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茶文化歷史悠久,茶文化的發展離不開貢茶的興盛。貢茶是中國專制時代的特有產物,也是中國社會生活之中的一種特殊現象。貢茶是由皇帝欽定的,將茶葉品質極好的、產茶地區最為優質的茶葉進貢給皇宮,成為皇室獨享的御用茶品。
盒長17.8釐米,寬10.5釐米,高3.9釐米。
從歷史上看,雖然貢茶使產茶地區和廣大茶農承受艱辛,甚至遭受苦難,但是,在客觀上說,貢茶在相當程度上推動了產茶地區茶葉生產的發展,促進了茶葉的精細製作和技術改進,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的茶文化。同時,貢茶如同名牌商標一樣,成為地方經濟的支柱,貢茶以其優良的品種、精細的技藝、風雅的茶道和精良的茶具成為一個地區甚至一個時代的楷模。
根據史料記載,大約在公元前一千餘年的周武王時期,貢茶制度開始萌芽,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據晉人《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周武王伐紂成功,巴蜀助戰有功,冊封為諸侯。周武王確定,作為封侯國的巴蜀,每年向周王朝納貢。貢物有土植五穀,有茶。這是中國最早有關貢茶的記載,屬於中國貢茶的萌芽時期。
高12.6釐米,口徑5.5釐米,足徑6.3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最初,只是進貢土特產,也就是“隨山浚川,任土作貢”。後來,由政府出面,發展到設官分職,進行有效的監控和管理。在中國古代,設有“九賦”、“大貢”。所謂大貢,就是祀貢、娛貢、器貢、幣貢、材貢、貨貢、服貢、物貢。物貢,是指地方物產。茶葉就是物貢中的一類。
大約在西漢時期,貢茶制度逐步確立了下來,並且逐漸明朗化。唐代是中國貢茶制度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唐朝的貢茶制度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尤其是在繁榮鼎盛的中唐時代,社會很安定,李唐皇帝倡導道教,主張儒、釋、道三教並立,從皇帝到大臣,較為注重外在修養和內在修為。
茶事,文人們一直視為雅事,茶性高潔,品茶成為君臣們內在修為最理想的活動。信奉三教的眾人也都奉茶事為雅事,不僅愛茶,還由衷地頌茶。當時,品茶蔚然成風,朝野一片讚頌之聲。文人描述當時的情境:“田閭之間,嗜好猶切。”
清代,皇帝、后妃都喜愛喝茶。又出了個極愛茶的皇帝——乾隆。乾隆嗜茶如命,據說他在晚年準備隱退,有的大臣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卻笑著說:“君不可一日無茶”。且不論這傳說的可靠與否,乾隆好茶卻是真的。
清代宮廷茶文化活動,最興盛的時期是在乾隆朝,最好茶的皇帝是乾隆帝。自乾隆八年至乾隆六十年,五十二年間,除因皇太后喪事之外,四十八個年頭皆有茶宴。之所以如此,除乾隆本人特別愛茶之外,也是因為這一時期經濟上正處於康乾盛世,文化上也正是滿文化與漢文化大融合及文事大興的時期。這與整個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規律也是相符合的。一般說,茶文化的發展興盛有三個必備條件:一是經濟繁榮,二是文事興盛,三是和平安寧。清代乾隆朝茶事特多,再次證明了這個規律。
乾隆時期著名的御用珍品包括:湖廣進磚茶,湖北巡撫進通山茶,陝甘總督進吉利茶。陝西巡撫進吉利茶、安康芽茶。漕運總督進龍井芽茶。河東河道總督進碧螺春茶瓶。江蘇巡撫進陽羨芽茶、碧螺春茶。浙江巡撫進龍井芽茶、各種芽茶、城頭菊。兩江總督進碧螺春茶、銀針茶、梅片茶、珠蘭茶。閩浙總督進蓮芯茶、花香茶、鄭宅芽茶、片茶。福建巡撫進蓮芯茶、花香茶、鄭宅芽茶、片茶……
乾隆皇帝自小受到正統儒家文化的教育,對漢文化的文人風範十分嚮往,曾經在一系列的宮廷行樂圖中以著漢服出現在畫面中。自十六年(1751)第一次南巡實地考察江南風物後,深受其人文景觀和文人雅趣的影響,不僅嗜茶,更雅好文人品茗。
乾隆帝經常品嚐的有“三清茶”、“雨前龍井茶”、“顧渚茶”、“武夷茶”、“鄭宅茶”等。沏茶用水講究水質,認為“水以輕為貴”,特別喜歡以自封天下第一泉的“玉泉山水”、木蘭圍場的“雪水”,或採集荷葉上滴滴露水所匯成的“荷露”來烹茶。
“三清茶”以貢茶為主料,佐以梅花、松子、佛手,且需用雪水烹煮。其中,梅花象徵五福,松柏寓意長壽,佛手諧意福壽。
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秋天,皇帝駐蹕圓明園時,採集園內新秋荷葉上的露水,在荷亭烹茶時有感而作。乾隆非常鐘意於荷露烹茶的享受,曾特意下令燒製成套的瓷茶壺、蓋碗及托盤,壺壁、碗壁分別以礬紅錄寫他的兩首《荷露烹茶》詩,盤底則飾以荷葉田田的紋樣。
整組的“荷露烹茶”詩茶壺和茶碗,是乾隆帝喝以“荷露”所沏茶的御用茶具,既是乾隆帝的日常所用器具,也體現了他的傳統文化底蘊,將漢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內化入乾隆帝的人格之中了。茶具典雅的設計,詩文的內容,傳達了乾隆帝品茗時所追尋的意境,流露了乾隆帝閒暇時所反映的情懷,體現了乾隆帝文人對漢文化的傾慕,更反映了乾隆帝生活的講究和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