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7日清晨,山東沂源的石橋地區,日軍第53旅團長吉川資少將率部進入一處河灘開闊地帶時。突然,吉川資被河灘兩側高地飛來的密集子彈擊中了頭部,當場斃命,並滾落馬下。這個日軍將領後來被日本陸軍省追贈為中將。劃重點來了,這令吉川資致命的子彈究竟是出自於中國哪支抗日部隊之手呢?
原來在當年的4月底,在中國以及太平洋戰場上已是節節敗退,並苟延殘喘的日軍。為了防止盟軍在山東登陸,於是匆忙發動了代號為“秀嶺一號”的作戰”,對八路軍魯中軍區進行殘酷的掃蕩。
其中新官上任,剛剛晉升少將不久的日軍第59師團第53旅團長吉川資,更是一反常態,改變了日軍平時夜伏晝行的行軍規律。並於5月5日親率旅團的一個大隊約1000餘人,日夜兼程沿博沂公路向沂源方向進犯。而且沿途不襲村莊,不擾村民,人不下馬,馬不嘶叫,行動詭秘,妄圖出其不意襲擊八路軍。可是吉川資萬萬沒想到他的這一次率部出擊,卻踏上了斃命之路……
得知吉川旅團將要率部來犯,在沂水西北一帶的八路軍魯中軍區二團奉命返回魯山根據地,計劃在石橋一帶消滅敵人。5月7日凌晨,二團第三營派出去的偵察班在石橋以南5公里處發現了來犯的日寇,並抓到一個日軍便衣探子。一經審問得知,敵人並未發現八路軍魯中軍區二團的行動,仍然繼續向石橋方向行進。
八路軍魯中軍區二團第三營營長劉佐查看了作戰地形圖後,經過詳細分析判斷,認為在石橋居高臨下的位置設伏最為有利,正好趁敵不意,攻其不備,不可坐失戰機。於是吩咐下去,立刻佈置作戰任務,三營各連迅速進入戰鬥崗位,按計劃展開。三營的戰士們很快分別佔領了可直接控制公路及河道的石橋北山高地的南坡和北坡,又用一個排擔任警戒,防止敵人迂迴。與此同時,又從全營挑選十九名優秀射手組成的突擊班,配置在陣地前沿,靜靜等待日軍的到來。
天亮了,由遠及近的馬蹄聲打破了清晨的沉寂。趾高氣揚的日軍先頭部隊已到了石橋,飛塵起揚,只見數十匹乘騎也賓士至石橋西北河灘的開闊地帶,剛好距離三營的設伏地僅有200餘米。營長劉佐憑著多年的戰鬥經驗,一望便知這估計是日軍的指揮人員。正所謂“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實為伏擊之極好的目標和時機。於是隨即下令:“大家瞄準騎兵,給我狠狠地打!”
接著,數顆紅色訊號彈騰空而起,以優秀射手組成的突擊班為先導,全營僅有的兩挺重機槍、三挺輕機槍和數百支步槍,頃刻間吐出了長長的火舌,憤怒的子彈呼嘯而出,集中火力射向敵人的騎兵。頓時日寇紛紛落馬,受驚的騾馬馱著物資東奔西走,橫衝直撞,敵人亂了陣腳,驚慌失措……
三營長劉佐從望遠鏡中見到在馬上揮舞著軍刀的敵指揮官當場斃命。後經日軍59師團長藤田茂的回憶錄中寫到,斃命的指揮官正是吉川資。不一會兒,八路軍指戰員率領戰士們衝向敵人,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撲搏。這時,附近村裡的村民和民兵也紛紛前來參戰,日軍損失慘重,無心再戰,四散而逃……
此次石橋伏擊戰,除擊斃日軍旅團長吉川資外,他是抗戰期間日軍在中國戰場上作戰被擊斃的最後一名將官。還擊斃了一個大隊長,兩個中隊長及四個小隊長。共殲滅日軍200多人,斃傷偽軍400餘人,其餘偽軍被擊潰。此外還繳獲長槍30餘支,,短槍5支,戰馬62匹,以及其他軍用品甚多。取得如此戰績,堪稱八路軍魯中部隊優秀的反掃蕩戰例之一,既打出了軍威,又打出了國威。
而指揮這次石橋伏擊戰,並擊斃日軍吉川資少將的八路軍魯中軍區二團三營營長劉佐,到了1950年12月曾率部冒著零下四十度的嚴寒,憑藉血肉之軀和相對落後的武器裝備與美王牌部隊陸戰第一師進行了拼命搏鬥,並重創敵軍。後任中國海軍旅順基地司令員等職務,於2007年病逝於青島,享年86歲,致敬!
來源:鵬城布衣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