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十三年春(1354年),朱元璋告別郭子興,領著徐達、湯和、費聚等南下定遠,決定自己單幹。
沒多久,便降服驢牌寨軍民三千,隨後夜襲元將張知院於橫澗山,又得人馬二萬。
來到定遠,偶遇李善長,李善長一席話讓他茅塞頓開一一一要想實現宏圖大志,就必須知人善任,不得胡亂殺人。
於是二人合計,決定拿下滁州,就這樣,朱元璋有了自己的第一塊領地。
不日,有人求見,朱元璋聽到名字後,立馬飛奔而出,只見門外三人衣衫破爛、形容枯槁,朱元璋望著他們不禁悲從心來。
這三個人是誰呢?一個是侄兒朱文正,另外兩個則是他的姐夫李貞和外甥保兒。
誰也不會想到,多年後,朱文正因叛變被囚,李貞封曹國公,而這個保兒就是日後的李文忠一一一那年他十四歲,猶如一個戰神從天而降。
一
實際上,李貞父子歷經千辛萬苦才尋找到了朱元璋。《明史.李文忠傳》載:
年十二而母死,父貞攜之轉側亂軍中,瀕死者數矣。逾二年乃謁太祖於滁陽。
意思是:李文忠十二歲喪母,李貞帶著兒子實在沒有活路,只好在亂軍中輾轉,多次瀕臨死亡,直到兩年後才在滁州見到了朱元璋。
這裡有必要補充幾點:李文忠的母親就是朱元璋的二姐朱佛女,行前朱佛女已病故,彼時,朱元璋就剩下這三位親人了,另,之前李貞時常接濟朱家,讓朱元璋銘記在心;
其二:朱元璋在郭子興麾下內訌不斷,而郭子興一直受彭大和趙均用的排擠,不足以共大事,所以他才會帶著淮西舊將另謀出路;
其三:攻下滁州,算是有了一席之地,李貞父子前來投奔恰逢其時,這一點對李文忠日後的成長至關重要。
熟悉明史的人大抵都知道,朱元璋一生收了十多個養子,但最器重的還是朱文正和李文忠一一一或許他們流著相同的血,所以在朱元璋見到李文忠後,《明史》描寫得非常傳神:
太祖見保兒,甚喜,撫以為子,令從己姓。
意思是:朱元璋見到李文忠,非常高興,不僅親自撫養,還讓隨自己姓朱,並取名文忠、字思本。
李文忠的字“思本”特別有意思,筆者猜想,這既代表朱元璋初心不忘,分明也在告誡李文忠飲水思源,不要忘了根本。
二
李文忠在戰火中成長。其間,朱元璋還請範祖乾和胡翰做他的老師。《明史.李文忠傳》載:
讀書穎敏如素習。年十九,以舍人將親軍,從援池州,破天完軍,驍勇冠諸將。
意思是:李文忠讀書聰穎、悟性極高,老師教的東西就好像以前學過的一樣;
十九歲那年,以舍人(大意為高幹子弟)的身份率領親軍,支援池州,第一次領兵就大破天完軍。
在這裡我們不妨還原一下李文忠的這次領兵。
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佔領南京後,持續向皖南和浙東擴張,同年十月便命常遇春、廖永安等去攻打池州,有趣的是,此時的池州剛剛被陳友諒、趙普勝從元朝手中奪過來。
世人皆知,陳友諒有膽有識,彼時在徐壽輝麾下是個頂天立地的將才,兩人對決,常遇春佔不到一點便宜,所以以兵力不足為由,向朱元璋求救。
而此時朱元璋也捉襟見肘一一一徐達正攻打常州、胡大海在徽州前沿,誰去馳援呢?迫於無奈,朱元璋只好讓李文忠一試。
不曾想,池州一戰,李文忠一鳴驚人,機智、勇敢、彪悍“驍勇冠諸將”,彷彿從天而降的戰神,連常遇春也為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夥子豎起大拇指。
從此,李文忠開啟了戰神模式。
繼池州之戰後,李文忠接到新的指令,隨後率軍進攻青陽、石埭、太平、旌德獲勝;不久,在萬年街打敗元朝院判阿魯灰;又于于潛、昌化擊敗苗軍,爾後攻打淳安,夜出奇兵,降部眾一千餘人。
短時間內,李文忠驍勇善戰,成績喜人,第一次被朱元璋封為:帳前左副都指揮兼元帥府事。
這個職位不低,但個人以為含金量並不高,因為這裡面也許有“任人唯親”的成份,又或者朱元璋刻意培養李文忠。
三
李文忠呢?他根本不想做什麼舍人,他只想無限迴圈戰神模式,他只想證明,自己絕不是那個紙上談兵的趙括。
