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古塔冠京師。據統計,房山有古塔112座,約佔北京地區古塔的一半,房山古塔主要集中在雲居寺、上方山一帶,這兩處占房山古塔總數的三分之二。房山古塔形制齊全,從功能上看主要包括舍利塔、僧人墓葬塔(即靈塔,僧人火化後的葬塔,佛教中的重要建築)、功德塔、紀事塔(為記事存史而建,塔身皆有銘文,記載建塔緣由及相關事蹟)、標勝塔(為點綴景觀、標示位置而建)、瞭望塔(為登高遠眺而建,多作軍事瞭望之用)等。因此房山被稱為北京的“塔鄉”。
塔的本意是墳冢的意思,“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指的就是塔,梵文直譯叫窣堵坡。塔剛開始由印度傳入我國時,曾經譯稱為佛圖、圓冢等,到了隋唐時期,人們才譯為“塔”,一直沿用至今。
房山古塔大多坐落在豐草綠縟,佳木蔥蘢的山林中,唯有昊天塔在鱗次櫛比的城鎮建築群中,坐北朝南,雄踞高聳。它位於房山良鄉城東,坐落在土紅如血、石似火燎的山崗上,此崗因“石赤色如燎,可以取火”俗稱為燎石崗。
昊天塔從名稱上推斷可能與傳統文化中的昊天帝有關,昊天指的是太昊伏羲氏,後世亦稱為青帝太昊伏羲(即東方上帝),關於昊天塔的得名,也還有其他說法。
昊天塔亦稱多寶塔、多寶佛塔,當地居民習慣稱良鄉塔。歷史上要說起北京最有代表性的、最大的樓閣式塔,房山昊天塔可謂當仁不讓。
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前,樓閣在中國已經很普遍。樓閣式的塔則來源於中國傳統建築中高大多層的樓閣。樓閣式塔就是模仿樓閣造型,將塔建成多層樓閣式樣,內部設有多個樓層及通向每一層的樓梯,外部設有塔門和塔窗。樓閣式塔多見於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北方相對較少。最早的樓閣式塔是洛陽白馬寺中所建的四方形樓閣式塔。當佛教傳入中國後,為了適應中國的傳統習慣,以樓閣形式作為禮佛的紀念性建築物應運而生。
昊天塔外觀挺拔壯麗,古樸蒼勁,整個塔看起來色調明快,雍容華貴。塔身為五層樓閣空心式,磚木結構,通高45.8517米(2014年北京建築大學專業測繪),平面呈八角形。須彌座塔基上刻磚雕花卉,壼(kǔn)門(佛教建築中,門的一種形制,表現為鏤空的裝飾樣式)內雕有站、坐佛像,壼門上雕有獅子。塔內各層有迴廊,廊內有瞭望口,可供人登高瞭望,相傳宋遼對峙時期還兼有軍事瞭望的功用。塔身細節處則有遼代風格的佛龕及佛像、昂首的獅獸等浮雕,造型各異,手法細膩。據此,有的資料記載為遼代塔。另據民國十三年(1924年)《良鄉縣誌》記載:“多寶佛塔,隋建在燎石崗上。北望都城,南眺涿鹿,舉在目前。唐尉遲敬德重修,俗名昊天塔。”到底是遼代塔還是隋代塔呢?有學者推測認為昊天塔始建於隋朝,遼代在原處進行了重建,所以通常認為遼代塔。
俗話說塔中有寺,寺中有塔。房山昊天塔臺階前原為法相寺原址所在。因寺廟已毀日久,所以現在沒有留下遺蹟。如今在塔前右側平臺上已建起一進四合院,四合院的主廂房闢為“法象寺唸佛堂”。
北京的眾多古塔中,昊天塔的形制不但極為少見,而且還與楊家將故事結合地最為緊密,傳播範圍最廣泛。故事大概是這樣的:大宋名將楊業,也就是小說中的楊繼業,在一次大戰中陷入遼兵的重圍,中了遼將之箭,落馬被俘,絕食而亡(也有的說,他一頭撞在李陵碑亦稱昊天塔上,壯烈犧牲)。楊業的屍骨被安放在幽州昊天塔下的洪陽洞裡,洞口有遼國重兵把守。一天晚上,楊業手下兩名忠將孟良和焦贊前去盜取屍骨時,被把守的遼兵發現。孟良把楊業屍骨交給焦贊先行帶走,並約好會合地點,自己率一隊宋兵斷後。這時,天降大雨,士兵的火把被澆滅了,孟良便摘下身上的火把,扔向對面。頓時,整個陣地成了火海,不想焦贊也在其中,被火燒死。第二天,孟良安葬了楊業、焦讚的屍體。孟良覺得愧對焦贊,於是拔劍自刎,鮮血染紅了墓地。後來,人們便把孟良和焦贊合葬在一起,被稱為“孟不離焦,焦不離孟”,經過後世不斷的演繹,形成了戲曲《孟良盜骨》《李陵碑》。
楊業英勇事蹟被傳為佳話,不僅宋朝,遼朝在密雲古北口還修建楊業廟以祭奠。其實,歷史上楊家將從未來過北京。宋元的民間藝人把楊業屍骨埋在昊天塔的故事編成戲曲,搬上舞臺。到了明代,民間又把這故事編成《楊家將演義》《楊家將傳》,用小說評書的形式在民間廣泛傳播,人們仰慕楊家將的英名,便附會出傳奇故事,以示敬仰忠良。
近年來,隨著昊天塔研究的不斷深入,有說法認為,雜劇中楊家將故事的發生地:昊天塔,其實是在石景山區的昊天寺(隆恩寺)舊址。但蹊蹺的是,經過幾百年的流傳,民間又將這個故事附會到了房山昊天塔身上。不管演變過程如何,英雄的傳奇故事,給房山的昊天塔,增添了濃厚的忠烈色彩。
1997年,當地政府對昊天塔進行修繕,因此處岩石赤色如燎,又有楊家將故事流傳甚廣,當地政府新修了孟良焦贊墓、盜骨洞等,共同組成了全新的昊天公園。因為楊家將故事的深入人心,這一帶的道路,也更名為昊天大街,街心公園更名為昊天廣場,昊天塔下還建有昊天學校,昊天塔成為房山新城的重要標誌。
(王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