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鄉豫中地區流傳著一個習俗,陰曆六月初早上吃炒麵。什麼炒麵呢?這裡是指用小麥麵粉放鍋裡小火翻炒至焦黃色,
吃的時候放上適量在碗裡,然後加紅糖放開水,攪拌至漿糊狀食用。在我學習中醫之前只認為這就是一個普通的地方習俗,後來學習了中醫之後看許多醫書都有記載炒麵粉可以治療腹瀉。那為什麼我們老家有陰曆六月初六吃炒麵粉這個習俗呢?
這個按照中醫的理論來解釋的話,陰曆六月初六為中醫中的長夏的開始。古人以五行配五個季節,春應木、夏應火、長夏應暑、秋應金、冬應水。正如著名明代大醫學家張景嶽所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長夏應脾而變化”。溼為長夏主氣,人體的脾臟與之相應,古人指出“長夏防溼”。在長夏這個季節天氣炎熱、雨水偏多,下完雨空氣中溼度大,中醫認為溼為陰邪,好傷人陽氣,尤其是脾陽。由於脾臟喜燥而惡溼,一旦受損,則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使氣機不暢。表現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臨床可見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口淡無味、胸悶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腫。所以炒麵粉在這個時間段吃能健脾化溼,治療脾陽虛溼氣重的腹瀉、水腫。
我一個堂弟在外地出生後不久腹瀉,在當地輾轉幾家大醫院一月多未能治癒,後來就吃我們老家的炒麵粉食療痊癒的。
有時候不由的想向是怎樣的一位蒼生大醫為了使人們在這個季節少生病,把一種簡單的食療方法和節氣相匹配做成一種地域的風俗流傳下去,造福後代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