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
稽核專家:武新勝
解放軍第三七一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
當我們身體不適或者生病時,周圍的人可能會提醒要吃清淡一點的食物,於是,粥就成了很多病人的首選。喝粥是中華傳統的飲食習慣,“以粥養生”的說法自古以來也深入人心。
《史記》中記載有名醫淳于意用“火齊粥”治齊王病的典故;漢代醫聖張仲景喜用粥作佐藥以助藥力;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收錄了許多藥粥,並將其細分為清熱、解表、補血、補氣、健胃等十多類功效……
而在去年疫情期間,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張文宏醫生卻提出“生病不吃粥”的說法。這便引起了許多人的疑惑和不解:我們祖傳下來的飲食習慣,難道是錯的?
來源 | 全景
1
什麼人適合喝粥?
喝粥對於某些病人而言,確實有有益的一面。
首先,當我們因呼吸道感染、手術、大面積燒傷、外傷等因素導致身體發生炎症反應時,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會引導身體增加熱量的產生,減少熱量的散發,使我們的身體處於發熱(體溫≥37.3℃)的狀態。
此時,我們的胃腸功能將大不如從前。各種消化酶分泌減少且活性下降,胃動力減弱,導致我們出現食慾不振的現象。
粥是一種半流質狀態的飲食,類似於胃研磨消化後形成的食糜。因此,粥進入消化道後,無需胃過度消耗能量,即可直接消化吸收進入小腸,從而減輕了胃的負擔。
經過長時間的烹煮,粥中所含的澱粉被分解糊化,此時糊化的澱粉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分解和吸收,因此喝粥可以幫助病人減輕腸道的負擔。
此外,我們的身體會在發熱時大量出汗,導致水分流失。喝粥可以使身體在快速攝入並吸收某些營養物質的同時為身體提供一定的水分。
來源 | 湖北之聲
然而正像張文宏醫生所倡導的那樣,生病時不問緣由便盲目地選擇喝粥是不正確的行為。
2
為什麼提倡生病時不喝粥?
首先,粥的營養成分過於單一。
一份最普通的白米粥幾乎只含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沒有其他對於病人而言的至關重要的維生素、蛋白質、礦物質等營養成分。
雖然我們可以在粥中新增肉、蛋、蔬菜、海鮮等營養食品,但由於長時間的加工和烹飪,其中的營養物質可能會被破壞。
在這種情況下,粥非但不能起到補充營養的作用,還可能因為肉類脂肪融入粥湯、DNA分解釋放嘌呤等問題給身體帶來健康危害。如果病人長期以粥作為主食,可能會導致營養物質攝入不足。
來源 | 快報
其次,粥的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GI)比米、面要高很多。
GI的全稱為“血糖生成指數”,其定義為:含50克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引起血糖上升時,所產生成的血糖濃度的時間曲線下面積與標準物質(如:葡萄糖)血糖濃度時間曲線下面積之間的百分比。
GI能夠反映人體攝入食物後,血糖產生和應答的情況。GI低的食物引起的胰島素水平低且較易使人產生飽腹感,而GI高的食物則相反。
而且研究表明,GI與碳水化合物的結構和種類相關。一般而言,單糖比多糖的GI高,而對於澱粉而言,糊化程度越高,GI越高。
粥是一類含大量澱粉的高度糊化的食物,因此升高血糖的速度很快,這對於糖尿病人無異於雪上加霜。因此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避免喝粥。
對於普通病人而言,過度依賴粥作為主食也可能會導致肥胖、血糖異常等問題的風險大大增加。
來源 | blueseas
最後,喝粥在養胃的同時也會破壞胃的正常功能。
對於胃腸道功能較弱的老年人,萎縮性胃炎病人,術後胃腸功能未恢復的病人等而言,喝粥可以減輕胃腸道的負擔。但對於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而言,進食粥反而會因為易於反流而使燒心、反酸、呃逆等症狀加劇。
同時,“用進廢退”的觀點在這裡同樣適用。我們的身體每天都處於工作狀態,有規律地適當地工作有利於我們身體機能的正常維持。
但當某個器官或者系統長時間處於低工作負荷狀態時,它的功能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減退。
因此,對於胃腸功能不好的病人而言,喝白粥可以暫時解除症狀之苦,但並不能從本源上解決問題,長此以往反而可能會加重疾病的發展。
來源 | 網路
不少人生病後,醫生都會提醒需要清淡飲食,而“粥”並不是清淡的代名詞。
清淡飲食的定義指的是口味清淡、少糖、少油、少鹽,不辛辣的飲食,這些更多是對於烹飪方法的限制。
從營養學角度,醫生所倡導的清淡飲食是在食物多樣化的基礎上,合理搭配營養,並採用能最大程度地儲存食物的營養成分的烹製方法得到的食物。
來源 | 騰訊
今天就介紹到這裡啦,最後祝願大家都能膳食均衡而且身體健康!
來源:數字北京科學中心
來源: 數字北京科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