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國作家李鋼林與一名美國老兵約翰在加拿大的一家餐廳相聚。當老約翰回憶起半世紀前朝鮮戰場上親身經歷的一幕時,李鋼林瞬間淚流滿面。
一天夜裡,無數身披白布的中國士兵冒著零下30度的嚴寒,向我們發起了進攻。他們趟過齊腰深的小河(被炮火炸開),在沒有炮火的掩護下,像一根僵硬的原木在緩慢地前進。
走著走著,有些人的身體漸漸被凍住了,他們的槍好像也被凍住了,總之火力很弱。
戰鬥了一晚上的約翰把槍管子都打紅了,但他所在的連隊仍然無法阻止“原木”的移動。
最終,失去抵抗意志的約翰和10幾個美軍士兵潰逃了,而其他計程車兵不是被俘,就是戰死在了陣地上。
經過軍醫的緊急搶救,身著全套冬裝的約翰被凍掉了7個指頭,這就使他的朝鮮戰爭就此結束,對於他來說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
50年過去了,老約翰始終沒想明白:這場聯合國軍本應輕鬆贏下的戰爭,為何會打成這樣?而那些年輕的中國士兵,是什麼精神支撐下讓他們不畏死亡?
老約翰經歷的戰鬥,就是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最殘酷的一場戰役——長津湖之戰。
1950年底,為了給不可一世的美軍以迎頭痛擊,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緊急入朝參戰。戰士們大多身著單衣、解放鞋,在極端嚴寒之下,與物資充沛的美軍第10軍在長津湖區域展開了殊死一戰。
戰役期間,志願軍付出了巨大犧牲,諸如“冰雕連”和英勇衝鋒的“原木”一樣壯懷激烈的事蹟,在長津湖區域並不鮮見。
當然,這場戰役也取得了輝煌的戰果,按照美國人自己的話說,迫使美第10軍經歷了成立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
長津湖之戰後,志願軍一舉扭轉了整個朝鮮戰場的態勢,三八線以北的廣大地區重新被我軍佔領。讓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認識到了中國軍隊的戰力並不像他們想象的一樣軟弱可欺,為最終到來的停戰談判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51年6月,經過半年多時間的生死較量,聯合國軍在志願軍的手下吃了大虧,原本不可一世的美國人在使用武力仍無法取勝的情況下,被迫表態願意進行停戰談判。
時任外交部副部長的李克農上將受命主持談判,美方在談判一開始就提出了無理要求,他們以自己的海、空軍優勢為籌碼,想要在邊界的劃分上得到“補償”。
志願軍在戰場上付出重大犧牲才獲得的戰果,當然不會因為美國人幾句話就憑空喪失。
在遭到中方代表的嚴厲駁斥後,不甘心在談判桌上“吃虧”的美國人竟然喪心病狂地轟炸了朝中代表團的住所。
同時,美軍在戰場上發動了夏、秋季攻勢,企圖以區域性的軍事優勢,迫使中國讓步。
既然美軍想打,我們就奉陪到底。在“邊打邊談,以打促談”的戰略指導下,談判歷時兩年,終於讓美國人認清了現實,心甘情願地在停戰協議上籤了字。
直到現在還有許多同老約翰一樣的美國人,不理解正值風華正茂的中國士兵們為何敢於英勇赴死。
因為他們根本不瞭解中國在百年前任人宰割的屈辱歷史,他們也無法想象,為了保衛這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中國軍人會迸發出怎樣的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無人能比的鋼鐵意志。
所以當美國大兵看到志願軍戰士們爬冰臥雪、向死而生時,他們震撼的難以言表。
在會談臨近結束之時,李鋼林用解放軍軍歌回答了約翰的提問:“我們是人民的武裝,從無畏懼,絕不屈服……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抗美援朝戰爭可以說是打出了國威、軍威,讓“一窮二白”新中國第一次得到全世界的矚目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