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消費評論網(ID:XFPL1894)
文:貓九
和中國酒水文化一樣,西方的酒水文化同樣是博大精深,在正式的西餐裡,酒也是用餐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不僅體現在酒與美食的搭配上,也體現在酒在用餐的各個環節中,用餐前,用餐時,以及用餐後都有專門的酒。譬如說餐前酒、佐餐酒以及餐後酒,可能有些朋友並不知道這些“酒”都是什麼酒,下面一起去跟隨消費君瞭解一下吧!
餐前酒
餐前酒(Aperitif)指在進餐之前飲用的酒精飲料,也叫開胃酒。餐前酒並不是特指某一種酒;餐前酒是專門用來刺激人的食慾的酒精飲料,所以也可以稱為開胃酒,跟“開胃菜”的含義有相似之處。
而餐前酒的選擇是很有講究的,一方面需要低度的酒,為了讓人在就餐之前不能喝醉,同時高酒精度還會讓味蕾遲鈍,影響用餐感受;另一方面就是低糖分,如果攝入糖分過高,就會給人“飽”的感覺,起不到開胃的作用。
最常見的餐前酒是加強型葡萄酒,例如馬德拉葡萄酒、雪莉酒和白波特酒,部分利口酒也可充當餐前酒;而在美國,常用白葡萄酒和香檳當做餐前酒來飲用;在法國,常用帕蒂斯茴香酒、阿爾薩斯起泡葡萄酒;在義大利,常用金巴利、味美思和阿瑪羅苦味酒;在希臘,最典型的餐前酒是茴香烈酒。
而在西方國家,餐前酒其實不僅僅用於“開胃”,還兼具社交功能。他可以減少接下來正餐環節的拘謹,讓氣氛先輕鬆熱絡起來。而且作為西方禮儀重要部分,餐前酒時間即使是不會喝酒的人也可以來一杯飲料或氣泡水,以顯示對其他賓客和宴會主人的尊重。
而對於因故遲到的客人而言,餐前酒也為他們留出了一點處理事情的時間,使他們可以體面且自然地隨時加入,避免開席之後遲到的尷尬。
佐餐酒
和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愛喝湯一樣,不少西方人都有在吃飯的時候飲用一些佐餐酒的習慣。
佐餐酒即在進食過程中用於搭配菜餚的酒精飲料,不少西方人在吃飯時也都有飲用佐餐酒的習慣。佐餐酒一般為葡萄酒,並且會根據菜餚特點進行選擇和搭配。在愛酒的人眼裡,為一款酒找到合適的配餐,就如同為它尋找靈魂伴侶,需要香味、質感和味道完美契合,兩相愉悅,皆大歡喜。如若搭配的不合適,酒和菜則顯得沒了滋味。
最常見的搭配原則即“紅酒配紅肉,白酒配白肉”。乾紅葡萄酒中的單寧能夠解除牛、羊、豬肉的油膩感,乾白葡萄酒的高酸也能緩解海鮮的腥味。不過,在餐酒搭配時也無需太過死板,打破傳統的創新搭配或許能帶來意外的驚喜。
常見的佐餐酒點酒配餐
- 紅葡萄酒:
主材:牛肉、羊肉、鴨肉、火腿、野味
調味:紅酒醬、蘑菇醬、煙燻
- 白葡萄酒:
主材:海鮮、雞肉、豬肉、火腿、乳酪、義大利燴飯、蔬菜
調味:檸檬汁、乳酪或黃油醬、香料
- 桃紅葡萄酒:口味清淡,適合配大部分菜餚。當一桌人點的菜品各異,很難達成共識時,可以點一瓶桃紅葡萄酒一起分享。
- 香檳和起泡酒:與桃紅葡萄酒類似,可以搭配大部分菜餚。
餐後酒
享受完一頓美味的菜餚和紅酒後,是時候來點不一樣的。作為餐後的收尾者,即可搭配飯後甜點,也有幫助消化食物,這是餐後酒的主要作用。
餐後酒可選種類較多,基本上以酒精濃度高的酒為主。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儘量避免跟所吃的食物造成衝突。
常見的甜型餐後酒主要有波特酒、甜型雪莉酒、利口酒、冰酒、貴腐酒等,幹型餐後酒主要有威士忌、白蘭地等,基本上大多數酒款都可以。我們既可以選擇甜型餐後酒,也可以選擇幹型餐後酒,最重要的是依據個人的喜好而定。
總的來講,無論是餐前酒、佐餐酒以及餐後酒它們的存在都是為了讓我們有更好的用餐體驗。它們的存在各有特色和作用。
(此處已新增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