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研究服務部發布《防禦入門:新興技術》報告
據美國國會研究服務部(CRS)12月21日訊息,CRS釋出《防禦入門:新興技術》報告,概述人工智慧、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統、高超音速武器、定向能武器、生物技術、量子技術等六大新興軍事技術的發展現狀與趨勢。報告指出,人工智慧的發展可能帶來深度偽造、灰色區域衝突、跟蹤勒索等挑戰;目前在美國和國際上都沒有禁止研發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統,但都呼籲開發和使用正式法規或指南;俄中美具備高超音速武器作戰能力,但攔截導彈、超高速射彈、鐳射槍和電子攻擊系統等高超音速武器防禦技術仍在論證可行性;定向能武器是高功率微波武器重要分支,美軍已在探索將該武器用於人群控制;生物技術可以用於增強軍事人員能力、製造生物武器和偽裝隱形裝置;量子技術在加密、隱身、探測、導航等方面的軍事應用潛力巨大,但需要克服其在溫度和其他環境因素方面的侷限性。
印度以“逃稅”為由對中企發起“大規模突襲搜查”
據鳳凰新聞12月22日訊息,印度稅務部門正在以“涉嫌做假賬”對一些在印中國移動裝置廠商及部分金融科技企業進行大規模突擊搜查,問詢這些公司的執行長。據悉,疫情暴發以來,印度國內反華情緒高漲,中資企業在印營商環境急劇惡化。印度政府執法部門刻意加強針對中資企業的合規性調查,甚至以“涉恐”“偷稅漏稅”“參與情報蒐集活動”等為由抓扣了一批中資企業主和員工。部分中資企業被迫結束在印運營,前往第三國(地)發展。
Gartner釋出2022年新興技術和趨勢影響力雷達圖
據Gartner公司官網12月23訊息,Gartner釋出2022年新興技術和趨勢影響力雷達圖,圍繞智慧世界、生產力革命、無處不在的安全、重塑市場技術等5個主題評估了23項關鍵技術的未來流行時間和影響力,篩選出5項最熱門的新興技術。一是智慧空間,指工廠中的決策支援系統等更加開放、互聯、協調和智慧化的生態系統,預計在未來3至6年間開始流行;二是生成式人工智慧,指從資料中學習物件特徵並生成原創工件,可用於創造新材料、保護資料隱私,預計在未來6至8年間開始流行;三是同態加密技術,指利用第三方向資料所有者返回加密結果的加密方法,目前效能、標準化、複雜性等方面存在問題,但未來3至6年可能成為許多SaaS產品的核心技術;四是圖技術,指圖資料管理和分析技術,能夠探索企業機構、人或交易間的關係和行為傳播路徑,預計未來3至6年時間開始流行;五是元宇宙,指由獨立但相互連線的網路組成的持久、沉浸式數字環境,是網際網路的進階,將從根本上改變人、企業和世界間的互動方式。
資訊
美聯邦資訊長將網路安全列為其2022年首要任務
據Meritalk網12月22日訊息,美國多名聯邦資訊長(CIO)概述2022年優先事項,將勞動力培養和網路安全列為重中之重。美國務院聯邦資訊長基斯·瓊斯表示,未來將進一步加強企業網路安全,建立零信任路線圖,以減少網路漏洞,促進網路安全整體水平提升。美司法部副資訊長凱文·考克斯表示,其首要任務是全面推行零信任安全架構。向零信任的過渡將是美國司法部2022年最大的現代化專案。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對亞馬遜雲計算業務進行反壟斷調查
據Techweb網12月23日訊息,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已對亞馬遜雲計算業務(AWS)進行反壟斷調查。訊息人士透露,FTC在近幾個月聯絡了多家與亞馬遜雲計算業務相關的公司,收集有關競爭方面的資訊。據外媒報道,FTC的主要關注點是亞馬遜是否歧視那些向亞馬遜客戶出售產品,但同時又與亞馬遜有競爭關係的軟體公司。
美國DARPA選擇伊庇魯斯公司開發快速計算電磁傳播效應的軟體
據國防科技要聞公眾號12月23日訊息,美國國防部高階研究計劃局(DARPA)已向該伊庇魯斯(Epirus)公司授出“波形敏捷射頻定向能快速評估和電磁響應數值生成”專案合同,旨在開發快速計算電磁傳播效應的軟體。當前電磁建模需要規模龐大且價格昂貴的高效能計算,新的模型採用可擴充套件的模組化架構,並可在商用計算機上執行。伊庇魯斯公司將開發演算法、基於人工智慧的模型和原始碼,以快速準確地預測電磁與射頻波形傳播。除軍事外,相關技術還可用於最佳化5G/6G蜂窩資料傳輸、自動駕駛汽車、物聯網和邊緣計算等領域。
美國DARPA推出開放資源以支援對人工智慧韌性的評估
