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一家名為海外發展研究院(ODI)的英國智庫上個月釋出了《巴基斯坦的“一帶一路”能源基礎設施》報告,這份56頁的報告集中討論了中巴經濟走廊能源基礎設施專案可能面臨的經濟風險和環境風險。和某些美國智庫充滿冷戰思維、建立在謠言和謊言基礎上的各種反華報告不同,英國人的報告看上去並沒有太多對華直來直去的抹黑與構陷,間或還摻雜著某些肯定與讚揚,但細讀下來,仍然能從字裡行間體會到編寫者的“良苦用心”。只不過和他們的美國“表親”比起來,筆法要隱晦得多,也可以說要高明得多,讓人不得不“讚歎”英國的老邁真的只是在難以逆轉的國力變動趨勢上,而不是在精英們的智力表現上。
公開資料顯示,海外發展研究院成立於1960年,它宣稱自己是一家獨立智庫,但多年以來一直主要承接英國政府機構國際發展署(DFID)的委託專案,並接受後者及美國國際開發署等機構的資助。該研究院不但每年出版大量研究報告,而且還常設金額不菲的研究員獎學金計劃,60多年來,為亞非拉國家培養了1000多名經濟學家。
僅從這些公開資料便不難體會到,英國海外發展研究院濃濃的官方色彩以及為英國在帝國體系瓦解後繼續保持和提升海外影響力服務的宗旨與目標。換句話說,這家機構本來就是為英國的國家利益效力的,是英國國際軟實力與話語權的組成部分。如果認為他們對中巴經濟走廊乃至“一帶一路”專案環境和經濟影響的關注,僅僅是基於學術興趣,抑或西方“普世價值”理念下對環保問題的孜孜以求,那就未免過於簡單,甚至天真了。
這份報告宣稱,中巴經濟走廊能源專案“面臨的各種氣候和環境威脅未能得到足夠的關注”,它雖然承認中巴經濟走廊框架下兩國能源合作涉及到火力、水電、核能和新能源等四大領域,但在研究案例中卻將重點集中在煤炭發電專案上,試圖用兩個案例來證明煤炭發電專案將導致巴基斯坦無法按期實現減排目標。不但如此,這份報告還一邊提及中巴兩國在2017年舉辦了“中巴經濟走廊自然災害風險與綜合減災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風險與綜合減災學術研討會”,另一邊卻指責“其他中巴經濟走廊專案並未提到氣候變化或自然災害風險評估,也沒有將氣候變化納入考量範圍”。如是種種春秋筆法,伏筆皆是,不一而足。
最耐人尋味的是,這份報告在對策建議部分用較大篇幅突出了“棄用煤炭發電聯盟”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而這個2017年底成立的合作機制,原本就是英國等歐洲國家連同美國的部分州成立的一個跨國聯盟,旨在實現2050年全球放棄煤電的目標。英國之所以牽頭建立“棄用煤炭發電聯盟”,是因為煤炭在英國的能源結構中早已經變得無關緊要,即將在2025年關閉全部煤炭發電廠。作為聯盟的另一個主要成員加拿大,則是一個水電資源豐富到不知道往哪裡用的國家。本文不是為煤炭發電背書,但這些用不著煤炭發電的國家和別人講應該放棄煤電,它們的做派怎麼也擺脫不了“何不食肉糜”的感覺。
實際上,作為歐洲第一大經濟體的德國,高度重視環保問題。到現在,德國的煤炭發電仍然超過全國電力供應的1/4,計劃要到2038年才會關閉煤炭發電廠。而英國人卻呼籲巴基斯坦現在就著手削減煤炭電力,用新能源電力取而代之,並且暗搓搓地鼓動巴基斯坦就已經投產的中資電力基礎設施與中方“重新談判”。
這樣真的好嗎?人們不禁要問。巴基斯坦擺脫嚴峻的能源供應短缺局面到現在也沒多長時間,電力三角債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英國這個時候呼籲巴基斯坦在電力開發政策上“拉抽屜”是幾個意思呢?所有人都懂得對待環境不能先汙染後治理,但所有人也應該都知道,電力對於一個急需啟動國內工業化程序的人口大國的重要意義。在環保和減排問題上,實事求是地制定符合本國現實的能源與環境政策才是富有科學精神的態度。這種科學精神,在美國智庫撰寫的涉華報告當中幾乎沒有蹤跡可尋,在英國人的報告中,也稱得上是稀有。隨處可見的倒是報告編寫者對選擇性事實的偏愛,海外發展研究院的報告就對巴基斯坦在中國支援下同樣如火如荼展開的水電專案不置一詞,就像這份報告對中國是全球可再生能源最大貢獻者,貢獻率既超過美國兩倍半,也超過作為整體計算的歐洲三成隻字不提一樣。
怎麼說呢?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信然。(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副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