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四渡赤水戰役,我想各位青年朋友們也一定如雷貫耳,這是毛主席波瀾壯闊的軍事生涯中自稱為“平生最得意之作”的戰役。
這一戰紅軍以少勝多,化被動為主動,突破了烏江天險,飛渡了金沙江,強渡大渡河,從而順利到達陝北抗日根據地。
1960年,英國二戰名帥蒙哥馬利見到毛主席,對他指揮的解放戰爭三大戰役表示歎服,毛主席卻說,“四渡赤水才是我平生最得意之作!”
網上關於四渡赤水的細節討論已經很多了,所以小編我就不在這裡贅述了,因為戰爭指揮這技能,講究天賦,不是人人生來都有這種超級天賦,即使說再多遍,也把握不住。
所以今天咱們不說大的戰略方向,咱們聊點很細節的實用技術。
如今和平年代,人們生活穩定安逸,對於江河湖海,多的是站在岸邊遊覽欣賞,少有的游泳高水偶爾也還會去嘗試著征服自然。
但普遍的趨勢還是在宣傳水火無情,遠離防範。這種觀念已經默默植入了咱們新時代青年的腦袋裡,也不知這種一味的躲避教育,是好是壞,但有些道理,革命前輩們已經說得很明白,“認識客觀世界的規律,然後再利用客觀規律改造客觀世界嘛”。
他們確實有資格說這種話,因為在戰爭年代,咱們的革命先輩不知越過了多少這種江河天塹。
那革命先輩們是如何跨越江湖湖海?
首先游泳技術得有,渡河的時機也要把握好,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摸清這條河的“脾氣”。
河的脾氣其實就是指這條河的流速,流水平緩就是暖男,流水湍急就是直男。精確瞭解這個流速指標有大用處,要知道,咱們在渡河時,你在上流下河,可等你到河對岸時,可能已經是在對岸的下流處了,嚴重一點說,這種誤差可能會直接導致你自投敵人的羅網。
咱們革命先輩們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用的是很簡單但又充滿勞動人民智慧與實用性的方法:
首先,在我岸與水流平行的直線地段上插兩對標杆(樹枝木棍都可),兩對標杆的橫向距離根據當時水流湍急程度來設定,水流急,標杆距離放遠些,反之則放近些,通常是50-100米。每對標杆間的縱向距離,視河岸情況而定,河岸平坦,距離小些,河岸起伏不平時,以能通視河面為原則,通常距離為10-15米。然後利用木片或盛有半瓶水的瓶子做浮標,投進浮標的上流處,使其順流而下,記下浮標透過兩對標杆的時間,用這個公式計算:
如:兩地標杆距離100米,浮標透過標杆的時間是200秒,那麼流速就是0.5米/秒。
算出了流速,還要根據流速的大小,計算出偏流距離這個資料,才能確定起渡點。
具體如下,根據地形(便於下水地點),流速和泅渡技術,計算出偏流距離(即因流速導致的泅渡人員被衝向下流的一段距離),公式如下
如河寬500米,遊速0.5/秒,流速0.5米/秒,計算得出偏流距離500米,因此起渡點應選在距離登陸點上流500米的我岸上,在這裡下水,就能準確的遊向預先計劃好的登陸點。
好了,各位青年朋友要多學本領,繼續學習和發揚革命先輩們的優良傳統,認識掌握客觀世界的規律,從而在具體實踐中更好的改造客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