據國防科技要聞公眾號12月23日訊息,美國國防部高階研究計劃局(DARPA)“確保人工智慧對抗欺騙的韌性”(GARD)專案團隊推出一系列開放工具與資源,以用於評估人工智慧防禦對抗性攻擊的能力。相關資源包括:Armory虛擬平臺,用於評估防禦措施與攻擊場景相對抗的方式,能夠轉換和修改場景;ART工具箱,為研究人員提供評估機器模型和應用對抗敵對威脅的工具;APRICOT基準資料集,用於評估對手探測攻擊系統的有效性;谷歌自學課程庫,為研究人員提供正確評估防禦措施有效性的經驗。
生物
英國新研究推進利用噬菌體對抗細菌並減少抗生素耐藥性威脅
據phys網12月20日訊息,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為更好地結合抗生素和噬菌體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噬菌體療法使用對人類無害的病毒(稱為噬菌體)來殺死細菌,與抗生素聯合使用可更有效地治癒感染,並減少細菌產生抗生素耐藥性的機會。然而,細菌也可以進化出對噬菌體的抗性。該研究發現,噬菌體複製速度是控制細菌CRISPR-Cas系統防禦病毒的關鍵因素,提供了對CRISPR免疫系統在面對病毒時的侷限的基本見解,推動了利用病毒對抗細菌感染、減少抗生素耐藥性研究的進步。
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新的突觸成像系統,可提供前所未有的突觸腦細胞活動檢視
據ScienceDaily網12月20日訊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將GRIA1基因插入DNA來對小鼠進行基因工程改造,在所有AMPA穀氨酸蛋白上產生綠色發光標籤,從而首次觀察到神經元活動。神經遞質穿過突觸,落在神經元上,啟用神經元外殼中的蛋白質“AMPA穀氨酸受體”。研究人員透過調整小鼠鬍鬚,再使用高倍顯微鏡來追蹤發出綠光的突觸,發現了約600000個發光突觸,表明綠色訊號的亮度與AMPA穀氨酸受體反應的強度相對應。新系統允許科學家對整個大腦中的突觸進行成像,產生出驚人的資料量,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突觸腦細胞活動檢視。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eLife》期刊。
歐盟委員會開發可快速檢測奧密克戎變體的新檢測方法
據歐盟委員會官網12月21日訊息,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JRC)開發出有效檢測針對Omicron變體的新方法。透過檢查所有Omicron標記的完整序列Spike蛋白編碼區域,科學家確定了一個獨特的,具有Omicron特異性核酸序列簇的目標區域。基於該發現,科學家設計了一種針對Omicron變體特異性的實時聚合酶鏈反應(RT-qPCR)測試,可使用標準實驗室裝置快速且廉價地識別Omicron,無需耗時的測序。該成果對識別、追蹤並阻斷Omicron傳播至關重要。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開發出出新型碳基生物感測器,將推動腦控機器人技術的創新
據techxplore網12月21日訊息,澳大利亞悉尼科學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出新型碳基生物感測器,可附著在面部和頭部面板上,以檢測大腦傳送的電訊號,並轉化為控制自主機器人系統的命令。該感測器由外延石墨烯製成,基本上是由多層極其輕薄、堅硬的碳直接生長在矽襯底上的碳化矽上。這是一種高度可擴充套件的新型感測技術,克服了基於石墨烯的生物感測的三大挑戰:腐蝕性、耐久性和面板接觸電阻,使其更具韌性和穩定性,並能長時間重複使用。該感測器可收集並顯著放大大腦傳送的電訊號,從而提高其在腦機介面中的應用潛力,有望利用腦電波指揮和控制自動駕駛車輛,並用於國防環境和其他領域。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神經工程雜誌期刊》。
澳英研究團隊將人類神經元與微電子陣列整合建立碟中電腦,並教會體外培養的腦細胞玩電子乒乓遊戲