接下來,他與鄧愈、胡大海之師會合拿下諸暨,隨後攻取建德,並改為嚴州府,屯軍駐守。
此時,張士誠覬覦著這塊肥肉,因為他知道嚴州的戰略價值可抵百城,為此親率十萬大軍來犯。
面對張士誠的十萬大軍,李文忠怎麼辦呢?《明史.李文忠傳》載:
張士誠寇嚴州,御之東門,使別將出小北門,間道襲其後,夾擊大破之。
意思是:張士誠侵擾嚴州,李文忠率軍在東門正面迎敵,另派將領出小北門,抄小路襲擊敵人後路,然後破城而出,兩西夾擊,大敗張士誠。
一後月,張士誠再犯嚴州,李文忠又在大浪灘將其擊敗,還乘勝拿下分水。隨後,張士誠又命人佔領三湲,李文忠已急不可奈,率著輕騎斬首陸元帥,焚燒敵壘,如入無人之境。《明史》載:
士誠自是不敢窺嚴州。
意思是:李文忠讓一代梟雄張士誠也感到害怕了。
守住嚴州,大敗張士誠後,李文忠進同僉行樞密院事。
這個任命很特別:繼續讓李文忠領兵馭將,同時又管理後方。只因李文忠一次次向朱元璋證明,他已不再是那個只知道衝鋒的悍將了,並堅信日後必將成為一名果決的猛士。
難怪清朝張廷玉評價他: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測其際。
讓我們暫時把視線離開嚴州。
四
個人以為,真正讓李文忠日後封王、並登上開國元勳榜眼的或緣於處州的那次兵變。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為朱元璋開疆拓土的虎將胡大海把勢力擴充套件到了浙東一帶,不幸的是,一夜間胡大海被人刺殺身亡,而刺殺他的人,就是被降服的苗將蔣英。
在金華,蔣英殺掉胡大海後,又命部屬在處州殺了他的副將耿再成,然後打算一起去投奔張士誠,史稱“處州兵變”。
就其時,不得不佩服張士誠的情報和策反工作,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讓浙東局面失控,軍隊倒戈,坐收了魚翁之利。
訊息傳到嚴州,情況萬分危急,李文忠沒有時間請示朱元璋,於是率領守軍傾巢出動,猶如戰神從天而降,以雷霆萬鈞之勢殺叛軍主將,且恩威並施,平定了金華和處州兩地。
這一年,李文忠23歲一一一他用行動扭轉了局勢,保住了浙東一一一其戰略意義不亞於徐達、常遇春的任何一次北伐。
而這一時段,朱元璋猶如坐在過山車上七上八下,既心痛愛將胡大海,又惦記著浙東形勢一一一斷不可讓張士誠有可乘之機。
他萬沒想到,無心插柳柳成蔭一一一李文忠完成了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好訊息傳來,朱元璋欣喜若狂,隨即任命李文忠:
拜浙東行省左丞,總制嚴、衢、信、處、諸全軍事。
這一次,李文忠接替胡大海,真正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也許大家並不知道,從池州馳援到拜浙東左丞不過短短四年,李文忠憑藉自己的神奇變成為了主宰一方的封疆大吏。
李文忠的經歷告訴人們: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五
讓我們把目光再次轉回嚴州。自平定處州兵變後,在李文忠身上發生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國初事蹟》記載:
文忠守嚴州,取娼婦韓氏在家留宿。太祖知之,差人將韓氏誅之,召文忠問罪。皇后勸諫,復令還嚴州。既至,儒士趙伯宗、宋汝章乘機說文忠曰:此去得回,若再取不得回也。當早圖之。
上文的意思是:李文忠當年駐守嚴州,曾和一名姓韓的妓女有染。由於朱元璋治軍嚴明,聽聞此事後勃然大怒。
著即安排人去嚴州殺掉韓氏,並召李文忠問罪。
李文忠剛離開嚴州打算去南京負荊請罪,突然又接到旨令,就地返回。為什麼呢?因為這一次馬皇后出面了,她告訴朱元璋,李文忠已是最後一位親人,切不可斷了祖上煙火。
