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1年10月,愛爾蘭發生了一件堪比法國聖巴託羅繆慘案的動亂。當地的天主教徒們認為是時候擺脫英國的枷鎖,他們以宗教自由的名義在一夜之間殺害了4萬新教徒同胞。比聖巴託羅繆慘案更加令人不寒而慄的是,後者是經過法國宮廷謀劃而犯下的罪行,而發生在愛爾蘭的暴行則是一個宗教團體對另一半同胞的殘害。只不過因為這裡是歐洲大陸外的島嶼,所以並不被人所熟知。
冤大頭查理一世
當愛爾蘭發生如此鮮血淋淋的悲劇之時,英國國王查理一世剛剛收拾了蘇格蘭的亂子。國王在外公幹,英格蘭國內完全由下議院掌控。當國王獲知愛爾蘭發生的暴行時,第一反應就是鎮壓暴動,維護愛爾蘭的穩定,因此他向英格蘭和蘇格蘭的議會申請支援。但是愛爾蘭的天主教徒為了給自己的罪行辯解竟然聲稱是查理一世授意他們拿起武器消滅新教徒。
這下英格蘭國內一片譁然,要知道英格蘭國內並不待見天主教,聽聞國王授意天主教徒迫害新教徒更是一片群情激奮。而蘇格蘭議會以愛爾蘭事務並不屬於自己管轄,將國王送回了英格蘭。查理一世還來不及為自己辯解,英格蘭國會認定,或者說他們希望認定國王殘害了新教徒,於是便向國王提出了強烈的抗議。
下議院第一時間採取了行動,宣告以後國王的內閣全部都由下議院任命,如果國王不遵守此規定,那麼議會將採取必要的措施。而此時一個可怕的野心家剛剛進入下議院,他的名字叫奧利弗·克倫威爾。被削弱權力的查理一世當然心有不甘,他想過解散國會,不過不會有太多人服從他的命令。倫敦的居民們聚集在貴族院門口放聲大喊:“不要主教。”12名天主教高階神職人員擔心自身安全無奈地退出了國會。
國王與議會撕破臉皮
國王的威望在臣民的抗議聲中斷崖式的下滑,查理的狗頭軍師迪格比勳爵出了個餿主意,建議動用王權鎮壓反對派。查理似乎忘記了曾經的蘇格蘭女王瑪麗的悲劇,竟然親自帶人闖進下議院想要以叛國的罪名逮捕5名反對他的議員。然而這一莽撞的行動並未成功,這5人逃離了現場,而剩下的議員們紛紛指責這種侵犯議會特權的行為。
憤怒地查理無可奈何,只能跑到市政廳求援,但市議會同樣對國王的行為嗤之以鼻。此時查理暴露了自己性格中的懦弱,他寫信給下議院表示要撤銷對其的控訴,並且會像關心自己生命那樣關心國會的權利。
查理的讓步沒有換來國會的理解,下議院已經開始治理國家,而下層民眾也不支援國王,因為他們相信自己選出來的議員更能代表自己的利益。而貴族院也乘此機會挽回他們在民眾心中的形象,英格蘭此時進入了與君主狀態(不等於無政府)。
內戰徹底爆發
眾叛親離地查理一世離開了倫敦逃往了北方,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提一下他的妻子,英名的亨利四世的女兒昂利埃特,她身上具備了父親的許多優點,舉止優雅、勇敢堅定,儘管在肉體上她算不得忠貞,但在丈夫危難之際她也算是巾幗不讓鬚眉,她變賣了珠寶,在英格蘭與荷蘭借錢組織軍隊,甚至親自前往荷蘭與自己的女兒(奧蘭治親王夫人)商量援助事宜。
就這樣靠著妻子的奔波以及牛津大學的的資助,查理拉起了一支14000人的軍隊。但是國會能夠調動全國的資源,擁有更強大的力量。戰爭初期國王的軍隊佔據了一定的優勢,查理將軍隊交給帕拉丁選帝侯腓特烈和他的弟弟羅伯特親王指揮,兩人通曉軍事,在伍斯特和埃奇希爾的戰鬥中贏得了勝利。此後雙方互有勝負。
查理一世性格中還是有仁慈的基因的,最起碼在對待俘虜的問題上是很人性化的,並沒有對俘虜施加報復。而反觀國會這一邊,他們對支援國王的臣民一律以叛國罪論處。英國議會中想要建立共和體制的呼聲越來越高,在議會中佔據主導地位的清教徒的推動下,英格蘭與蘇格蘭聯合,1643年雙方簽訂了著名的“聖約”。
搞笑的是國會希望透過禁食的方式來贏得革命的勝利。國會派人詹姆斯一世寫的一本書,這樣有利於他們的宗教,因為這位君主在書中主張在星期日禮拜結束後可以進行娛樂活動。不久以後國會還下令每週有一天為禁食日,並且下令將省下的伙食費全部上繳以資助內戰。