據生物世界12月21日訊息,澳大利亞Cortical Labs公司、倫敦大學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合作,將從人類幹細胞誘導分化而來的人類神經元(或直接使用小鼠神經元),與高密度多電極陣列和計算機整合,構成“碟中大腦”(DishBrain)系統Cyborg。遊戲啟動後,系統向微電極陣列的左邊和右邊傳送電訊號,告知Cyborg上面的神經元電子遊戲中乒乓球所在的位置,並激發其移動球拍。這表明,體外神經元能在模擬遊戲世界中學習並表現出感知能力。該系統僅用5分鐘學會乒乓球遊戲,而AI則需90分鐘。該工作或改進機器學習系統的設計,還可用於測試針對大腦的療法等其他領域。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bioRxiv》期刊。
能源
韓國計劃成為全球第一大氫氣和氨氣發電國
據EESIA 12月20日訊息,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在第二次氫氣和氨氣發電推進會議上宣佈將2022年作為韓國氫氣氨氣發電元年,並將制定發展計劃和路線圖,從而打造全球第一大氫氣和氨氣發電國。根據計劃,韓國政府在2022年將投入400億韓元用於有關裝置基礎設施建設,並制定“氫氣和氨氣發電指南”。此外,韓國政府還將聯合斗山重工、現代重工和樂天精密化學等企業開展無碳環保氨氣發電、氫氣氨氣混合發電等技術研發,並推動相關技術商業化。
海洋
美國首次批准出口航母電磁彈射系統
據環球網12月22日訊息,美國國防安全合作局21日釋出宣告稱,美國國務院決定批准向法國出售電磁彈射系統(EMALS)及先進攔阻裝置(AAG)的出口合同,這些裝置將被用於建設法國的新航母。據悉,該出口合同還包括了陸、海基測試及備件,各種輔助裝置,航母安裝,訓練系統,人員培訓以及各種技術、後勤支援服務等,整體成本預計將達到13.21億美元,佔法國新航母總投資的23%。此外,如果合同最終落實,這將是美國第一次對外出售航母電磁彈射系統,也將是澳大利亞取消法國潛艇訂單、採購美英核潛艇後,法美兩國首個大型軍售合同。
韓國LIG Nex1公司完成“海劍2”無人水面艇測試
據藍海星智庫12月22日訊息,韓國LIG Nex1公司宣佈,已完成“海劍2”(Sea Sword 2)無人水面艇海試,驗證了其能在無監管人員情況下在4級海況下執行。“海劍2”無人水面艇由國防採辦專案管理局以及國家貿易、工業與能源部支援研發,排水量11噸,艇長12米,寬3.5米,配備各種感測和測繪技術及自動布放和回收系統,主要與其他水下和水面無人平臺協同執行監視和偵察任務。
美海軍計劃採購下一代導彈驅逐艦
據海洋防務前沿12月22日訊息,海軍DDG(X)專案計劃採購下一代導彈驅逐艦,以取代海軍的“提康德羅加 (CG-47) ”級宙斯盾巡洋艦及較舊的“阿利伯克”級宙斯盾驅逐艦。海軍希望在2028財年採購第一艘DDG(X),並在2022財年預算中要求為該計劃提供1.218億美元的研發資金。美海軍設想DDG(X)具有從DDG-51和DDG-1000級驅逐艦船體設計演變而來的新船體設計以及下一代綜合推進系統(IPS)等。
航空
美國諾格公司完成“反介入/區域拒止”導彈的第二次飛行試驗
據國防科技要聞12月23日訊息,美國諾格公司完成“反介入/區域拒止”導彈的第二次飛行試驗。此次試驗將CRJ-700飛機作為空地任務計算機測試平臺,展示了導彈感測器系統與任務計算機相結合的任務能力。該導彈具有開放式架構介面,可支援快速升級,並利用了美海軍“增程型先進反輻射導彈”的設計經驗,將可整合至各種飛機上。預計,首枚完整的“反介入/區域拒止”導彈將於2022年進行發射試驗。
航天
日本三菱公司利用H-IIA火箭成功發射“國際移動衛星”-6海事衛星
據航小宇12月23日訊息,日本三菱公司成功利用H-IIA火箭發射了國際移動衛星公司的“國際移動”-6(Inmarsat-6)通訊衛星。Inmarsat-6衛星重5470千克,是國際海事組織第一顆同時支援L波段和Ka波段的衛星。該衛星將採用化學推進和電推進混合的方式進入GEO軌道,支援星上軟體程式設計,可實現波束的自由切換。
新材料
美國西北大學透過機器學習預測複雜新材料的合成
據Phys.org網12月22日訊息,美國西北大學和豐田研究所(TRI)的研究人員已成功應用機器學習來指導新奈米材料的合成,消除與材料發現相關的障礙。研究人員透過使用聚合物筆光刻技術(polymer pen lithography)開發了資料生成工具Megalibraries,這是一種大規模並行奈米光刻工具,每秒能夠對數十萬個特徵進行特定位置的沉積。研究人員使用Megalibraries作為用於訓練人工智慧演算法的高質量和大規模材料資料的來源,擺脫依靠“敏銳的化學直覺”和連續實驗的傳統材料發現過程。Megalibraries與機器學習的結合可能推動對未來至關重要的許多領域的發展,包括塑膠升級回收、太陽能電池、超導體和量子位元等。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
