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武器也許沒有電影中特效加持的絢爛場面,但它們的威力卻遠遠超過銀幕所能展示的效果。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核武器的威力,在冷戰結束的幾十年裡,核武的威懾早已經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然而現在核武器只是被藏了起來,卻從未從發射架上拿下來,許多人從遊戲、刊物、電影所瞭解到的核武器知識也僅僅是些場面描述罷了。可以說,假如打起核戰來的話,它們的攻擊是超出人們想象的。
比如核彈的打擊方式,電影中的經常就是蘑菇雲一炸,沒有附加的情節,然而現實中核打擊卻遠不止如此,就連海灣戰爭中露臉露到爛的“戰斧”巡航導彈都會加入核戰,一枚BGM-109A型戰斧攜帶的W80-1氫彈可達到20萬噸級的當量,要知道廣島原子彈才1.7萬噸級,真打起來基本是兩炮一座城的節奏。
此外,彈道導彈的攻擊方式也遠超人們的想象。經過5000萬噸級的“大伊萬”試驗後,人們得出了“當量並不是越大越好”的概念,從而從追求單純核爆炸威力變化為無死角飽和式打擊,一顆彈道導彈可以攜帶多枚核彈頭,每顆彈頭平均當量50萬噸級,基本上1枚“快遞彈”就能幹掉一座超大型城市。所以,儘管現代都喊著“削減核彈數量”,實際削減的都是老式導彈、轟炸機等投送方式,現代核彈的打擊效率更高了,也更“科學分配”了,保證打起來不留活口,更何況打完還有核潛艇持續補刀。
現代彈道導彈核潛艇充當著戰略核威懾能力,萬一發生核戰,它們將從海洋上發動攻擊,並確保有需要的情況下,核彈能攻擊那些洲際彈道導彈稍微打不到的死角。以“北風之神”為例,一艘這樣的核潛艇具備16個導彈發射筒,能攜帶16枚“布拉瓦”遠端彈道導彈,能攜帶6枚核彈頭。如果核彈全攜帶的話,單艘“北風之神”就擁有96枚核彈,滅世難說,滅幾個國綽綽有餘。
可想而知,真要突然爆發核戰爭,十幾分鍾之內地球表面將被核彈摧毀,越是繁華、發達的區域會越倒黴,一瞬間人類文明就將重回石器時代。彈道導彈的飛行時間只有幾分鐘,從打擊開始到全球核捆綁滅世,大部分人都沒有機會躲進核避難所,甚至當核彈在頭頂炸裂時都是懵逼的。
拋開核武這類戰略性武器,常規的武器也許沒有毀天滅地的威力,但對於戰場上計程車兵來說它們一樣恐怖。就拿最常見的槍械輕武器來說,在電影中除了火星四濺沒有任何作用的武器,放到現實都是一槍斃命的威力。
以曝光度比較高的巴雷特M82A1反器材步槍為例,許多遊戲和電影中它都被描述為戰場上堪比炮彈的神器,但在戰場上巴雷特這種威力遠不如描述中的兇悍,各種大口徑機槍和密集的彈雨造成的傷害還要在它之上。
美軍用了N多年的傳家寶M2重機槍,巴雷特用的就是它的50BMG機槍彈,前者打半自動,後者則是一串彈鏈狂掃,哪個更猛,不言而喻。
然而12.7mm的M2HB機關槍在機槍行列中也並不算多麼出彩,上面還有14.5mm口徑的大管,或者各種射子彈如潑水的高射機槍,無不是戰場上魔王一樣的存在。
比機槍威力更強的是機關炮,這些小口徑火炮遍佈現代戰場,通常被裝備在各種載具上,以直射火力打擊目標,步兵戰車、裝甲車、直升機是最常見的載體。隨便一門25mm的機關炮,都可以被稱作戰場絞肉機。
現代火炮比過去更火力更準確,發射也更迅猛,尤其在配備了各類助推與供彈裝置之後,實現了發射自動化。加上無人機與資訊化的匯入,使現代火炮可以在沒有地面觀察的情況下快而精準地投入戰鬥。
部分先進的自行火炮具備“連續彈著”功能,確保炮彈打入同一個位置,實現覆蓋式的打擊。或者還可以透過資訊化連結,從不同的射擊位置攻擊同時攻擊同一個目標,連彈著點都可以透過雷達反饋回來。
再加上彈種的豐富和“程式設計炮彈”等功能,現在的火炮打擊不僅打擊方式豐富,而且難以閃避,依靠現代技術,甚至可以將觀察儀器放在炮彈前段,實現邊看邊打。
但實際上,現代最可怕的是基因武器和生化武器,這些東西從不像核彈那麼吸引眼球,更不會如常規武器那樣遍地都是,但從沒人敢否認生化武器的威力。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僅1984年印度博帕爾毒氣事故就造成了2.5萬人直接死亡,55萬人間接死亡,20萬人永久殘疾的慘劇,而這還只是因為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的異氰酸甲酯不小心洩露而已。
基因武器則是利用某些民族在基因方面的某些薄弱點,研究出可供利用的專屬有效物。據美國著名醫學家R.哈默施拉格估算,使用有效期不同的種族武器可以滅殺被進攻國家25%一30%的人口。在核戰爭中這種數量的人口損失被視為“不能接受的損失”,說明這個國家被戰勝。而比核武器更加難以遮蔽,更具有針對性的攻擊物件,殺傷力巨大而成本低廉,一切優勢都令基因武器成為禁忌的存在。
生物武器同樣恐怖,人們無法估算這類產物威力,也無法對這類襲擊進行預警。實際上,許多場大規模流行病背後都有關於生物武器的陰謀論,顯得異常詭譎莫測。而近些年關於轉基因作物、生物農藥等問題也被牽扯如“生物戰”的問題之中,也因此引發了龐大的社會輿論效應,造成的影響還要在原子彈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