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導彈武器裝備的“替身”,模擬訓練器材問世後,跟隨官兵遠赴戈壁大漠、林海雪原,幫助他們錘鍊本領,為完成跨區駐訓、實彈發射、紅藍對抗等重大任務立下“汗馬功勞”,成為火箭軍某導彈旅戰鬥力提升的“加速器”。
近日,火箭軍某導彈旅某發射營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導彈發射全流程模擬演練:不見戰車轟鳴、長劍昂首的壯觀場景,但見訊號燈交替閃爍。在作戰指令串聯下,資訊在指揮平臺與模擬訓練裝置之間快速流轉,操作號手密切配合,使出渾身解數,處特情、戰險情、鬥“敵”情,最終精準完成導彈測試,大國長劍準時從“虛擬戰場”起飛。
“太逼真了,感覺如臨其境!真沒想到,我‘點火夢’的實現竟然比老班長們早了好幾年。”走出專業訓練教室,上等兵張軼依舊心潮澎湃、激動不已。
記者瞭解到,幫助張軼實現夢想的,正是該旅技術室自主研發的模擬訓練器材。近年來,模擬訓練器在這個持續創新的技術室“手中”不斷升級,實現從“單裝模擬”向“系統整合”延伸,拓展解鎖“模擬苦練、實裝精訓”的練兵路徑,有力助推了部隊軍事訓練實戰化水平和新時代打贏制勝能力的提高。
研製模擬器材解決訓練“隱痛”
說到專業訓練,該旅不少操作號手有著“隱痛”。
二級軍士長李興國回憶,2018年,部隊陸續列裝某型導彈武器裝備。面對繁重緊迫的訓練任務,一個個發射單元的官兵守著僅有的幾臺裝備反覆輪流操作,“人歇裝備不歇”成為官兵們快速形成發射操作能力的無奈之舉。
不僅如此,新型導彈武器裝備技術含量高、造價昂貴,長期超負荷運轉之後,會過度損耗提前“衰老”。訓練和裝備效能常態保持之間的矛盾,成為制約戰鬥力提高的瓶頸。
“事關練兵備戰的事等不得、慢不得,必須儘快研製出實在好用的模擬訓練器材,讓官兵不動實裝可練發射、不出營門能演戰法。”黨委議戰議訓會上,旅長李進龍的發言一針見血,如鼙鼓催徵,吹響了科技制勝的衝鋒號。
隨即,該旅技術室主任張中帶領研發團隊從導彈資料入手,逐條電路分析、逐個節點設計;缺少器材,他們就購買相關電子元件和機械工具,自己動手加工製作;沒有經驗,他們就選派人員赴科研院所和兄弟單位上門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成功研製出第一代模擬訓練器材。
作為導彈武器裝備的“替身”,模擬訓練器材甫一問世,就立刻引起轟動,迅速成為該旅戰鬥力提升的“加速器”。這套模擬訓練器材跟隨官兵遠赴戈壁大漠、林海雪原,幫助官兵錘鍊本領,為完成跨區駐訓、實彈發射、紅藍對抗等重大任務立下“汗馬功勞”。
然而,對這套器材,技術室的研發人員並不太滿意。“這套器材只能說是‘形似’,與‘神似’還有著不小差距。”參與研製的該旅技術室工程師何欣榮客觀總結,隨著新裝備陸續列裝,第一代模擬訓練器材還存在功能不全、體積過大、故障多發等問題。為滿足新裝備訓練要求,去年年初,他們開啟“二次創新”,繼續研究攻關、完善升級,打造出模擬訓練器材“2.0版”。
讓器材升級版不僅“形似”更“神似”
模擬訓練器材升級的過程,看似容易卻充滿艱辛。“說是升級改造,其實不亞於另起爐灶、從頭再來。”張中介紹,研發第二代的目的,是力求模擬訓練器材從面板開關到現象顯示都能做到逼真還原,實現流程操作、原理講解、故障判讀等多種功能於一體,並且要方便運輸,安全可靠性高,能夠適應各類野外駐訓條件。
在張中等人的引領帶動下,技術室官兵紛紛投身科研戰線,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方陣“上線”。