按理,這事就此平息,不該旁生枝節。但他的謀士趙伯宗、宋汝章卻不這樣想,並勸說李文忠:這次你幸好回來了,若是再有下次,你肯定回不來。與其這樣,不如另作打算。
兩人的意思不言而喻,勸李文忠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要為日後留條後路。
李文忠猶豫了,想起了不久前胡大海的獨子胡三舍之死一一一違反軍規,在營中偷偷飲酒,被人揭發。
眾人都以為,朱元璋會看胡大海的幾分薄面,對胡三舍從寬處理,沒想到朱元璋二話沒說,直接把胡三舍處決了。
為這事,李文忠大為震驚,他深知舅舅的性格,軍法如山,親情也許比不過一張白紙。
於是,李文忠便命趙、宋二人與張士誠麾下大將張肆暗通款曲,以什麼什麼為號,不日舉旗來投。
六
李文忠整日惴惴不安,而朱元璋卻渾然不覺。
不久,朱元璋寫下一封親筆書信,派人送去嚴州,信中不再斥責李文忠,反而送來不少戰馬和銀兩,意思是讓他在嚴州安心駐守。
李文忠羞愧難當、無地自容。但之前,已跨出了那一步,眼下到底該怎麼辦呢?《圖初事蹟》又載:
文忠悟之,乃以書付伯宗等,以筻宴餞之。使其醉……將伯宗、汝章等縛投於水。
李文忠為掩蓋事情真相,必須斬草除根,所以利用筵席之便,將趙伯宗、宋汝章等知情人灌醉,然後全部捆綁起來,溺水而死。
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無論李文忠怎麼掩蓋、隱藏,當年他欲叛投張士誠的想法終究傳到了朱元璋耳朵裡。
朱元璋心機深沉,藏而不怒,但有一天終會爆發。
李文忠似乎忘了這茬,仍然像一名戰神繼續上演著的神話,或許在他心中舅舅就是天,他不過是天子手中的那柄利箭,必須一往無前。
接下來,張士誠命李伯升率領二十萬大軍進攻新城,面對敵強我弱之勢,李文忠說:國家之事在此一舉,我不敢貪軍而死於三軍之後。
為鼓舞將帥士氣,李文忠率中軍首當其衝,當處州援軍來臨,李文忠橫握長矛,帶領數十輕騎從山頭賓士而下,衝入敵軍中堅力量,再次如戰神從天而降。
李文忠感染了士兵,全體將士浴血奮戰,救李文忠出包圍圈,並乘勝攻擊,反敗為勝。此役,《明史》載:
逐北數十里,斬首數萬級,溪水盡赤……伯升僅以身免。
捷報傳到武昌,朱元璋大喜,隨即將李文忠召回,擺下宴席慰勞,賞賜御衣名馬,之後才命其返回軍中。
可以想見,李文忠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七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與張士誠的終極戰打響。李文忠受命進攻杭州以牽制敵軍兵力。
一切很順利,繼李文忠攻克桐廬、新城、富陽之後,大軍向餘杭挺進。
李文忠寫信招降餘杭守將謝五(謝再興的親弟弟),謝五與謝再興之子共五人出城投降,隨後來到杭州,守將潘元明還以歌妓相迎。
李文忠幾乎沒廢一兵一卒,為朱元璋掃清了側翼障礙,為嚴明軍紀,站在高樓上下令:擅入民居者死。
因為他知道,這正是朱元璋所需一一一對老百姓秋毫無犯。
杭州讓李文忠獲軍三萬,糧食二十萬石,這一次朱元璋出手更闊綽。《明史》載:
就加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複姓李氏。
朱元璋除了對李文忠加封頭銜之外,還作出了一個異乎尋常的決定一一一複姓李氏,這就大有奧妙了。
其一:兩年後,朱元璋將稱帝,改國號大明,如果李文忠(朱文忠)不改回原姓,那麼他就成了朱元璋的長子,為世襲罔替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其二:此時朱元璋內定乾坤,即將消滅掉最後一個敵人,換句話說他手下將星雲集,個個光芒四射,李文忠雖有過人之處,但已經沒有原來那麼重要了;
其三:嚴州之秘辛是否讓朱元璋再次想起呢?在此筆者不枉下結論。
不過,熟讀明史的讀者一定會發現,從此,李文忠有了個巨大的改變——在平定建州、延州、汀州時,下令士兵收養途中棄兒,據傳被養活者無數。
