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發展戰略研究和現代農業綜合體概念的提出,為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綜合解決方案。
為了解宏觀現代農業發展戰略和特色小鎮建設如何服務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科技導報》採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寧波大學農產品質量安全危害因子與風險防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植物病毒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陳劍平。
《科技導報》:
針對中國“三農”問題,您創新提出了現代農業綜合體的綜合解決方案,並在浙江等地探索實踐,這對中國現代農業發展和區域農業轉型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戰略意義。
中國進入鄉村振興發展階段後,現代農業綜合體如何助力這一發展戰略?
陳劍平:
現代農業綜合體的基本內涵是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為引領,在一定農業發展區域內,透過構建全新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科技體系、經營體系、質量體系、流通體系、投融資體系,開展多方主體合作和現代科技資訊支撐,促進農業功能整合、系統整合、跨界發展的新模式。
農業的基本屬性是糧食安全、有效供給和可持續發展。
鄉村振興要實現“三生”(生產、生活、生態)、“三產”(農業、工業、服務業)、“三網”(交通網、網際網路、物聯網)融合,促進農業新經濟、新業態的發展,進而建立市場前置、科技支撐、輕資產執行、輻射帶動的商業模式和新農人的創新創業,讓農業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產業,這就是“現代農業綜合體”的基本概念。
2014年,我帶領團隊開始進行鄉村復興研究,思考如何才能把鄉村的“老天爺經濟”(自然稟賦)和“老祖宗經濟”(文化積澱)變成當地“老百姓經濟”,提出特色小鎮建設是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的紐帶,並指導有關企業在浙江等地探索實踐。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的偉大戰略,為我們的鄉村振興實踐帶來了契機和政策支撐。
《科技導報》:
2019年,您受聘擔任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東吳鎮黨委委員、南村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您對鄉村發展有哪些具體的規劃?
陳劍平:
我是土生土長的鄞州東吳南村人,非常希望家鄉能發展成為發達、美麗、和諧和安心的地方,成為一個令人嚮往並能世世代代居住下去的地方。
據此,我以家鄉作為自己鄉村振興理論的第一塊實踐地,力爭成為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樣板。
鄉鎮雖小,但鄉村振興是個系統工程,需要科學謀劃、統一思想、統籌各方力量、有序推進。
重點解決制約鄉村發展的4個問題:鄉村產業如何發展;村莊如何整治和改造;村民生活質量如何提升;農民如何賦能、如何增收,並實現共同富裕,同時力爭完成4個改造,即產業再造、生活再造、生態再造和服務再造。
擔任南村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後,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引進400多萬元資金,為南村新建文化大禮堂和老年活動中心,解決鄉親們舉辦婚喪大事和開展各類文體活動的場所問題。
同時,為了統一鄉村幹部因地制宜發展家鄉的思想,我們陸續開展了鄉村振興戰略、農業綜合體、“三農”發展新模式的系列講座,進一步規劃了家鄉建設的願景,並帶頭進行實踐。
一是科學定位,以體系思維謀劃東吳鎮的發展。
