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初,廣大農村生活均處於均勻化的狀態,丘陵山區尚處於封閉狀態,但學大寨,賽大慶標語到處可見。但八十年代初農村的狀況卻是如此:
①農電。山裡鄉村最熱鬧的地方是變電所,電站所在地,因為有電,可以放電影,看電視,八十年代風行的《霍元甲》電視劇就是在變電站擠著拼著湊合著看的。農電僅供於特別場所,生產隊也僅供打米廠,後來發明了電動打稻機,因專業素養不行,亂接電線,至使觸電事故頻發,一度曾廢之。電用於照明則在八〇年以後,咱大隊生產隊堂屋第一個用電照明的是一個泥瓦匠家,因老母臥床需照顧,在稻田豎樹架線接打米廠的電,架起了第一盞電燈。
②農肥。農業耕種在無化肥時代基本靠農肥,農肥有幾種,一是家畜人糞,居家聚之;二是野糞,撿狗屎驢糞者知之;三是火燒土,秋天把茅草根土雜草樹葉一起用火燒之成灰成土即肥料;四是殺青,把青草青葉殺之沉入泥底,讓其腐化而成肥。當然,還有田裡種草籽(紅花籽)翻地覆蓋成基肥。
③農具。犁、耙、滾、架等等,有人使之,有牛拉之。種水稻之農具:一是犁,牛拉著把田翻了;二是耙,先初耙,用的鐵耙,可粗放運作,然後是木耙,細而密,整地用;耙完後即打格劃線插秧。旱土之用具:一是挖鋤,尖而窄,本身重很用力;二是平鋤,寬,修土廂幅及取溝用。
④農家。農家從老到小生之於農,活之於農,靠之於農。一家老小,不管手工業者、半邊戶(有戶主在吃國家糧)都要靠農村的物產而生活,當時按基本口糧加工分貢獻進行分配,一年到頭,所有農村集體收穫(包括糧薯麥水產及農副產品)按農村所有人囗工分進行分配,在購買基本口糧工分之外,可以多購買一些物品,這是盈錢戶,若基本糧都購不起,則是虧錢戶,人口多而勞力少的往往是虧錢戶,我家一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