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影友相邀我們的民俗攝影小隊又走進了山西省稷王山區,聞名遐邇的稷王山區是我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至今大山深處的老人們依舊還延續著傳統農耕生活,可以說當地就是農耕文化的活化石。車子沿著一條蜿蜒的水泥小道一直開上了山頂,一個在大山環抱裡的小山村映入眼簾,駐足觀望拍照記錄是我們常規的做法,淡淡的白霧中似乎有一種酒香味道飄進了鼻孔,誘惑著我們朝著村子裡走了進去。
走進村子裡便聽到了山坡上一陣人語聲,尋聲而去一路上酒香味道是愈來愈濃,煙霧繚繞處看到了一群人圍繞在一起,這裡原來是一個釀造柿子酒的家庭作坊,幾位村民熱情的和我們打著招呼,邀請大家先品嚐一下他們的自造美酒,告訴我們說一年只有一次機會,今天是最後一天,要想現場拍攝和品酒恐怕要等來年了,看來今天我們運氣相當的好。
釀酒的師傅姓王,是個古稀老人,聽說我們想記錄這土法造酒的老手藝,當過幾十年村幹部的他自然非常配合,王大叔介紹說當地自古以來就流傳這個土法造酒的工藝,黃土高原上上百年的柿子樹很多,每年到了秋季村民們都要加工柿餅,來不及製作柿餅的柿子便成了造酒釀醋的最佳食材,可以說人們把大自然饋贈的柿子利用到了極致,特別是這個柿子酒成為家家戶戶每年必做的美味飲品,一次釀造能享受一年,特別是逢年過節那就是招待親朋好友的家鄉味道。
大叔說柿子酒的釀造技術之所以在當地農村能流傳下來,主要是它好喝不上頭,美味醇香間還有柿子淡淡的清香,如果每天晚上能喝上幾口,不但能睡個安慰覺,還能起到延年益壽的作用,但就說他們村子幾乎歷代所有的老年人都有和柿子酒的習慣,數百年來小山村就是個長壽之鄉,到如今村子裡的耄耋老人都很多,他的老母親今年就已經90多歲了,現在身體一直很健康,這也是自己每年要釀造幾百斤柿子酒的重要原因。
王大叔給我們介紹了柿子酒的做法,第一步就是把秋天成熟的軟柿子集中放進大缸瓷甕中,讓它自然發酵2個多月,第二步就是到了上凍的時節再開始釀造,用農作物的秸稈和發酵的柿子醬充分混合,然後放入傳統的造酒裝置裡進行釀造,蒸餾環節最重要,下邊加熱上邊冷卻才能完成造就的全部過程。
發酵好的柿子醬要攪拌上農作物的短秸稈,這個主要是在蒸餾的時候起到均勻透氣的作用,根據先人們傳下來的經驗,一般最好使用谷杆或者玉米杆最好,這兩種作物釀造出來的柿子酒會里不但有柿子的清香還會有有一點甜味,現在大家為了讓柿子酒的味道更純正一般會使用麥衣和麥秸稈,當然具體使用什麼大家會根據自己的喜好而定,有時候也會根據現有材料來做,沒有啥具體的要求。
釀造柿子酒的鐵鍋燒開後,先放上一層厚厚的柿子醬和農作物秸稈的混合物,看到裡邊透出蒸汽,便接著繼續放上一層原料,等到蒸汽冒出來便繼續新增,如此重複直到大木桶做的蒸籠放滿,一般大約有200斤左右,最後放上鐵頂鍋蓋封閉。
王大叔說他做的柿子酒之所以味道純正,原汁原味,口感醇厚,主要就離不開這個大大的木桶蒸籠,它是祖上所傳,已經說不清年代,至少都有上百年的時間了,聽爺爺說它是用楸木做成的,傳了好多代了,在爺爺和父親手裡都修理過幾次,楸木做的蒸籠不但結實而且綠色環保,造出的酒你就是放上幾十年它的顏色幾乎沒有變化,口感依舊醇厚,這木頭大蒸籠就是造酒的最佳器材,它用了100多年,可以說木頭裡都是柿子酒精,造出來的就自然很好喝,以前有人用我家造的柿子酒和現代器材做的就做過對比,結果非常明顯,所以來我家加工柿子酒的人這些年很多,不但全村人都在這裡加工就連幾十裡外的人都來了,更有意思的是甚至還有人出價1萬元想買我家的楸木大桶,我當然是不會賣的,不要說家裡人不答應,就是全村人都不會答應的。
大木桶蒸籠裡放好釀造材料後,用大鐵頂蓋封閉,在往上邊倒入冷水進行冷卻,這樣蒸餾造酒就完成了,不多時整流管道理就會流出清香的柿子酒了。大叔說剛出鍋的柿子酒度數很高,最高的達到了60多度,越到後邊度數越低,一般一鍋200斤左右的材料能碾出50斤的柿子酒。
每年王大叔從天氣上凍就開始釀酒,先要把自家的3000斤柿子醬做完,然後才會幫著全村人釀酒,接著是附近周圍的村民,大約要釀造1個月左右的時間。幫村民釀酒採取的方法是誰家釀酒,誰家出工人,他只負責技術服務,從每天早上一直要忙到天黑,當然他會略收一些加工服務費。
我們看到大木桶直徑在1.2米,高達1.5米,上下分三層都用鐵條扎箍,底部是一個鐵篦子,翻倒酒渣的時候需要兩個人抬上才能移動,看來這土法釀酒幾十個技術活也是個體力活。
小山村的人們在這個季節已經形成了慣例,都會用王大叔的大木桶做上一些柿子酒,作為自家平時飲用和春節招待親朋好友的美酒,由於這裡的柿子酒很出名,似乎過年的餐桌上喝不到柿子酒就是一種遺憾。每當王大叔家門前開始燒酒,這裡就成了小山村人們的聚集地,大家品酒聊天也成了一種生活。
王大叔說一般燒一鍋柿子酒需要2個小時左右的時間,燒完一鍋接著繼續燒第二鍋,一天下來能燒10鍋,看似簡單的燒酒技術要求嚴著呢,就說這燒火也是很講究的,該大的時候要大該小的時候就小,掌握不好就會浪費材料,出酒率就很低,為了速度快保證質量他還專門請了一位村民做幫手。
王大叔年的柿子酒每年有300斤左右,他除了留夠給老母親和家人以外,其它的剩餘部分也外賣,不過不刻意帶出去,都是一些老熟人老朋友上門求購,他說年紀大了現在釀酒就是為了自己享受健康,二來是為村民服務,莊戶人家嘛,農閒季節自有自己的生活,這流傳了樹百年的生活方式是不會改變的。
新裝好一鍋釀酒材料,大叔便忙裡偷閒,和一位同齡人坐在一起划拳飲酒娛樂一番。在這個時間段,大多數村民都會來到這裡轉一轉,這已經是既定的俗成,一是給自家釀酒,二是幫幫左鄰右舍,三是品酒散心,大叔家的釀酒地也就成了村子裡的娛樂中心了。
王大叔用祖傳工藝釀造柿子酒,是不是賺錢已經不重要,已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小山村的人們相信自家的柿子酒如同相信地裡產的糧食一樣,他們把柿子酒作為自己享受生活享受人生不可缺少的美味,堅信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似乎在他們的人生中離不開柿子酒的味道,有了它才是完整的人生幸福,王大叔盡心盡力為大家服務,再高價錢也不會賣楸木蒸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如果換是您,可能也不會賣的,您說是不是啊?【想看到更多的百姓的故事請點選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