高階工程師池學鋒就是其中之一。作為器材加工製作的主力,沒有鋼板切割工具,他就在角磨機上安裝切割片,一點一點切割;購買的固定鋼條與模擬器材尺寸不符合,他就自己動手製作簡易的直管工具,按照尺寸一點點打磨;為了讓整個直片表面變得光滑,敲了多少錘,他自己也數不清……就這樣,他和戰友們一點一點切、一處一處焊、一錘一錘敲,硬是用一個月將模擬訓練器材模型製作出來。
“我們沒有大型工具,也沒有技術支援,許多看似簡單的零部件都需要耗時費力才能製作而成。”池學鋒說。
“胡服騎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回到模擬訓練器材研發實際來看,製作模型僅僅是“著胡服”,是研發的第一步,而“軀殼內的靈魂”才是“習騎射”,才是模擬訓練器材研發的核心和關鍵,而這一步恰恰是最難的。
其中的酸甜苦辣,牽頭負責軟體研發工作的何欣榮感受最為深刻。一次發射流程測試中,由於軟體程式碼出現問題,無法進行下一程式,何欣榮和他的研發組一度焦頭爛額。為找到解決辦法,他們大量查閱專業資料,通宵達旦編寫程式程式碼、除錯儀器裝置,向航天工業部門專家一次次致電請教……
記者瞭解到,這一升級改造過程耗費7個月時間,研發人員先後設計出零件百餘個、安裝訊號採集點千餘個、編寫軟體程式碼數十萬行,經過反覆試驗比對和無數次失敗後,他們最終成功研製出第二代模擬訓練器材。
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發過程中,他們還總結出“獨門秘籍”,將數千條線路以字母和數字為代號進行編號,方便後期維修保養。同時,還預留埠,可根據使用過程中發現的粗、疏、漏等問題,採用“嵌入”“嫁接”等辦法對器材改造升級,有效保證了科研成果的持久生命力。
創新成果助力訓練水平提升
談起模擬訓練帶來的效益,該旅某發射營營長趙立國如數家珍,“藉助模擬訓練器材開展訓練,不受天候、地形等限制,突破時間、空間的制約,增加訓練機會、縮短訓練週期、降低裝備損耗,‘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全景式’體驗,提升了模擬訓練對戰鬥力成長的貢獻率,縮短了戰鬥力建設‘空窗期’。”
升級版系統集成了導彈所有專業訓練內容,與真實測試裝置無縫對接,可以滿足各個專業、不同水平號手的訓練需求。何欣榮興奮地介紹:“系統能讓你實實在在地體驗到訓練水平的提升。”
“剛接觸到這套模擬器材時,第一印象是覺得它‘其貌不揚’,訓練也有些枯燥。訓練兩週左右,當我真正接觸到實裝時,才發現模擬訓練竟然大有用處,自己對裝備的‘熟悉感’更強了!”該旅下士胡帥興奮地表示。
前不久,胡帥和戰友們用上了第二代模擬訓練器材,善學肯鑽的他在模擬戰位上學懂弄通了相關原理和操作技能,順利走上核心崗位並在最近一次的專業比武考核中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績。
“官兵滿意是我們的最高獎勵,保障打贏是我們的最終標準。”張中表示,下一步,他們將繼續把科研觸角向著練兵備戰前沿不斷延伸,探索形成一批優質創新成果,助推部隊戰鬥力建設駛入“快車道”。
“展開全流程測試發射!”就在採訪結束之際,隨著趙立國一聲令下,新一輪訓練再次在“斗室”之內打響。聽著官兵那一聲聲熟悉的“號手就位”,看著他們揮汗如雨的戰鬥姿態,記者腦海裡浮現的,是那長劍騰空輝映九天的畫面……張 強
來源: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