美國研究人員創造可冷凍儲存的新型生物墨水
據NewAtlas網12月22日訊息,哈佛大學附屬布里格姆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研究人員創造了新型可冷凍生物墨水,由其製成的組織不僅可以冷凍數月,而且可以在幾分鐘內解凍並備用。新型生物墨水不僅與傳統生物墨水一樣,由嵌入活細胞的支架狀明膠基質組成,而且還包含冷凍防腐劑成分,可防止滲透性休克並限制破壞細胞膜的冰晶形成。新型生物墨水直接從生物印表機噴嘴沉積到-20℃的冷板上可立即凍結,克服了現有生物墨水因為太軟和流動性而無法形成所需物品的侷限性。在實驗室測試中,用新型生物墨水列印的組織在-196℃下至少儲存了三個月,且在溫暖的液體培養基中解凍時,其中的細胞仍然保持活力。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物質》(Matter)期刊上。
中國稀土集團有限公司正式組建成立
據人民網12月23日訊息,中國稀土集團有限公司於12月23日正式組建成立。中國稀土集團是由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贛州稀土集團有限公司為實現稀土資源優勢互補、稀土產業發展協同,引入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有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兩家稀土科技研發型企業,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組建的大型稀土企業集團。組建後的中國稀土集團屬於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監管的股權多元化中央企業,由國資委、中國鋁業、中國五礦、贛州稀土、鋼研科技、有研科技分別持股。未來,中國稀土集團將聚焦稀土的科技研發、勘探開發、分離冶煉、精深加工、下游應用、成套裝備、產業孵化、技術諮詢服務、進出口及貿易業務。
先進製造
日本研究人員使用金和水蒸氣等離子體改進柔性電子裝置的製造
據TechXplore網12月22日訊息,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緊急物質科學中心(CEMS)和先鋒研究叢集(CPR)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技術來提高超薄電子產品的靈活性,可用於可彎曲裝置或服裝的電子產品。研究人員開發了水蒸氣等離子體輔助黏合技術,使用熱蒸發器印刷成超薄(0.002毫米)聚合物片並在金電極之間形成穩定的黏合。該技術不需要黏合劑、高溫或高壓,並且不需要完全光滑或乾淨的表面。研究人員希望這項新技術能夠成為下一代可穿戴電子裝置的靈活佈線和安裝技術,可以附著在衣服和面板上,並且可用於更便宜的金屬(如鋁、銅)。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
-END-
由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整編
轉載請註明
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IITE)成立於1985年11月,是隸屬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非營利性研究機構,主要職能是研究我國經濟、科技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跟蹤和分析世界科技、經濟發展態勢,為中央和有關部委提供決策諮詢服務。“全球技術地圖”為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官方微信賬號,致力於向公眾傳遞前沿技術資訊和科技創新洞見。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小南莊20號樓A座
電話:010-82635522
微信:iite_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