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化託管和土地流轉政策對農業影響不可謂不大,可以說土地政策的變化推動著農業生產模式、農業生態的變化。如今大規模農場不斷湧現,市場熱錢流向農業,私企老闆變身成為大農場管理者的事情屢見不鮮,未來10年中國農業的生態環境必然發生根本的變化。隨著規模農場比例逐年提升,大型農資企業、農資經銷商開始切換為農服模式,直銷+服務成為更多企業的選擇。農資業務模式形成閉環,農資生意成為一種穩固的合作關係,面對這種情況中小企業面向經銷商、大農場將越發無力。
社會化託管服務會將中小企業擠出業務鏈
農資經銷體系主要的主體分為廠商、經銷商、零售商、農戶,而未來必然會多出一種組織“農業服務企業”,他們將是未來最大的種植經營主體,也是最大的農化服務主體,具備生產、服務、銷售一體化。
試想,當行業出現新物種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慌忙無措。從產業發展角度來看,農化服務組織的產生是必然的,迴歸商業本質來看最終是要改善企業經營成本,使之成本最最佳化利潤最大化。農化服務組織為了獲得更低的投入,將直接與上游大型廠商進行業務合作,獲取低成本、高品質的農資產品;專業化的組織形式必然也將使得農化服務專業化,農服模式成為其核心競爭力所在,最終經銷商、零售商、中小農資廠家都將被擠出整個產業鏈。
中小農資企業營銷跟隨策略疲於奔命
營銷的前沿一定是大企業,畢竟費用投入放在那兒,無論是營銷規模和聲勢大企業具有更強的市場影響力。與數十家中小農資企業進行溝通訪談後,我們不難發現,中小企業依然在學習大企業的那一套,營銷模式與方法沒有創新。“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這句話放在農資行業也不為過,營銷跟隨策略,去模仿大企業的營銷套路,最終會被大企業給壓倒,無法走出自己的道路來,尤其是在產品策略和營銷方法上。而中小企業要做的則是學習大企業的營銷創新和本質,透過學習他們的思路,去創新自己的營銷打法。
光有學習也不夠,更多地需要用新的方法和模式去改變現狀,尤其是去看看別的行業怎麼做的,破開自己的思維圈,尋找新的增長模式非常重要。百貨被電商打敗,報紙被演算法打敗,微信公眾號則被短影片反超,農資廠商和經銷商被農服打敗,這已經看得出來新方法和新模式的應用至關重要。
市場定位的尷尬決定中小企業夾縫求生
大型農資企業正在做的是全產業鏈的事情,尤其是數字農業的崛起,定製化、可量化、服務化的業務模式將逐漸成為主流。反觀美國、日本模式,農業服務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巨頭服務上萬家、數十萬家農場是常態。
中小企業在未來龐大的農服市場中,存在幾個關鍵問題,一是缺乏有利的服務體系支撐;二是缺乏豐富的產品線;三是以產品銷售導向的業務模式無法快速實現服務轉型。因此在市場卡位與定位上,與大企業無法抗衡,甚至可能會被逐漸擠出現有市場,只能去挑被大企業剩下的小農市場,費力費成本,處於市場的邊緣業務,可能難有翻身之本。
中小農資企業如何在未來的夾縫中找出自己的一條“生路”,那就必須考慮以下幾條路線。
聚焦核心產品線,做強做深,形成強力的差異化和產品壁壘。
其實目前以單一產品線做強的企業不少,值得一提的應當是內蒙古紫牛,紫牛作為一家有機肥的專業研發、生產企業,其產品力一直在市場上口碑不錯,價格也是屬於中上游水平。紫牛的成功我們無法分析出深層次的原因,但是在有機肥這個領域在大種植區有極強的品牌形象。
融入農服產業鏈中,繫結有發展潛力的平臺和服務商
作為中小企業在未來的發展中一定是依賴於強力的銷售渠道和服務體系,如果不能自建體系,那就選擇加入一個具有活力的平臺或者服務商,與平臺共生共榮。藉助平臺的力量完善自己的銷售能力,同時專注產品研發和最佳化,提升自己的內功。
破開農資營銷現狀,用數字化手段快速實現品牌增長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加快自我革新。企業要做大做強,在產品過剩的時代,產品力雖然決定企業的根本,但是良好的營銷創新能力是驅動企業向前發展的關鍵動力。如果中小企業依然沿用和仿照農資行業的營銷模式,難以跳出“學我者生,似我者死”的經營泥沼。唯有站在圈外,學習新手段才能在競爭激烈的農資市場,卡位企業產品新定位,讓企業再次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