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場葬禮都是一個生命的消亡,是一個生命的終結,中國人“安土重遷”,願意在一片土地上生而終老,中華民族都有一種“祖先信仰”,這從殯葬制度中就能看出來。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殯葬制度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殯,死者入殮後停靈待葬;葬,掩埋屍體”。
殯葬起源在人類社會早期,在嚴酷的生存環境當中人類思維能力受限,不清楚自身和自然之間的關係,對生老病死也不瞭解。
隨著人們對生死有所感悟後,靈魂概念就產生了。古人認為靈魂不死,進而發展成鬼神崇拜,因此安葬死者,祭祀鬼神的儀式就產生了。據考古學家發現,喪葬禮儀在舊石器晚期就已經有了雛形。
古人認為,人是有靈魂的,只要靈魂不死,人就是永生的,因此古代多實行土葬,在古代燒死別人,是一種很殘酷的懲罰,意思是要他永世不得超生。
為了讓靈魂安眠,古人有了一種喪葬習俗,那就是“頭七”。頭七是人類去世後的前七天。
古人認為,死者的靈魂會在“頭七”回家,家人這時候要提前準備好一頓晚飯,不要讓死者看到家人,讓他安心地轉世投胎,再世為人。
“國珍年雖篤老,而雅佛法,及薨,詔自始薨至七七,皆為設千僧齋”,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有了相關記載。
專家認為“做七”習俗來源於“生緣說”,在佛教傳至東漢到南北朝這段時期內形成,那時人死了都要停屍七天才能下葬。
秦始皇之後,人們將停屍七天改成了三天。“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秦始皇一生都在追求長生不老,然而公元前210年,美夢戛然而止。
秦始皇去世是在夏天,他不是死在皇宮,所以士兵要將他的屍體運回皇宮,因為沒有冷凍措施,所以七天後秦始皇的屍體已經腐爛不堪,散發惡臭,從此,停屍七天就變為三天了。
古人不將死者馬上下葬,是認為人在頭七可以回來,是為了讓他們的靈魂得到安葬。
但我們都知道,人沒有靈魂,人死如燈滅,並沒有轉世輪迴,那麼為什麼現代人還要遵守停屍三天這樣的要求呢?其實現代人遵守,並不是因為迷信,而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原因跟扁鵲的一次經歷有關。有一次扁鵲遊歷到虢國,得知太子在半天前死了,眾人正準備給他入殮。
扁鵲聽說後,馬上來到宮門口,說自己能救活太子。眾人將信將疑,讓扁鵲來治療,果然太子活了過來,身上的病症後來也都治癒了,人們就覺得扁鵲有起死回生的本事。
這並不是起死回生,而是這位太子得了“屍厥”,人會氣脈紛亂,身體沒有知覺,就像死了一樣,其實這是一種假死症狀,扁鵲發現了,才治好了太子。
古代常常出現假死現象,但是因為醫療條件差,沒有科技支撐,他們無法判斷這是什麼病症,為了避免發生大錯,因此就有了停屍三天的習俗。
“假死”指的是一個人的生命機能極度微弱,好像死了一樣,但其實它的腦功能和呼吸是處於高度抑制狀態,人還活著,現代人遵守這個習俗,也是避免親人被活埋,犯下大錯。
除此之外,停屍三天還有社會意義上的考慮。人孤單單來到人間,歷經人間風景,體會世間溫情,親人不希望他們孤單地死去,停屍三天,是為了讓生者接受,回憶雙方的種種,用自己的方式祭奠他們。
“幾回天上葬神仙,漏聲相將無斷絕”長生不老是子虛烏有,但是停屍三天不是迷信,而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放到今天仍然適用。
停屍三天可以判斷人是否真的死去,活著的人也能更好地整理自己的心情,跟死者告別,擁有活下去的力量。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宣告: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