結合東吳鎮的地理、歷史、經濟等基礎,尤其是基於天童古剎——東南佛國這個老祖宗文化積澱和太白湖與天童寺國家森林公園這些獨特的自然稟賦,花費半年多時間進行調查研究,明確東吳鎮的5大發展規劃目標,即世界佛教聖地級精神家園、生態農業及和諧社會的樣板、江南特色的旅遊小鎮、寧波人的後花園和東吳人的幸福家園。
編制《東吳小鎮總體概念規劃》,幫助引進寧波開投-藍城建設公司與東吳鎮合作,簽署投資24億元的小鎮建設工程,以產業發展夯實提升經濟基礎,以科技引入打造智慧城鎮,以品質提升體驗生活之美,打造新的東吳新鎮。
二是因村施策,用繡花功夫微改造的方式建設東吳鎮。
2019年啟動東吳鎮天童片區小城鎮環境整治工程,集中5個月對已經衰敗不堪的天童老街進行全面改造,並做到了“三不三不”,即不做大拆大建,傳統風貌不變;不遷走一個村民,不變相搞純商業開發;不搞簡單的行政強制,群眾意願不違背。
東吳鎮天童老街改造入選央影片《印象新農村》系列專題片,在央視新媒體平臺連續播出,達20萬+的點選量。
時任浙江省省長鄭珊潔看到東吳鎮這個節目後認為,完全符合總書記講的“微改造”“繡花功夫”“因地制宜”等重要思想和理念,也完全符合實際,而且留住了鄉愁,這樣的盆景可以複製成風景。
同年,東吳鎮再次被評為省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樣板鎮,成為浙江省唯一一個雙樣板鎮。
三是校地共建,大學助力東吳鎮發展。
提出“大學小鎮”模式和村莊運營理念,發揮大學在科學、技術、文化和人才方面的綜合優勢,系統支撐鄉村振興戰略。
在寧波市科技局重大研發專項的支援下,融合校地黨組織和人才資源,充分發揮寧波大學中國鄉村政策與實踐研究院的智庫作用,組織理工醫文商法體旅藝音等10個學科性學院70餘名教師和研究人員,全面對接東吳鎮12個行政村,開展面向共同富裕的城鄉結合部鄉村振興綜合整合技術研發與典型示範研究,以破解寧波城鄉結合部鄉村治理中的主要問題為導向,在鄉村特色產業、環境整治、數字治理、地域文化、景觀改造、公共服務和公共健康等重點領域設11個研究課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為核心,攜手探索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路徑方式、機制框架與典型模式。
2021年開展的地方產業發展賦能、鄉村音樂品牌塑造、鄉村教師素質能力提升等“十大專項行動”,目前已經取得初步成效。
透過“大學小鎮”模式的實踐,主要針對寧波市城鄉結合部鄉村振興當前階段面臨的特色產業優勢不明顯、生態環境壓力大、治理手段不夠先進、鄉村基礎設施有待完善等問題,重點突破完成寧波市綠色健康鄉村特色產業鏈整合技術、鄉村特色旅遊產業開發及商業運作模式、鄉村汙染治理與生態安全格局重構技術、鄉村基礎設施提升與環境“微改造”技術體系、鄉村“數治”技術產品、鄉村民俗與鄉村文化特色因子提煉及數字化管理技術體系、城鄉融合的文體、康養、教育產業和醫療服務等新業態新技術,將取得幾十項技術、產品、模式、標準和流程,為東吳鎮進行鄉村產業、生態、文化、人才和組織等五大振興提供研究報告、綜合解決方案和發展規劃,促進東吳鎮鄉村振興從綜合性改革(產業再造、生活再造、生態再造、服務再造)到複合性提升(新農人、新產業、新社群、新生態、新家園),為寧波市、浙江省乃至全國鄉村振興提供示範樣板。
透過市場閉環、理論閉環、供應鏈閉環、產品閉環和動線閉環的研究,打造鄉村產品:名品、名人、名景、康養、鄉愁和土地科學利用,形成原住民與新住民互惠互利的載體,生態資源有效利用與保護的載體,透過實現專案盈利(多渠道收入專案良性運作),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新技術推廣,土地利用率提高)和農民增收(就業、創業機會收入來源增加);推進新型城鎮化(城市與城鎮協調發展,農民就地城鎮化)、美麗鄉村建設(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和農村人口結構最佳化(新農人和職業農民培育)。
運用治理工程學思維和方法,對東吳鎮社會管理與服務事項進行分類,區分政府應做事項和透過政府職能轉移可交由社會、市場來做的事項,制定事項分類標準,設計相應的數字化產品、模型、管理平臺,政府發揮監督和管理職責,從而實現為政府減負(財政支出減少,工作強度減負)、增能(增加管理和監督職能,提高工作效率、效益和效果),賦能農民,為其提供參與社會服務與管理、創新創業的機會。
《科技導報》:
您提出的“大學小鎮”和村莊運營思想,對實施鄉村產業、生態、文化、人才和組織等五大振興戰略有哪些助力?