不幸的國王
查理一世看到英格蘭與蘇格蘭聯合起來反對他,那麼自己就會陷入腹背受敵的險境之下,於是他決定和愛爾蘭的天主教軍隊休戰,抽調部分兵力增員前線。這一決定在戰術上是成功的,許多英國士兵聚集到他身邊,甚至連一部分愛爾蘭人也來幫助他。國王一時間軍威大振。但是這一舉動洽洽也給國會抓住了小辮子,你看查理一世就是愛爾蘭慘案的罪魁禍首吧,所謂的鎮壓愛爾蘭天主教徒只不過是做做樣子,一會兒就偃旗息鼓了。
查理的厄運還不止於此,羅伯特親王是國王軍中的常勝將軍,但他在約克郡附近遭到了一場慘敗。部隊被曼徹斯特伯爵和費爾法克斯幾乎全殲。在這裡我們還要提到一個人,那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克倫威爾,他在紐伯裡的軍隊中擔任上校,在1644年10月27日的戰鬥中,曼徹斯特伯爵指揮的軍隊接戰不利,他本人也隨軍一起撤離,已經負傷的克倫威爾追上主帥說道:“大人,錯了,敵人不在這邊。”鼓勵他重新加入了戰鬥最終贏得了勝利。
克倫威爾的崛起
此時在英國國會中產生了一股勢力,雖然並不十分強大,但很有潛力,最激進的長老派與他們並肩奮鬥。他們成為了克倫威爾實現自己野心的工具。他讓下議院的幾名獨立派議員提出進行軍隊改革的提案,要求下議院和貴族院所有議員放棄在軍隊裡擔任職務的權利。換句話說就是要議會放棄對軍隊的控制權。
按理說這項提案應該會引起激烈的討論,但出人意料的是這項提案僅用一次會議就通過了。下議院企圖用這種無私的精神去贏得民心,卻沒想到給了野心家篡權提供了便利。埃塞克斯、費爾法克斯、曼徹斯特伯爵等人主動辭去了將軍的職位。只有費爾法克斯的兒子留在軍隊當指揮官。
現在再來說說克倫威爾,儘管他也是下議院成員,但人們還是為他保留了一個團多少人的指揮權,而且還命令把派往牛津的騎兵團交給他指揮。從此以後人們將看到軍隊如何一步步控制政府。1645年6月14日克倫威爾在牛津附近的內斯比贏得了天王山戰役,他率領的騎兵戰勝了國王的騎兵,隨即又擊潰了國王的步兵,幾乎以一己之力贏得了榮譽。王軍的傷亡非常慘重,查理一世率領殘部退守牛津向國會求和,但慘遭拒絕。
最後查理一世選擇向蘇格蘭人投誠,他本來以為蘇格蘭人並不十分討厭他,但蘇格蘭人卻將他送進了英格蘭國會的監獄。國會支付給蘇格蘭人20萬英鎊換取了國王的自由。
國王的結局
國王被俘,按理說內戰已經結束,但是國會開始擔心起手握兵權,凱旋歸來的克倫威爾。他們似乎忘記了正是他們自己讓克倫威爾拿著利劍架在自己的脖子上。於是下議院下令,部分軍隊前往愛爾蘭,剩下的就地解散。
克倫威爾可不是查理一世,此人絕對不會束手就擒,他贏得了軍官與士兵的支援,全軍向倫敦挺進,指控11名議員為獨立派公開的敵人。倫敦守軍為克倫威爾打開了大門。此時的倫敦進入了無政府狀態,國王被俘,議會名存實亡,軍隊膽大妄為,克倫威爾擺平了自己造成的混亂,處決了幾個軍隊中的敗類。在克倫威爾威震天下的時候,國會開始試圖和國王和解,因為克倫威爾的宣傳囚徒國王更加可怕。
而克倫威爾當然明白議員們在想些什麼,他讓軍隊的每個團都向自己遞交一份要求起訴國王的訴狀,小費爾法克斯將國王從懷特島轉移至溫莎而不必向議會報告。下議院設立了一個新的法庭由克倫威爾、小費爾法克斯等147名成員組成,而這些所謂的審判者全部由獨立派與頑固的長老派組成,而這些人全部都是敵視王權的分子。所謂的法庭認為處死國王是實現共和國計劃所必需。1649年2月10日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國王在白廳前的廣場上被劊子手處死,屍體被運往教堂。而所謂的共和國計劃也被克倫威爾的野心所吞沒。
文:蘭臺令君
圖:來源網路,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