝藥、爆破筒或是岩石雨擊退。儘管攻擊部隊多次佔領簡羅素嶺(597.9高地)和桑迪嶺(537.7高地),但卻守不住。中國人的打法逼得小夥子像印第安人一樣戰鬥,他們拖著沉重的步槍匍匐前進,甚至要把迫擊炮架到敵人的步槍射程之內,但就算是這樣也不能把他們趕出地下工事。”
【美國拍攝的志願軍,別說防彈衣了,鋼盔都沒有】
面對著武裝到牙齒的敵人,志願軍只能憑藉著高超的戰術、鋼鐵般的意志,和悍不畏死的精神與之相抗。志願軍的戰史記載:危急時刻,拉響手榴彈、爆破筒和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的現象比比皆是!戰鬥進行到第11天,美軍第31團已傷亡1540人,軍醫稱,防彈衣的裝備將傷亡率至少降低了10%,可是他們的對手卻連頂鋼盔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