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萬里的東南亞省份雲南,為何會像西北地區一樣,有那麼多的清真寺呢?這恐怕要從古代蒙古人的等級制度說起。
在蒙古人的四等人劃分中,第二等便是色目人,最初它是對西北、中亞、乃至歐洲非黃種人的統稱。
蒙古進攻南宋、大理國時期,由於戰線漫長、兵員匱乏,只能大規模起用其北方統治地區的色目人作為“炮灰”。
從1211年到1279年崖山海戰南宋滅亡,蒙古人長達68年利用色目人轉戰萬里疆土,同時又將征服地區的黃種女子封賞給色目人,相互通婚,大大稀釋了色目人的種族特徵。
忽必烈南征前,其統治下的種族中,西北、中亞色目人佔到1600萬,遠遠超過蒙古人的數量。
並且,當時蒙古人、藏人、北方漢人(鮮卑裔)加起來總共才400萬,而南方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各民族近4500萬,南北差距實在太大。
當時起用以回回為主的色目人,不僅保證了兵員的充足,還起到均衡人口數量差距的作用。
蒙古從中原地區伐宋屢屢受挫後,便繞道西藏,偷襲大理國。當時扛著蒙古大旗進攻大理國的蒙古軍隊,兵丁九成都是色目人,相當於是色目人在蒙古貴族的指揮下,攻佔了大理國,並啟動從西南地區攻伐南宋的東進模式。
蒙古人利用色目人遏制漢族,與後來滿清聯合蒙古遏制漢族,都是對被統治地區異族人口基數龐大產生的畏懼。
當時滅亡的大理國(古云南地區),成為蒙古政權伐宋的基地與大本營,蒙古軍隊的主要成分~色目人,從此大量紮根雲南,演化成歷史典籍中記載或雲南方言中稱謂的“回子”。時至今日,發展成佔全國回族1/6人口的雲南回族。
所以,今天雲南有這麼多清真寺,也不足為奇了。
參考查閱:《元史》、《大元通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