陳劍平:
“大學小鎮”和村莊運營思想主要從理念和思路創新、模式創新、組織管理創新以及實踐應用創新4個方面發力,我們以寧波為試驗點。
一是理念和思路創新。
當前開展的鄉村振興實踐主要以公共財政投入、政府的政策支援為主。
將鄉村視作待挖掘的資源和資產,以“大學小鎮”模式和運營村莊理念為核心,立足寧波城鄉結合部,推動鄉村振興的市場化執行機制和商業模式建立,探索鄉村振興可持續的創新發展路徑。
二是模式創新。
選擇東吳鎮作為綜合研究的示範基地,將東吳12個行政村納入研究範疇,試圖以一個鄉鎮為單元的生產、生活、生態和服務等系統性梳理和多維度研究,進而提出中國鄉鎮單元的整體發展模式、村莊運營模式,在國內尚屬首次。
三是組織管理創新。
充分利用寧波大學綜合性學科優勢,以寧波大學中國鄉村政策與實踐研究院為研究和組織平臺,整合文理10個學院的優勢研發團隊,跨學科、跨領域協同創新,硬技術和軟技術同等研發,這樣大兵團作戰的組織管理方式在國內鄉村振興研究中也屬首次。
四是實踐應用創新。
“大學小鎮”作為寧波大學鄉村振興研究成果落地模式,與東吳鎮各部門、各村莊建立了對口工作機制,讓基層一線的幹部共同參與專案執行,保證了專案研發內容符合基層實際並相互配套,也為鄉村振興的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奠定了實踐基礎,引導著科研人員的研發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使得創新更符合鄉情,具有中國特色。
《科技導報》:
自2021年6月1日起,中國第一部直接以“鄉村振興”命名的法律——《鄉村振興促進法》施行,這是一部全面指導和促進鄉村振興的法律。
這部法律的出臺有何戰略意義?《鄉村振興促進法》出臺後,如何解決鄉村振興所需的資金和人才問題?
陳劍平:
《鄉村振興促進法》具有務實性和前瞻性。
《鄉村振興促進法》是第一次為鄉村專門立法,對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鄉村人口占大多數的國家正在進行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以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都有重要意義,而且對透過科學統籌要素資源、精準有效破解需求難點來系統提升“三農”發展質量,為鄉村振興提供全域性性、系統性的法律保障,同樣具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鄉村振興涉及部門多、關聯人群廣,在從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的歷史性轉移過程中,鄉村振興各項工作需要在黨中央的全域性統籌謀劃下,穩步推進。
過程中可能需要不斷地最佳化、完善,需要各個系統、不同部門積極主動地協同。
《鄉村振興促進法》規定的制度措施,既包括各級政府的職責和監督檢查的範圍,也明確了具體的扶持手段。
這些規定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重要的制度保障,是確保在整體上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的強有力支撐。
《科技導報》:
您有多年的鄉村振興研究與實踐,對此您有哪些思考和建議?
陳劍平:
一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得有善於謀劃又能實幹的領路人,特別是有想法、能實幹的年輕幹部,應該大膽提拔。
二是在對鄉村進行規劃的過程中,一定要有全球視野、歷史關切、科學規劃。要做到3年設計、10年建設、百年執行。
三是要打造產品,運用社會資本、商業模式,同時聘請專業團隊,讓農民賦能。接下來,要做到市場前置、科技支撐、文化創意、輕資產執行、輻射帶動,這也是做農業必須要做到的。
四是在做專案的過程中,一定要先匯入教育鏈、市場鏈、生態鏈、產業鏈、商品鏈,最後才是招商引資的資本鏈。
最後,切忌長官意志化,切忌房地產異化。鄉村振興離不開房地產,一定要有房地產參與,但是不能異化。一定要改變政府在幹、農民在看的狀況,一定要農民跟著政府一起幹,鄉村振興才能有希望。
原文發表於《科技導報》2021年第23期,原標題為《投身鄉村振興,擔任“第一書記”——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陳劍平》,歡迎訂閱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