智慧、機敏、深沉、博愛與胸襟把一代戰神李文忠推向了最高潮。
八
1370年(洪武三年),李文忠被授徵虜左副將軍,與徐達一起率軍北伐,其中俘虜五萬三千餘人,大獲全勝。
訊息傳回南京,朱元璋御臨奉天門接受朝賀。大封功臣,李文忠被授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大都督府左都督,封為曹國公,參與軍國大事,俸祿三千百,並授與予世襲憑證。
好大一堆光環,不過我們記住兩點就可以了:被封曹國公,並允許世襲;繼續參與軍國大事一一一這是朱元璋對他的極大信任。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他們之間必將產生裂痕。或者說李文忠對朱元璋的做法深感不安。
為此,李文忠曾先後上過兩次奏章:一勸朱元璋不要勞命傷財、發兵日本;二勸朱元璋不要過度依賴宦官,間接批評。
按理,這些朱元璋都不能容忍,但鑑於他和李文忠的關係以及李文忠的聲望,朱元璋並未理會,只是把奏章束之高閣。
倔強的李文忠並未就此止步。一日他囑託夫人、泣別孩子,向朱元璋上第三份奏章,力勸舅舅不可誅連,擴大殺戮,文中言詞犀利:
叛臣賊子,定誅無宥,惟鍛鍊攀誣,濫殺無幸,人不自安,傷國元氣……
朱元璋看後,雷霆狂怒,和李文忠還有一段審訊般的對話,由於篇幅太長,不便贅述。結果朱元璋突然命武士將李文忠押下監候。
而這一次,又是馬皇后救下了李文忠。
從此,李文忠被朱元璋削去官職,幽閉在家,鬱鬱寡歡。《明史》載:
以是積忤旨,不免譴責。
九
在明朝初年,李文忠是個特殊人物,關於他的死朱元璋還大動干戈,這又是為什麼呢?《明史.李文忠傳》載:
十六年冬遂得疾。帝親臨視,使淮安侯華中護醫藥。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帝疑中毒之,貶中爵,放其家屬於建昌衛,諸醫並妻子皆斬。
意思是:洪武十六年(1383年)冬天,李文忠就生病了。為此,朱元璋到李文忠家探望,並且親自安排準安侯華中為李文忠醫治。第二年三月,李文忠便去世了,終年46歲。
李文忠去世後,朱元璋懷疑有人下毒,不但把華中貶謫,還把給李文忠看病的太醫及其家人全部殺光。
李文忠之死,朱元璋悲傷之餘又大動干戈,越發讓人覺得疑竇重重。
第一:在太醫診治的同時,李文忠長子李景隆已成人,為什麼非要安排一個侯爺(華中)近身侍候?朱元璋到底有什麼意圖?
第二:李文忠死後,診治他的太醫和家人被全部誅殺,這說明他們一定掌握著一個驚天的秘密,這是個什麼秘密呢?筆者相信就是毒死李文忠。
第三:彼時,筆者相信李文忠的死因華中應該一無所知,因為這一切全在朱元璋的操控之下,留下華中正好欲蓋彌彰,而華中扮演的角色無外乎一個監視者而已。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明史.李傳隆傳》或許可以給出答案:
景隆,小字九江……太祖數目屬之,十九年襲爵……非智非謙,幾累社稷,身不免而自終……而其鑑前人之失,保爾富貴!
以上是朱元璋頒給李景隆的襲爵詔書,與其說是襲爵詔書,倒不如說是份特殊的警告。
因為文中提醒李景隆,你之所能襲爵並不是因為你“智”或“謙”,而是因為你們幾代人為大明王朝曾立下的大功。只要你不累及社稷,吸取前人的教訓,我必然保你家族富貴。
這裡必須指出兩點:所謂前人,無外乎李貞、李文忠父子,那幾累社稷還有誰呢?不就是李文忠嗎?難道朱元璋對二十多年前的嚴州舊事一直耿耿於懷?
後記:
封建社會,家天下,朱元璋和李文忠或持著不同的立場,李文忠謀他途意味著叛國與不忠,在君權社會下,必將火星四濺。
但個人以為,李文忠依然是那個從天而降的戰神。
參考文獻:《明史》.《國初事蹟》等
圖片:來自頭條相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